在此期间约德尔并没有放松国防军进军奥地利的军事准备工作,他的日记中或许也反映出希特勒的观点,比如他这样写道:舒士尼格“大概鼓不起勇气,而是浑身发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国防军在与这个阿尔卑斯共和国的边境线上进行集结。此举迫使奥地利联邦总理做出了绝望的尝试,试图通过他个人的干预在希特勒那里获得一个喘息的机会,或许还能阻止迫在眉睫的军事进攻。1938年2月12日,在外交国务秘书古多·施密特的陪同下,舒士尼格在上萨尔茨贝格拜见了希特勒。希特勒向奥地利总理发出了最后通牒,宣称假如条件得不到满足德国国防军即对奥地利进行军事干涉。意识到意大利不再是盟友,舒士尼格做出了一系列承诺,其中包括根据柏林的外交政策调整维也纳的外交政策,加强两国间的经济交往,把国家安全事务交由阿图尔·塞斯一英夸特负责,民社党人在祖国阵线的范围内享有完全的行动自由,特赦所有仍在国家监狱里服刑的民社党人。舒士尼格在于贝希特加登最高定稿的备忘录上签字之后,对于希特勒来说出现了一种新的可能,对奥地利的军事干涉不再是必需的手段,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合并”。
舒士尼格立即想方设法应付希特勒在贝希特加登提出的要求,令希特勒惊讶的是他一直没有放弃。1938年2月24日,联邦总理在介绍了新一届奥地利政府(其中包括塞斯·英夸特和埃德蒙德·封·霍斯滕讷这两个民社党人)之后说:“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已走到尽头,那尽头之处清清楚楚地写着‘此处再无路可走’。”然而舒士尼格本人被逼做出的承诺现在已经为奥地利民社党人肆无忌惮地煽动合并开了绿灯,它同时也意味着共和国的解体。共和国摇摇欲坠,希特勒在门前虎视眈眈导致奥地利出现大规模的资本抽逃,而资本抽逃又促使四年计划的负责人戈林要求尽快建立一个货币联盟,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他一开始就极力主张“合并”。他指望通过这个货币联盟得到急需的原料,如钢铁,特别是木材。因为塞斯一英夸特作为内务部长做了“所有的工作”,外交部长施密特通过对外汇的严格管理切断了资本抽逃的链条,所以希特勒对于此事的发展还算满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