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来,一向处事谦和的蔡元培大为愤怒,身为教育总长的彭允彝居然“干涉司法独立蹂躏人权”,因罗文干同时是北大讲师(北大规定教授不可兼职,故兼职者皆为讲师),为属下权益计,自己“惟有奉身而退,以谢教育界及国人”。1月17日,蔡元培向总统府递交辞呈,离京赴津。本来,蔡元培并没打算离京。事发当天,北大新闻研究所讲师、《京报》主笔邵飘萍就将消息透露给胡适。此后,两人即约蔡元培、蒋梦麟、汤尔和等人餐聚议事。蔡当即表示不愿在彭允彝手下办教育,就由邵飘萍和胡适拟具了辞呈。大家初议,蔡不出京,但汤尔和却认为蔡应即日出京,因后事难料,蔡元培便依言而行。不料还真被汤尔和言中,接下来,虽然北大和北京国立各校发起了“驱彭运动”,并前往参议院及教育部请愿,可是,1月24日参议院仍然投票通过彭允彝任教育总长。这样,蔡元培就回不了北京了。正好,长女威廉、三子柏龄、内弟黄世晖、黄干臣之子纪霆、纪兴皆有出国求学的打算,家人便来津合计,决定由蔡元培亲自带子女及内侄出国留学。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彭允彝的表演尽管很拙劣,但是何至于引起蔡元培、胡适、蒋梦麟这些北京大学核心人物如此强烈的对立呢?这里有更深层的原因。事情要回溯到1922年5月11日的夜晚。
这天晚上,胡适熬了大半个通宵,做了一篇《我们的主张》政论文章,本来是给《努力周报》的,又一想,颇可用为一个公开的宣言,就半夜打电话同李大钊(兼校长秘书)商议,定次日在蔡先生家开会,并邀几个“好人”加入。
这个“主张”,把建立一个公认的“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即建立一个“宪政的”、“公开的(包括财政公开)”、“有计划的政府”。同时,提出对政治问题的“意见”,即南北议和、召开和会;南北协商召集民国六年解散的国会;裁兵裁官,直接选举,严定选举法律;会计公开,统筹国家支出。这个宣言上的共同署名者,除蔡元培、胡适外,还有北京大学教员王宠惠、罗文干、张慰慈、高一涵、梁漱溟,北京医专校长汤尔和,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和政法经济科主任陶行知、王伯秋,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哲学系主任陶孟和、教授朱经农、徐宝璜,美国新银行团秘书王征,原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等。胡适此举并非突发奇想,也不是刻意从“自由主义”立场出发开出的一副改良社会的药方,而是出于对长期战乱的痛恨和厌倦,期望早曰结束南北两个政府并存所造成的混乱、衰败和分裂的局面。
……
展开
——毛泽东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周恩来
他能罗致人才,能影响到全国大局,坦率真诚,休休有容。
——梁漱溟
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
才足以择之!
——北大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