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钱学森故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561433
  • 作      者:
    涂元季,莹莹著
  • 出 版 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钱学森,一个响亮而又荣耀的名字。《钱学森故事》汇总了钱学森的传奇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巨擘的精彩人生。他是一个有着怎样传奇经历的科学家?他是一个有着怎样独特个性的人?他有着怎样的付出和收获?痛苦和遗憾?挫折和梦想?他为什么同中国国防、航天、强国富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一起去解读钱学森人生长河中的故事,从中去感悟他那瑰丽多彩的伟大人生和独特个性吧!
展开
内容介绍
    《钱学森故事》是人物传记故事,生动地记述了科学家钱学森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后到美国留学,学习研究空气动力学,与老师一起提出了“卡门-钱公式”,并创立了工程控制论。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要求回国参加建设,受到美国政府的无理阻挠和迫害,5年后终于回到祖国。他曾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技术领导职务,参加近程、中程、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领导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曾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两弹一星”奖章,被举为人民科学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爱国励志
    “诺亚方舟”里的先进教育
    1964年12月,在全国人大的一次宴会席上,钱学森与邓颖超同坐一桌,钱学森跟邓大姐谈起小学时候的事,邓颖超惊喜地问:“原来你在北师大附小上小学,我是师大附小的第一批女教师呀,你还记得我吗?”
    钱学森怔住了,他努力回忆往事。40多年前,女教师很少见,而北师大附小却聘请了几位年轻女老师,这在当时是件新鲜事,其中一位剪着新式齐耳短发,弯弯的眼睛聪慧可亲,她在集会上给同学们讲时政、讲新思想、讲爱国故事,使钱学森幼小的心灵深受震动。由于她不直接给钱学森授课,钱学森并不知道她的姓名,但她却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难道,邓大姐竟是她?钱学森立刻站起来,向邓颖超深深地鞠了一躬,激动地说:“邓老师,您以前是我的老师,以后也永远是我的老师!”邓颖超也起身紧紧握住钱学森的手,高兴地说:“好啊,有你这样的学生,是我的光荣啊!”从此,钱学森一直称邓大姐为“老师”,两人保持着温馨的师生情谊。
    钱学森的中学仍然是在北师大读的。
    1923年9月,北师大附中校园内,新生们在家长的带领下鱼贯而入。一个衣着格外整洁、眉宇问带有几分高贵气质的男孩,站在父亲身旁好奇地打量着高年级的同学和新生,他友好地对每个注意到他的人微笑打招呼,男孩的父亲却是一脸的忧国忧民。
    这个颇有教养的男孩就是钱学森。父亲则是时任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三科科长的钱均夫,他正与北师大附中的林校长聊着办学的事。
    正值北洋军阀窃政时期,军阀混战,国无宁日,仅这一年北平发生的较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罢课罢市、请愿、群殴事件便达二十多起。
    兵荒马乱的年代,办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
展开
目录
钱学森同志生平<br>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代序)<br>第一篇爱国励志<br>“诺亚方舟”里的先进教育<br>科学明灯,照亮少年心<br>铜管乐队喇叭手的红色信仰<br>目标:美国,学航空工程<br>美国同学,你敢和我比成绩吗?<br>不入航空喷气公司原始股<br>设计风车,惦记祖国最高峰的高度<br>“新中国已经诞生,我们该回去了”<br>关国“麦卡锡”反共逆流<br>“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了3—5个师!”<br>南太平洋岛上的无辜囚徒<br>“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br>囚笼里的鸿鹄<br>密信,咖啡馆里的玄机<br>11名美国飞行员换回一个火箭专家<br>大师的肯定:“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br>一流科学家回归红色中国<br>深圳,祖国的海关<br>重回天安门<br>陈赓大将探询火箭导弹制造<br>第一重任一力学研究所所长<br>新中国第一个12年科学规划的综合组组长<br>彭德怀元帅首先支持搞导弹<br>周恩来交给钱学森重要任务<br>带密级的《意见书》<br>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成立<br>“中将军衔”是误传<br>弱水河畔的第一声惊天巨响<br>“东风—2号”意外砸了个深坑<br>大权威给中尉“撑腰”<br>导弹事业长远规划——8年4弹<br>核弹头从有人区上空飞过<br>新中国最绚烂的蘑菇云<br>陀螺装不好就不走<br>危险的核弹发射架下<br>一波三折<br>大科学家睡在长板凳上<br>“星际航行”和首提“航天”<br>“文革”中上马“651”工程<br>运载火箭艰难前行<br>破迷津——找到飞失的导弹<br>第一颗卫星能在天上飞几天?<br>政治卫星唱响《东方红》<br>千里走戈壁为了看落点<br>搞不出洲际导弹睡不着觉<br>第三篇成才有道<br>幼鹏出南冥<br>“飞镖”投得最远的孩子<br>国画大师收了个小弟子<br>“报告老师,我不是满分!”<br>写了100多页的学生实验报告<br>“超音速飞行之父”的得意门生<br>与大权威争论的小伙子<br>“他是否具有犹太血统?”<br>“卡门—钱近似”公式<br>亲密的同事<br>“自杀俱乐部”<br>Nothingisfinal:突破超音速飞机的技术瓶颈<br>给美国三军讲课<br>发现火箭探空的秘密<br>《喷气推进》成就36岁的终身教授<br>乱世“音乐天使”<br>绝代“双骄”<br>他在二战中的美国<br>第四篇人格如金<br>入党了,今夜无眠<br>“毛主席、周总理都不吃肉了,<br>你居然给我做回锅肉!”<br>为啥先当院长,后当副院长?<br>捐出所有的爱心<br>“责任在我,不在你们”<br>推不掉的“科协主席”<br>钱老让我当秘书<br>“我还没死,你们急什么!”<br>钱学森的“四不”<br>两封不被批准的辞职信<br>蜗居里的大人物<br>谁是第一获奖人<br>马尼拉港那一面<br>国家最高奖赏与一生三次激动<br>不去美国接受“小罗克韦尔奖”<br>与三代伟人接触<br>老福特、小福特哪个厉害<br>高端“碰撞”<br>喜迎胡总书记<br>第五篇科学思想<br>探究核武器<br>导弹无间道<br>未来世界:太空中建个生产车间<br>哲学的大脑思考科学问题<br>绵阳建立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基地<br>怎样生产出尖端材料?<br>让导弹核武器与部队联姻<br>神秘武器——“飞鱼”<br>管理大师<br>从系统科学到大成智慧学<br>思维科学的奥妙<br>预见生物科技为核心的产业革命<br>那双眼睛,始终注视着西部<br>超前的预见<br>第六篇大师风范<br>荡漾水波的道理<br>耶鲁大学的塔楼<br>参加周总理的圆圈会议<br>相声大师的风采<br>大师的鼓励成为我前进的动力<br>愈久弥香的友情<br>为劳动人民歌唱<br>尘封的手稿<br>一张小纸条留下的回忆<br>他的批评让人心里高兴<br>最重要的是创新<br>强将手下无弱兵<br>恰同学少年<br>我们永远的系主任<br>严师出高徒<br>暖融融的心<br>霍英东杰出奖100万元<br>22年前颁发的奖章<br>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r>璀璨的艺术之光<br>逼出来的国际大奖<br>音礼答师恩<br>她是我们的蒋阿姨<br>一家人不过如此<br>此曲只应天上有<br>写在《钱学森故事》之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