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祁县以晋国大夫祁奚曾受封于此而得名,祁奚以一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留下了千古佳话;明清时期,祁县却以造就多如繁星的巨商大贾又留下了传奇色彩,闪烁着耀眼光芒的渠氏家族就是其中的一颗。在县城的东大街,就坐落着这样一座深院,被人们称为“渠半城”,仅仅听听这名称,就够让人惊愕半天的了,可知当年渠家的规模与名望了。
渠家经商之路与大多数晋商一样,靠北路生意发迹,从一无所有到家财万贯,从小本买卖到汇通天下。那是元末明初的年间,渠氏先祖渠济带着自己的儿子,从老家潞州府长子县(今长治市长子县)北上晋中的祁县,长途跋涉,骡马驮货,走街串巷,以潞麻换粗布、黄梨换红枣,做着物物交换的小本买卖,春去秋来,人熟路清,生意日渐有盈。明洪武二年(1369年),当渠家手头有了点积蓄之后,为了渠济免受风吹雨淋、奔波劳累之苦,儿子们就在祁县置业立家,成为城中的小业主。从此,渠家融人到祁县的经商氛围之中,拉开了纵横驰骋商海数百年的帷幕。
渠家经商之风,代代相传,日积月累,家底渐厚,到了清康乾盛世,开始走上了辉煌时代,生意迅速扩张,涉足到了菜园、油粮、盐店、丝绸、药材、茶叶、钱庄、当铺、票号等各个行业,在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进行着得心应手的增值转换。特别是“长裕川”茶庄、“三晋源”和“百川通”票号,驰名天下。以下可以看看渠氏世代的风采,一窥其商道。
第九代,渠士重,渠家开始崭露头角,在祁县集市上有了红油漆门面的小铺号。
第十四代,渠同海,经营扩展到菜园、油粮、茶叶、烟酒等,后走过杀虎口,进驻包头,独开“长源厚”商号,门庭若市,获利甚丰。
第十五代,渠映璜,在包头增设了“长源川”和“长顺川”(后改称“长裕川”)两大茶庄,从两湖采办茶叶,贩销于蒙古、俄罗斯、日本、朝鲜和欧洲等国家,资本颇厚;创办了茶庄、盐店、典当、药材、绸缎等商号数百家,遍布全国,一举成为蜚声天下的巨商大贾,渠氏开始营造宅院。
第十七代,渠源潮、渠源浈、渠源淦,渠家商绩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被称为“田喜财主”、“旺财主”和“金财主”,誉为晋中八大户之一,这里面的丰富故事既曲折又传奇,津津有道。同时,渠家大院初具规模,被称为“渠半城”。
第十八代,渠本翘,家族中出类拔萃的一代英杰,奠定了渠氏家族在晋商中的傲人地位,也使得家族由饮誉商海的民商,一跃成为雄风威扬的官商。渠家大院此时刻上了官邸的痕迹。
历辈历代的渠氏人物,其商绩与秉性各有千秋,但第十七和第十八两代不能不提。
渠源浈(1842—1920年),渠氏“源”字辈中的佼佼者,自幼勤奋好学,儒教经典,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国内海外,时事政坛,样样关注,曾做过清大臣曾国荃幕僚。但秉性内敛,处世严谨,经商理财,信义为本,供奉关公,以明心鉴,先后合资经营了“长盛川”、“百川通”、“存义公”等票号,独资创办了“三晋源”和“汇源通”票号,一生经商几乎没有赔累亏损,有“旺财主,有眼力,赚钱不钻钱眼子”之赞,被誉为“风雅儒士,仁德富商”。
可这位呼风唤雨的商场高手,家庭生活却一波三折,先是婚后不久原配夫人阎氏去世,又娶了乔家堡村望族大贾的乔致远之孙女(乔朗山之女),而乔致远是乔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乔致庸的胞兄,但乔、渠的如此联姻,并没有为“旺财主”带来家庭幸福。由于乔朗山中过举人,做过知县,久居宦海,走的是仕途之路;而渠源浈本人不苟言笑,严肃有余,宽厚不足,身上多少有点“商俗”之气,因此,翁婿之间话不投机,貌合神离。
再加上乔氏所生的儿子(渠本翘、渠本栋、渠本梁)中,倍受偏爱的二子本栋少年早逝,渠源浈深受打击,就迁怒于本翘、本梁,把两兄弟驱逐出家门。后来,本翘随母寄居在外祖父乔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代英豪,而本梁无家无业,四处流浪,冻死街头。
当年,渠本翘高榜中举回家祭祖时,渠源浈疾步上前,膝跪在本翘的轿车旁,上演了一幕“老子给儿子下跪”的泣人泪下的千古奇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