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br>一、选题的意义<br>二、研究现状<br>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br>第一章 版权客体的范围——以思想表达两分法为中心<br>第一节 思想表达两分法<br>一、概念追问:真的有思想表达两分法吗?<br>二、历史追索:思想表达两分法缘何被提起?<br>三、根基追究:为何要有思想表达两分法?<br>四、方法探索:怎样区分思想与表达?<br>五、效果反思:思想表达两分法真的有用吗?<br>六、未来展望:思想表达两分法何去何从?<br>七、结语<br>第二节 合并原则与情景原则<br>一、合并原则:表达方式有限性之克服<br>二、情景原则:表达方式必要性之保障<br>三、适用范围:不同类型作品之个别适用<br>四、结语<br>第三节 约减主义与整体概念和感觉原则<br>一、南辕北辙:约减主义与整体概念和感觉原则的价值取向<br>二、各有千秋:约减主义与整体感念和感觉原则的实践发展<br>三、一张一弛:约减主义与整体概念和感觉原则的适用范围<br>四、利弊权衡:约减主义与整体概念和感觉原则的实施效果<br>五、结语<br>第四节 思想的法律地位<br>一、视角转换:思想应否受法律保护<br>二、性质界定:思想上可否存在普通财产权<br>三、一般特殊:思想上可否存在版权<br>四、分道扬镳:思想上可否存在专利权<br>五、视线转移:思想上可否存在相对权<br>六、结语<br>第五节 表达的实质与表达的形式——版权客体的重新解读<br>一、“表达的实质”与“表达的形式”的概念的提出<br>二、“表达的实质vs.表达的形式”两分法与“思想vs.表达”两分法之间的关系<br>三、“表达的实质vs.表达的形式”两分法与<br>“作品vs.载体”两分法之间的关系<br>四、“表达的实质vs.表达的形式”两分法提出的理论<br>意义和现实意义<br>五、结语<br>第二章 客体可版权性的要件<br>——以原创性为中心<br>第一节 基本前提:原创性要件的法律地位<br>一、美国版权法<br>二、英国版权法<br>三、德国著作权法<br>四、日本著作权法<br>五、我国台湾地区“著作权法<br>六、我国内地著作权法<br>七、结语<br>第二节 不断深入:原创性要件的历史发展<br>一、 Burrow-Giles Lithographic Co. v. Sarony案<br>二、 Bleistein v. Donaldson Lithographing Co.<br>三、Alfred Bell Co. v. Catalda Fine Arts, Inc.案<br>四、 Gracen v. Bradford Exchange案<br>五、 Feist Publications, Inc. v. Rural TelephoneService Co.案<br>六、结语<br>第三节 内涵丰富:原创性要件的基本范畴<br>一、原创性的基本含义<br>二、原创性与艺术价值<br>三、原创性与作者<br>四、原创性与个性<br>五、原创性与创作意图<br>六、原创性与劳动和投资<br>七、原创性与可区别性变化<br>八、原创性与新颖性<br>九、原创性与创造性<br>十、结语<br>第四节 多种视角:原创性要件的分析方法<br>一、作者导向型分析与作品导向型分析<br>二、特征导向型分析和目的导向型分析<br>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br>四、主观与客观之分<br>五、结语<br>第五节 另辟蹊径:原创性要件的悖论<br>一、事实性汇编作品中的原创性悖论<br>二、临摹作品中的原创性悖论<br>三、重建类、考证类作品中的原创性悖论<br>四、结语<br>第三章 客体可版权性的影响因素(一)<br>第一节 非独立创作因素对客体可版权性的影响之<br>——以汇编作品为中心<br>一、制度概况:汇编作品是否在世界范围内<br>普遍受版权保护<br>第四章 客体可版权性的影响因素(二)<br>版权客体范围之界定与公共领域之促进<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