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江忠烈公神道碑铭》:<br> 公尝疏请三省造舟练习水师,又尝寓书国藩,坚属广置船炮,肃清江面,以弭巨患。其后国藩专力水军,幸而有成。从公谋也。<br> 詹姆斯·黑尔《曾国藩与太平天国》:<br> 如果他(江忠源)活得长久一些,能够参与后来的战争,他的名字肯定会排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列,或许还是排在第一个。他的工作为后来曾国藩更为引人注目的作为奠定了基础。<br> 引子:曾国藩看中的浪子<br> 自从洪秀全及其追随者从历史舞台上消逝以后,人们都说咸同年间帮助清廷打垮洪杨的军事大明星是曾国藩,而很少有人关心是谁替这位有口皆碑的大人物铺好了星光大道的红地毯。<br> 湖南的书生率领乡勇镇压反抗清廷的农民,与拜上帝会的信徒角逐博弈,曾国藩不是始作俑者。在人们常说的湘军四大元勋曾左彭胡投身军旅之前,已经有人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这个人就是湖南新宁人江忠源。如果他没有在咸丰三年底过早地死去,清朝的皇帝很有可能把镇压太平军的军功桂冠授给他,而不是戴在曾国藩的头上。当然,历史不能假设。<br> 江忠源是湘军将帅中最早的前驱者。他首开书生带兵的先河,率领他亲自训练的新宁乡勇镇压本地造反武装;在洪秀全金田举事之后,他又是第一个率领湖南乡勇出省攻击太平军的将领,并且鼓吹以民兵取代正规军,作为战争主力;他积极探索镇压太平军的方略,率先倡议建立水师,控制长江流域,为曾国藩提供了杀敌制胜的不二法门;他因转战南北,战功卓著,成为第一个以军功被提拔为封疆大吏的湖南书生,他的事迹吸引了大批湖南读书人投身军旅。他的军事实践,开创了湖南乡勇以十多年时间彻底镇压太平天国的巨大事业。如果说湘军是一本书,那么江忠源就是这本书的前言或引子;如果说湖南人在清末的战争中鼓舞了志气,那么江忠源就是第一个鼓动者;如果说湘军是一棵苍劲的大树,那么江忠源就是播种的人。<br> 江忠源为什么会在湘军的历史上占据许多第一的位置,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好奇。人们往往强调时势造英雄,而忽略了英雄本身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他所处的位置、他的资历以及他的性格和素质储备。江忠源之所以成为先驱,固然因为他身处容易产出英雄的动乱地区,但更重要的是,在大动乱到来的时候,他不仅已有多年的军事素养,拥有驰骋疆场的履历,而且具备为天下事挺身而出、勇于牺牲的悲壮性格。<br> 江忠源在嘉庆十七年(1812)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江上景隐居教学,清贫度日,督促长子江忠源攻读诗书,江忠源少年时即能写一手好文章,十五岁便考中了秀才。<br> 江忠源的秉性烙印了湘南山地人的特色,朴质醇厚,豪爽不羁。所以年轻的江秀才不是中规中矩的斯文种,常常有出轨的行为,既爱赌钱,又找小姐,在社会上率性玩耍。<br> 奇怪的是,江忠源并未因嫖赌荒废学业,竟然在二十五岁考取了举人。他的中举在新宁是一大盛事。此地自清朝开国以来,读书人都与中举无缘,江忠源破了天荒。<br> 江忠源中举之后,便进京参加会试,初次考试落第,暂且居住京城。由于行为不检点,京城的秀才们不屑于跟他交往。但是,他的古道热肠和乐于助人,渐渐使人们扭转了对他的看法。特别是在他进京六七年后,在京城做官的湘乡人曾国藩和他一见如故,凭借自己的影响,使舆论向有利于江忠源的方向发展。<br> 那次会面,是由湘阴人郭嵩焘引见,宾主谈话无拘无束。几个读书人居然没有切磋学问,也不谈国事,只聊市井琐事,不时开怀大笑。江忠源毫无掩饰,胸襟坦荡,侠气酣畅,曾国藩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目送他出门时,回头对郭嵩焘说:"京师求如此人才不可得。此人他日当办大事,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br> 郭嵩焘一愣,问道:"涤兄为何如此判断?"<br> "凡人言行,如青天白日,毫无文饰者,必成大器。"曾国藩回答。<br> 江忠源的直率,也许正是曾国藩和许多文士所缺乏的品质。年轻人最难抵抗人生享乐的诱惑。面对女人、美食和玩乐,此时的曾国藩心中也是波澜起伏,但他非但不敢放浪形骸,还要在内心做剧烈的挣扎,到日记中拷问自己的品性。他看到江忠源能够心口如一,爱饮嗜赌,垂涎美色,并不藏掖,于是钦佩油然而生,非但能够包容,还向别人推荐。<br> 曾国藩在江忠源身上看到的不是瑕疵,而是优点。他洞察了江忠源的侠义献身精神。他的预言性的评价把江忠源拔高了许多。曾国藩不是信口开河的人,尽管听者不敢苟同,却在吃惊之余有几分羡慕,不知江忠源为何入了曾大人的法眼。<br> 江忠源能够打动曾国藩,当然不是单靠几句言谈,他以实际行为表明了自己道德的高尚。他每当会试落第南归时,总会做些别人办不到的好事。<br> 进京赶考的公车,多数家境贫寒,含辛茹苦,进京北漂,一些人命运不济,不但未能博<br> 得功名,反而输掉了性命。江忠源有三位同年生客死京师,唤起他无限的同情。这三人去世后,江忠源毅然为他们料理后事。他历来视钱财为身外之物,哪怕典当衣物,徒步当车,也要将朋友的灵柩送回家。他的侠骨柔肠,令看重道德的曾国藩感慨不已。<br> 陕西学子邹兴如,祖籍湖南新化,算得上江忠源的老乡。此人温文尔雅,身体羸弱,江忠源一向对他十分照顾。邹兴如落第后,病倒在客栈,咳嗽咯血,江忠源搬来和他同住,为他寻医问药,进行特级护理。但他无力回天,几个月后,邹兴如病故。江忠源买来棺木,收敛友人,嘱咐他的族人将遗体送归陕西。<br> 湘乡学子邓鹤龄当过江忠源的老师,因病咯血,奄奄一息。江忠源护送邓老师南归。病人在路途中去世,江忠源买来棺木收敛尸骨,将灵柩送回湘乡。<br> 江忠源再度进京时,同年生曾如在京师故世,江忠源又将遗体送回他的故里武冈。<br> 江忠源所办的这些好事,很少人能够做到。谁会愿意行程万里,只为将朋友的灵柩送回原籍,而不惜耽误自己的考期?如此的古道热肠,也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急公好义声震京师,令大家对他刮目相看。此事不仅在湖南人中传为美谈,外省人士也以结识他为荣幸。瑕不掩瑜,他那些放纵的行为,不但没有损害他的声望,反而令人从中觉出他的豪爽。<br> 江忠源在京师客居八年,赢得的美誉,不下于注重修身养性的曾国藩。江曾二人被誉为操节最佳的湖南士子,在官员和学者中有口皆碑。传闻说,京城里只要死了人,曾国藩必送挽联,江忠源必会帮忙买棺材。<br> 曾国藩被江忠源的行为感动了。他既居于京官之尊位,又以自我修养见长,就萌发了一个念头,想给江忠源做思想品德的导师,要求他阅读先儒的语录,用以约束自己的言行,当一个无懈可击的道德标兵。江忠源诚恳接受曾国藩的劝诫,开始与正人君子交往,端正品行。<br> 戒赌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要下极大的决心。江忠源每次经过路边的赌摊,或者听到赌场内吆五喝六,都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流连忘返。但他还是忍住了,不再参与。偶然到友人家,在门外听见里面有打牌的声音,便依依不舍地离去。<br> 江忠源将曾国藩尊为道德之师,努力按照曾老师的要求去做,做到多少算多少。赌瘾戒了,小姐还是想找,那就缓一步再说。总而言之,三十岁成为他个人修养的一条分界线。他开始留心圣贤之学,言行举止大多中规中矩,犹如恂恂儒者,与往昔判若两人。<br> 曾国藩看到江忠源的进步,自然十分高兴。他以为自己慧眼看上的这个浪荡子,将会跟随他步入理学的殿堂。他绝对没有想到,他跟这位弟子的缘分最终是在战场上凸显出来,而且他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京官,还得向这位弟子学习战争的经验,并且继承他一手开创的团练乡勇打击造反武装的宏大事业。<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