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亲,不知有父亲,而“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据考古学家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30个,但大多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妊、好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什么是“氏”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某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分解。于是,由“姓”衍生出一些分支,这就是“氏”。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志。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只有贵族才有,因为氏是辨别贵贱而为贵族独有的标志。命名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官职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
后来,随着氏族、部落的消亡,氏也就消亡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无数个氏,也消亡了无数个氏,然而姓基本不变。
秦朝,各方面都大一统,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虽然稍有区别,但可忽略不计。到了汉代,姓和氏完全没有区别。
究其二者融合的根本原因,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取消了世袭封土,也没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原来分氏的基础没有了,氏所代表贵贱的意义消失了,所以与姓融合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