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新中国就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的粮食饥荒造成不少同胞饿死在田间地头,这令袁隆平辗转反侧不能安睡。饥荒的继续使袁隆平也处于极端的饥饿当中,经常是肚子空空,身体没力,双腿没劲。在饥饿的逼迫下,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从此,他开始了长达一生的水稻研究。
梦想的实现来自于多年的辛勤耕耘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在传统观念中,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袁隆平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中偶然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他根据多年积累的植物遗传学知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进行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论证了这棵稻株是“天然杂交稻”,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据此,他大胆推测: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入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和推理中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1965年10月,袁隆平把两年来从实验中获得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写出了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的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他认为水稻具有杂交优势,尤以籼粳杂种更为突出,要想利用水稻的杂交优势,必须解决大量的生产杂种的技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首推利用雄性的不孕性。这是国内外第一篇论述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也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并用文字表达水稻这一特殊特征,并指出它的巨大利用价值的论文。它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走在世界的前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