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茭郁”病的影响。所谓“茭郁”,就是黑穗菌在蒋的苗底节寄生,在蒋分蘖后,菌丝入侵到茎的薄壁组织细胞内,使茎部膨大,发展成肥大的菌瘿。凡被黑穗菌侵入的蒋草,好像得了不育症不会开花和结籽,也就是说再也孕生不出蒋米了,于是变异成为茭白。
黑穗菌能代代相传,具有很强的遗传性,蒋草感染这种病害后,就逐渐退出了谷类的行列,摇身一变加入了蔬菜的行列。
由于茭白味道甜美,作为蔬菜深受民众欢迎。从唐代开始,人们有意识地将蒋培育成茭白,这样也加速了茭郁现象的扩展。
这样,在自然气候、人类活动和“茭郁”病三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蒋米的食用经历了汉、唐这个辉煌的时期后,逐渐衰落下来。宋代以后,蒋米已非常珍稀,只作为中药,用于止渴生津、清热除烦。
到了近代,野生蒋草的分布区域收缩到淮河以南的个别地块,只有在我国华东地区的骆马湖、宝应湖、洪泽湖、微山湖和东太湖地区还有少量的野生蒋草分布。蒋草作为宝贵的植物基因资源,已经到了需要人类保护的地步。
与蒋草的日渐衰落相对应的是宋、元以后,茭白的异军突起。
茭白是蒋茎部的变异体,由于其根系交结,花茎洁白,江南人称为“茭白”,也称为茭瓜,此外还有茭笋、菰蒋、美人腿等名称。《本草纲目》上说:“春日生白茅如笋,即菰菜也。”南宋《嘉泰会稽志》中对茭白有传神描述:“盖茭心生苔,至秋如小儿之臂,其白如藕而软美异常。”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