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商的环境与经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4065308
  • 作      者:
    (美)马立博著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首先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简要回顾了岭南地区从先秦到元朝的历史,之后以侣世纪为中心,详细考察了从明朝初期直到1850年前后岭南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的互动过程。
    《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指出岭南环境和经济史中有五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宋元时期汉族移民对瘴气免疫能力的提高和水利设施的建设,使得他们能够深入到土地肥沃的河谷地带,并逐渐取代了土著民族;珠江上游农业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在蒙古人?侵时被南逃到珠江口的汉人拦截下来,最终塑造出了珠江三角洲;16世纪中期开始的商业化进程;促使珠三角的农民改稻种桑(蔗),从而改变了土地耕作的模式;17世纪中期危机之后,岭南人口的持续增长促使清政府采取了鼓励垦荒的政策;人类的垦荒活动使得岭南地区的森林分布日趋零碎,生态系统被不断消耗,以华南虎为代表的物种不断消失。而在这些里程碑式事件的背后,发挥作用的是三种驱动力量:气候变迁、人口变动和经济的商业化。
展开
精彩书摘
    与长江水系的连接岭南水系作为中华帝国运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早的时候就建立了与长江水系的联系。公元前230年前后,秦始皇军队中的工程专家史禄受命修筑灵渠,沟通经桂林南流的漓江上游和经湖南北上进入长江水系的湘江。就其设计的精妙而言,灵渠至今仍是水利工程的杰作。甚至对灵渠本身的详细描述都不足以形容其沟通湘江和漓江水系之妙,李约瑟恰当地将其名称(灵)译为magic,重点在于强调其创造性的精妙而不是规模的宏大。灵渠最早作为从华北向岭南运输秦朝军队和战船之用,后来成为了岭南经长江到华北货物往来运输的重要通道。②
    岭南的自然环境为人们改造和利用这一地区的水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河流系统为岭南内部地区间货物流动提供了运输网络,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粮食等大宗货物通过西江到广州城的运输,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水利灌溉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可以被视为人们在这一地区定居的有利条件。在过去的一千多年中,大量的水流汇入西江盆地再通过梧州附近山中的出口流出,不仅灌溉了盆地,而且建立了岭南两个地区的水上联系。然而对生活在岭南的人们而言,这些自然条件还不足以联系岭南和中国的其他地区,因此他们又开凿了另外两个交通的枢纽:灵渠和梅岭关。
展开
目录
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
致谢
引言
问题与视角
第一章“杉松百围”:岭南的自然环境
自然地形
山脉和丘陵
气候
河流和淤泥
森林和野生动植物
生态变迁
气候变化
结论

第二章  “岭外毒瘴,不必深广之地”:人类定居与岭南的生态变迁(2-1400)
土著居民
岭南汉人的移民与定居
珠江三角洲的塑造
亲历创造:来自珠江的三角洲家族
结论

第三章  “农为国本”:明代岭南的经济?复与发展(1368-1644)
人口与土地(1400-1600)
人口及其增长(1400--1640)
土地利用与种植模式
农业
经济作物(1400--1550)
农业商业化(1550--1640)
周期性集市和市场体系
明代气候条件的变化
欧洲贸易与白银输入
从稻米盈余到稻米短缺
结论

第四章  “民多流亡”:17世纪中期大危机中的战争与环境(1644-1683)
17世纪的气候变迁
白银输入与国际贸易的变迁
土匪和海盗
1644年的历史转折点
1648--1653年的人口危机
1661--1669年沿海人口的迁移
1670年代的“熟荒”
危机年代的结束
人口和耕地
大危机与环境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