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场即景
台场是东京的一块半岛,三面环海,街道宽阔、建筑新颖,对东京年轻人来说,这里如同解放区,是约会圣地。为什么呢?一个朋友说,这里是“近未来”。的确,日本人很喜欢在这块“近未来”的地方拍电影,国内看到的很多日剧,都在这里取景。
虽然这儿与新桥仅一水之隔,但却呈现完全不同的气象。半岛上有不少建筑出自名家之手,如上过照片的富士电视台,设计者是曾经设计过东京都市政厅、日本国立’室内体育馆的丹下健三。还有“bigsight(会展、餐饮中心)”、“日本科学未来馆”、“Tokyojoypolis(情侣等游乐场)”等各种设施。
“台场”一名源于江户末年,1853年,佩里将军携美国总统亲笔信,率美国东印度舰队抵达横滨附近的浦贺,要求日本开关。幕府大惊,下命严防。这年,幕府在江户(东京旧称)城外的品川匆匆建成六处炮台。现在称“台场”的这个地方,原来是第三炮台场,此后,日本人便把“炮”字省去,简称“台场”。
明治后,这座炮台被废弃,但20世纪80年代,东京又想起这块被遗忘的地方,想在这儿搞东京都第二中心,缓解城内拥挤。1995年,青岛幸男当选东京都知事,他觉得这个工程花费太大,便让这个工程下马。但是,十多年后的今天,台场却人气鼎盛,这是当年青岛知事所始料不及的。
我曾是这座半岛的居民,住在“东京国际交流馆”。天气好时,从楼上西望,能看到瓦蓝天空背景映衬的富土山。这座交流馆,仿佛小联合国,有1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研究员。在这里,可以听到全世界各地的语言。学生们常常举行派对,我在这里,总会收到朋友的邀请,或者朋友的朋友的邀请。而我,也常邀请朋友参加我的派对,或者邀请朋友的朋友参加。那时候,日子过得非常愉快。
这座半岛上有很多蛮好的餐馆、咖啡馆,对我这样一个不做饭的人来说,真是太合适不过。那个时候,我在多数时间过着普通学生的平淡生活,在附近的小店吃份意大利面条,或在国际交流馆下的面包店买上两个面包,加一小桶牛奶。但是,收到稿费时,我便找家好饭馆,大快朵颐。让我最不能忘怀的是一家海鲜馆,他们料理龙虾的手段实在高明。厨师把活龙虾做成刺生,而在外壳内腹制成汤,鲜美无比。
“台场一丁目商店街”是一处模仿20世纪30年代昭和下城区氛围的商店群。走进这些店铺,能体验到50多年前日本人的生活环境与氛围,看到老式的衣服、生活杂货,甚至可品尝到当年日本人向往的“洋食”是何种味道。
半岛上有家叫“大江户温泉物语”的地方,偶尔,我会自己跑到这里过上一日,躲避俗世的尘嚣。朋友来访,我也把他们带至这里。泡过温泉之后,我们选几品菜肴,一壶清酒,便可海阔天空地畅叙通宵。
夏夜,我有时沿着海岸,在海边散步。假如运气好,偶尔可在台场看到免费演出,我曾在这里听过滨崎步的大型音乐会。她演出时,观众几乎把这座半岛挤至沉没。
尽管这里是热恋男女的天国,但日本年轻人在公众场合,少有亲密举止。其实日本女孩子的着装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开放,而男孩子也非十分大胆、前卫。他们手牵手,已经算很大胆了。有时,我能看到他们无法掩饰的羞涩。这里有好几家影院通宵营业,周末,不少情侣白天在此整日流连,晚上则在电影院过上一晚。
对热恋男女来说,这种不寻常的异国情调很令人振奋。岛上有不少稀奇古怪的小店,销售全世界的奇物珍品。尽管多数店面不大,却布置得精致、考究,内部也显得层次分明。岛上还有一个叫“台场小香港”的地方,集中了20多家港式店铺,既有粤式早茶,也有四川陈麻婆豆腐店。此外,还有好几家“中华物产店”,店内总是熙熙攘攘。
有不少咖啡屋并不很贵,有的甚至很便宜。有的店,一杯咖啡只相当于人民币10块钱。暑假时,我会去喜欢的那家咖啡店读书,直至天明。
对了,去台场,—般来说,从新桥站乘无^驾驶电车“Yurikamome”(日语“海鸥”意)比较方便。电车从新桥站出发后,十几分钟后即可抵台场。
塑造日本之旅
明治维新后,日本与西洋的第一次大规模接触应属“岩仓使节团”对美欧的长期出访。这次出访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修改不平等条约。虽然,修改不平等条约的目的没有达成。但这个使团的多数成员,对此后日本历史的发展方向,,都发挥了重大影响。
关于这次访问,随行的汉学家久米邦武详细记录了整个过程,其记录后来公开出版,书名为《特命全权大使美欧回览实记》。而久米本人,此后成为日本著名历史学家。
这个大型考察团共有107人,他们一行于1871年12月乘美国轮船“美利坚号”离开横滨,经过22天的海上颠簸,于1872年1月15日抵达旧金山。
岩仓具视(1825~1883)是这次考察团的总负责人,他被委任为“特命全权大使”。这个人出身于贵族家庭,做过孝明天皇的侍从,明治维新后受到重用,曾任右大臣。“维新三杰”中有两位——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加入了该考察团。大久保时任大藏省大藏卿,统辖财政、产业,乃至内务、地方行政。而木户孝允则任参议。伊藤博文也在这个考察团中,时年31岁,任工部省大辅(次官),因为正职“卿”(部长)空缺,实际上相当于正部长。他通晓英文,在幕府末年与明治维新初年曾分别留学、出使英美,是考察团中的欧美通。
考察团抵达旧金山后,受到当地政府与市民的盛大欢迎,当地名流、记者的来访络绎不绝。当时,在欧美人眼中,东方国家不远万里前来学习,这是-个相当稀奇的事。
一行抵达旧金山后,当地为他们举行了欢迎宴会。特命全权大使岩仓具视强调,此行目的是“为了攀登欧美文明的最高峰”。他说:“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的陆海军、学术教育已用欧美方式。我们对外贸易日益繁荣,文明知识不断流入。”
同时,岩仓特意把明治维新大大宣传了一番,他说:“我们的进步,不限于物质文明,我们国民的精神进步则更加显著。我们未放一枪一炮,滴血未流就废除了数百年之久的封建制度。试问,在世界历史上,哪个国家,在做出如此重大改革时,能不假战争之手而能实现?”
伊藤博文则在宴会上说:“我们使节团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学习所有文明的成果。”他表示要学习欧美的科学技术,以提高效率,促进发展。
同时,伊藤利用这个机会,称赞了欧美文明。他说:“我们国旗上的赤色日章,象征在大洋上升起的太阳,而非闭锁帝国的封印,而这个太阳,现在正朝欧美文明的中天不断跃进。”据久米记录,晚宴参加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此后。考察团访问了欧洲12个国家,包括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俄国、丹麦、瑞典、奥地利、意大利、瑞士等。最耐人寻味的,是该考察团在德国的一番经历。
考察团一行在德国受到了热烈款待,俾斯麦也曾宴请他们。面对日本来客,俾斯麦滔滔不绝,讲了一番强权政治的道理。他说:“当今之世列国,仿佛均以和睦礼仪相待,其实此乃肤表之象,真实则是强弱相凌、大小相侮……所谓万国公法,尽管世人称其为保障列国权利永恒不变之法,其实此乃大国之权利,一旦不利,即以武力代替公法。”
俾斯麦的“弱肉强食”宏论,让一行人颇为震撼。大久保利通在给西乡隆盛的信中写道,他对俾斯麦已是“思属心往”。俾斯麦的“语重心长”,对未来的日本则是意味深长。本来,伊藤博文出访欧美之前,曾醉心于共和制,但是此后他改弦更张,呼吁要维护日本传统的价值观。而这次“洋行”回国之后,木户孝允与大久保利通分别提出制定宪法的建议,但他们所参照的既非美国的共和制。也非纯粹的君主制,而是“君民共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