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九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83504
  • 作      者:
    黄树森主编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历史的辩证法一再证明,上海作为中国地理版图上位居承接南方与北方、连通西部与东部的核心地带,因为其优越的地理方位而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地。有人曾以蝴蝶设喻,将上海比作蝴蝶的身子,则就长三角而言,北边有徐州经济圈、南京经济圈,南边有杭州经济圈、宁波经济圈,上海不能仅把自己做大,因为翅膀有力才能飞起来,上海是两个翅膀的节点,必须用服务与交通、金融来联结;就整个中国而言,长三角是蝶身,珠三角与环渤海地区是两个翅膀,蝶身和翅膀都强了,中国就能飞起来。由此而论,上海实则在经济、文化上都承担着中华民族在2l世纪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中坚重任。在此重任之下,上海已经不再是上海人的上海,而是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是中国的上海;在此重任之下,上海如何实现文化与观念上开拓创新、辟出新路的担当,以引领中华民族稳健前行?这实在是值得深刻探讨的时代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上海,曾经并依然是一个各式话语集聚叠加的舆论场。
    这一切,皆因其由1843年开埠至1949年百年间所创造的炫目历史记忆而起,因1990年代以来由浦东开发而急速变迁的城市风景线而起,因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及2020年上海将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战略的想象而起。
    《上海九章》适合上海发展关注者阅读。
展开
精彩书评
    “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
    ——郑观应
    
    在香港朋友的眼里,过了深圳,那边是广州省城,再以北韶关、南雄就是极边。再往北。便属于“上海国”了。
    ——曹聚仁
    
    “上海人始终是中国近代史开始以来最尴尬的一群。剖视上海人的尴尬,是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一个沉重课题。”
    ——余秋雨
    
    “上海人最可贵的,不是绅士风度,而是理性精神。”
    ——易中天
    
    “大城市不会偶然地出现,它们不会为一时的狂想所毁灭。地理上的事实曾经创立了上海;一旦和平在东亚恢复,这些事实将会使上海在未来的岁月里繁荣昌盛。”
    ——罗兹·墨菲
    
    “自由、容忍、比较开放、实用和多元多样如果真能成为上海人的核心价值(当然并不表示狡诈、浮华机灵和软弱的积习即可一扫而空)。那么上海成为中华民族腾飞的龙头便有历史意义。”
    ——(美)杜维明
展开
精彩书摘
    最近一期的《现代》杂志上,有杜衡先生一篇文章,提到“海派”这个名词。由于北方作者提及这个名词时,所加于上海作家的压力,有失公道处,故那篇文章为“海派”一名词,有所阐发,同时也就有所辩解。看了那篇文章后,使我发生许多感慨。我同意那篇文章。
    “海派”这个名词,因为它承袭着一个带点儿历史性的恶意,一般人对于这个名词缺少尊敬是很显然的。过去的“海派”与“礼拜六派”不能分开。那是一样东西的两种称呼。
    “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相结合,便成立了我们今天对于海派这个名词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在一般人却模模糊糊的。且试为引申之:“投机取巧”,“见风转舵”,如旧礼拜六派一位某先生,到近来也谈哲学史,也说要左倾,这就是所谓海派。
    如邀集若干新斯文人,冒充风雅,名士相聚一堂,吟诗论文,或远谈希腊罗马,或近谈文士女人,行为与扶乩猜诗谜者相差一问。从官方拿到了点钱,则吃吃喝喝,办什么文艺会,招纳子弟,哄骗读者,思想浅薄可笑,伎俩下流难言,也就是所谓海派。感情主义的左倾,勇如狮子,一看情形不对时,即刻自首投降,且指认栽害友人,邀功牟利,也就是所谓海派。
    因渴慕出名,在作品之外去利用种种方法招摇;或与小刊物互通声气,自作有利于己的消息;或每书一出,各处请人批评;或偷掠他人作品,作为自己文章;或借用小报,去制造旁人谣言,传述撮取不实不信的消息,凡此种种,也就是所谓海派。
    像这样子,北方作家倘若对于海派缺少尊敬,不过是一种漠视与轻视的态度,实在还算过于恕道了!一个社会虽照例必有这种无聊人与这种下流风气存在,但这种人所造成的风气,是应当为多数人所深恶痛恨,不能容忍它的存在,方是正当道理的。一个民族是不是还有点希望,也就看多数人对于这种使民族失去健康的人物与习气的态度而定。根据北方一般从事于文学者的态度说来,我还觉得有点遗憾。过分的容忍,固可见出容忍的美德,然而严酷检讨与批评的缺少,实在就证明到北方从事文学者的懒惰处。我觉得这种办法不是个办法,用好风气纠正坏风气,应当是可能的一件事。我主张恶风气的扫除,希望这成为不拘南方北方真正对于文学有所信仰的友人一种责任。正因为莠草必需刈除,良苗方有茁茂机会。然而在南方,却有并不宜于从海派文人中讨取生活的《现代》编者杜衡君,来替上海某种人说话了。
    这是杜衡君的错处。一面是他觉得北方从事文学者的观念,对于海派的轻视的委屈,一面是当他提到“海派”时,自己却俨然心有所慑,以为自己也被别人指为海派了的。这是杜衡君的错误。
    海派如果与我所诠释的意义相近,北方文学者,用轻视忽视的态度,听任海派习气存在发展,就实在是北方文学者一宗罪过。这种轻视与忽视态度,便是他们应得的报应,时间一久,他们便会明白,独善其身的风度,不但难于纠正恶习,且行将为恶势力所毁灭,凡诚实努力于文学一般的研究与文学创作者,且皆曾为海派风气从种种不正派方法上,将每个人皆扮成为小丑的。且照我所谓海派恶劣品质说来,杜衡君虽住在上海,并不缺少成为海派作家的机会,但事实明明白白,他就不会成为海派的。不只杜衡君如此。茅盾、叶绍钧、鲁迅,以及大多数正在从事于文学创作杂志编纂人(除吃官饭的作家在外),他们即或在上海生长,且毫无一个机会能够有一天日子同上海离开,他们也仍然不会被人误认为海派的。关于海派风气的纠正与消除,因为距离较近,接触较多,上海方面的作家,较之北方作家认识必更清楚,且更容易与之利害冲突,上海方面作家,应尽力与可尽力处,也必较之北方作家责任更多。杜衡君仿佛尚不明白这种事实,我却希望他已明白这种事实。他不宜于担心别人误认他是海派,却应当同许多在上海方面可尊敬的作家一样,来将刊物注意消灭海派恶习的工作。
    杜衡君,宜于明白的,就是海派作家及海派风气,并不独存在于上海一隅,便是在北方,也已经有了些人在一些刊物上培养这种“人材”与“风气”。虽还不至于如上海那么稀奇古怪,然而情形也就够受了。在南方,所谓海派刮刮叫的人物,凡在作品以外的卖弄行为,是早已不能再引起羞耻感觉,早已把它看成平平常常事情了。在北方,则正流行着旁人对于作家糅合了好意与恶意的造谣,技巧古朴的自赞,以及上海文坛消息的抄袭。作者本人虽多以为在作品本题下,见着自己名字,便已觉得不幸,此外若在什么消息上,还来着自己名字,真十分无聊。然而由于读者已受了海派风气的陶冶,对于这人作品有所认识的,便欢喜注意这作者本人的一切。结果在作者方面,则平空增加了若干受窘的机会,且对于陌生的会晤总怀了恐惧。在读者方面,则每日多读到了些文人的“起居注”,在另外某一种人,却又开了一条财源。居住上海方面的作家,由于友仇的誉毁,这类文章原是不求自来的。但在北方,愿意在本人作品以外露面的作家,实在太少了,因此出于拜访者大学生手中的似是而非的消息,也便多起来了。这种消息恶意的使人感觉方法如此下流的可怜,善意的也常常使人觉得方法拙笨到可笑。一个文学刊物在中国应当如一个学校,给读者的应是社会所必需的东西,所谓必需东西虽很多方面,为什么却偏让读者来对于几个人的起居言谈发生特殊兴味?一个编辑,不将稿费支配到一些对于这个民族毁灭有所感觉而寻出路的新作家的作品上去,却只花钱来征求属于一个人的记载,这种糟蹋读者的责任,实在是应当由报纸编辑人来担负的。若干刊物的编者,现在是正认为从这种篇幅上,得到若干读者,且希望从这方面增加读者的。这种风气的扩大,我认为实在是读者与作者两方面的不幸。
    北方读者近来喜欢读点不三不四的文人消息,从本人作品以外的半真半伪记录上,决定对于这作者的爱憎,可以说是这种恶习发展当然的结果。
    从南方说,几个稍稍露面的对于未来有所憧憬在沉默中努力的作家,正面的被某种迫害以外,不也是成天在各种谣言中受迫害吗?
    ……
展开
目录
上海的可能(代前言)/熊月之
章一 诤论:爱恨与认知的纠结
论“海派”/沈从文
上海之歌/林语堂
上海气/周作人
鲁迅和上海的故事/钱理群
“上海味”和“北京味”/王安忆
倾斜的天平:上海文化失忆症/张闳
上海文化的反思(节选)/许纪霖

章二 城事:镇邑与邦国的想象
上海国?上海市?上海县?/曹聚仁
上海之梦/穆时英
乌泥泾的兴衰——“纪念上海建城七百年”上的演讲/樊树志
上海,一个正在崛起的江南港口城市(1683—1840)(节选)/[美]林达·约翰逊
被上海了——上海与日本/刘建辉
世界名人眼中的老上海/邢建榕
时空的漫游——访问上海/也斯

章三 “活法”:务实与浪漫的融通
住一楼一底房者的悲哀/梁实秋
只认衣衫不认人/木心
上海人/余秋雨
啊,上海男人!/龙应台
上海的女性/王安忆
北京人与上海人/易中天

章四 风骨:云间与海上的传奇
晋书·陆机、陆云传
陈子龙及其时代/朱东润
明史·陈子龙传
“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樊树志
《明史》上海先贤列传
少年爱国奇人夏完淳/郭沫若
中国需要这样的思想家/吴敬琏
施蛰存:逝去的风度/徐百柯

章五 风物:故事与世故的演绎
华亭十咏并序/(北宋)唐询
松江鲈鱼美/刘义庆
浦喻/(明)陆深
上海城隍庙/曹聚仁
外国人眼中的城隍庙/胡道静
泥佛头/王季思
上海的茶楼/郁达夫
上海蜃景(节选)/许江
开埠初期上海的建筑/金斯密
上海里弄的兴衰/巴斯卡尔·安富

章六 风情:商业与文化的共舞
新松江社落成小言/施蛰存
文学的上海——193l/王德威
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心的上海/朱寿桐
海派京剧:中国近百年文化宏篇大作/张泽纲
早期上海电影业/汪朝光
“海上画派”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邵琦

章七 镜鉴:“双城”与“双城”的竟合
到上海去/熊月之宋钻友
双城记/李欧梵
文化双城记:上海和香港/李天纲
上海人:推动香港工业化进程/黄绍伦
全球金融中心向东方转移/杰弗里·加滕

章八 世博:城市与生活的交响
一切始于世博会——写在上海世博会倒数一周年之际/任仲平
赛会/(清)郑观应
近代“实业救国”的先驱/刘敬文
中国20lO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创作构思/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馆
创作设计团队
世博精神与上海的城市文化(节选)/陈燮君

章九 愿景:当下与未来的宏图
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罗兹·墨菲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上海/白吉尔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关键何在/黄亚生
全球化与上海价值/杜维明
重建文化之都/李天纲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