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宦海存正气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2900622
  • 作      者:
    朱枝富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朱枝富,研究生毕业,长期在省、市党政机关工作,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人才、旅游等都有涉猎,颇有领悟和研究。数十年来,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近百篇论文和调研报告;出版《司马迁政治思想通论》《忘情新马秦》《谋略成大业》等二十多种图书;多次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宦海存正气》是“智者·智慧·智政——这样读史丛书”之一。天地有正气,民族才振兴!中华民族始终有一种正气充溢其中,与天地共存。这种正气体现在官场上,就是两袖清风、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正气磅礴。孙叔敖、屈原、苏武、包拯、文天祥、海瑞、于成龙,就是这样的典型。为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有德才有望,有为才有名。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榜样,中华儿女的楷模,永远值得人们尊崇效法。
展开
精彩书摘
  包拯进入朝廷,十几年中,出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转运使、知谏院,主掌全国财赋,开谏弹劾皇亲国戚、酷吏庸官,坚持正义,不畏权势,誉为“包弹”。
  包拯虽然出道迟,当官时间短,但公正清廉的名声却传开了,被朝廷大臣们赏识,于公元1043年,即庆历三年调到朝廷,先任监察御史里行(资历浅的称里行),第二年任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没有多大实权,但直接参与朝政,对朝廷各个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
  包拯所处的宋仁宗时代,已不像宋初那样生气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费成为当时的三大灾害,有识之士都认为必须加以整顿和革新。
  包拯进入朝廷,正赶上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改革。
  范仲淹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其主要内容是吏治改革,严明官吏升降制度,斥退冗员,举贤用能。
  在范仲淹的主持下,朝廷决定向各地派出按察使,专门监督地方官吏。
  按察使一句话,就能决定地方官是上中央,还是下监狱。
  有的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
  范仲淹坐镇中央,每当得到按察使的报告,就翻开官员花名册,把不称职的官员一笔勾销。
  很多朝臣反对这一举措,认为是一项“苛政”。
  包拯是全力支持范仲淹?行改革的,但担心派出的按察使权力过于专断,有可能因人废事。
  包拯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小人,曾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素有才能、公正廉明之人。
  因此,包拯对按察使制度有着自己的见解,给宋仁宗上了《请不用苛虐之人充监司》的奏章,一针见血地对按察使权力过大、为所欲为提出质疑。
  宋仁宗开始意识到,改革派官员也不是一潭清水,同样有人浑水摸鱼。
  后来,新政失败,保守派甚嚣尘上,包拯一连给仁宗皇帝上了七道奏章,提出请调外任。
  在矛盾尖锐的时刻,包拯很机智地使用了以退为进的战略,既勇且智,能攻能守。
  包拯虽然写了七次辞呈,但仁宗皇帝没有批准。
  在这个过程中,仁宗皇帝逐渐认识到自己对改革派大臣处置不当,并采取了一些挽回的措施。
  于是,重新调整了范仲淹等人的工作,表彰了包拯的政绩,让他继续留任,并不断给予提升。
  既然辞退不准,包拯也不畏缩不前。
  新政虽然失败,但包拯仍然利用职务之便深入下层,研究改进官吏作风,上奏了《请依旧考试奏荫子弟》,要求维持范仲淹对于引朝廷恩典获得任官资格的官宦子弟进行任职考试的制度。
  改革派朝臣有不妥之处,包拯敢于提出批评和改进的意见;改革派退出历史舞台,但有些改革措施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包拯照样提倡和推荐实行。
  在包拯的眼里,朝臣没有派系党争之分,他看到的只是事实与道理。
  包拯一生不结派系也不卷入党争,甚至没有一个走得近的朋友,以至于“故人、亲党皆绝之”。包拯担任监察御史时,还兼任一个官衔,即权三司度支判官、户部判官。
  宋朝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主理财赋。 
    ……
展开
目录

一代贤相,尽忠为廉——位居高官、持廉俭朴的楚国奉职循吏孙叔敖
孙叔敖年少时智杀两头蛇,体现了良好的品质;任楚相后,辅佐楚庄王成就霸业,曾三起三落,毫无怨言;位居高官,持廉俭朴;去世后,儿孙一贫如洗,卖柴度日。
评说:官员楷模孙叔敖
众人皆污,唯君独清——上下求索、卓绝一世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任楚怀王左徒,对内辅佐君王,起草法令,对外联齐抗秦,应对诸侯,受到重用,可是好景不长,小人群起攻之,被贬为三闾大夫,而楚国受到重创,兵挫地削。
屈原忠而被谤,惨遭两次流放,离开朝廷,但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但楚王昏庸,楚国逐渐衰亡,以致郢都波秦国攻陷,屈原希望破灭,愤而投江,以身殉国。
评说:屈原的爱国三境界
绝域坚守,不辱使命——出使匈奴、坚贞不屈的西汉爱国忠臣苏武
苏武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适逢匈奴内部虞常等人谋反,事泄受到牵连。苏武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宁死不屈,决不叛变,匈奴单于无可奈何,放之北海。
苏武被送到荒无人烟的北海牧羊,在冰天雪地一蹲就是十九年,饿掘鼠,渴饮雪,饥吞毡,杖汉节,旄尽落,归国无望,仍心如磐石,不改节操,最后终于回到长安。
评说:心中自有家国在
刚严峭直,赤心无私——少有孝行,晚有直节的北宋铁面清官包拯
包拯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二十九岁中进士,为了奉养双亲,辞官十年,少有孝行;后任天长知县,颇有政绩;然后任端州知州,“不持一砚归”,政声传于朝廷。
包拯进入朝廷,十几年中,出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转运使、知谏院,主掌全国财赋,开谏弹劾皇亲国戚、酷吏庸官,坚持正义,不畏权势,誉为“包弹”。
包拯权知开封府,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拯晚年担任右谏议大夫、三司使、枢密副使,工作岗位不停变换,但老而弥坚,晚有直节,弹劾庸官,公正清廉,赤心为国,永远活在舞台上,活在人们心中。
评说:包拯,“包弹”。“包青天”
铁血丹心,民族之魂——辗转抗元、宁死不降的南宋忠烈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二十岁高中状元,大魁天下,而后出仕,敢于冒犯权奸,几经宦海汉浮,几度罢官黜职,几次还乡赋闲,人生坎坷跌宕。
……

官之克星,民之“青天”——敢骂皇帝、敢斗权贵的明朝一代清官海瑞
评说:这碑那碑,不如百姓口碑
三举“卓异”,清官能臣——为官清正、廉能第一的清朝绝代廉吏于成龙
评说:清官能臣于成龙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