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律界英才:青年律师如何走向卓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04266
  • 作      者:
    刘忠定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律界英才:青年律师如何走向卓越》以上海市第四届优秀青年律师为对象,先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化叙述方式,讲述了这20位律界才俊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跌宕起伏的从业之路、各具魅力的个性风采,以及富于哲思的人生感悟。
    同时,《律界英才:青年律师如何走向卓越》通过对他们经典案例的精心挑选、动感呈现,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法律业务领域办案实践中的重大疑难问题。这些案例不仅情节曲折、可读性强,更展示了律师们特色鲜明的办案技巧、论辩才思,是20位青年才俊学识与智慧的结晶,可为青年法律人开展业务提供可贵的参考。
    律师们还从各自专业研究、实务经验和切身体会出发,提出了富有见地的理论创新、行业观察、法治见解,以及对青年成才和律师生态的思索。这不仅是对管理部门的诚挚建言,更为青年法律人提供了深层次启迪和可资信赖的借鉴。
展开
精彩书评
    “今年恰逢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探寻中国律师业未来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集中展示了新生代律界英才群像,他们不仅业务出众、形神俱佳,而且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不久的将来,青年律师必将成为国家法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于宁(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
    
    “这样的书并不多见。它不仅是绝佳励志书,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也是经典案例选,不少案例情节曲折、手法高妙、睿智精彩、惊心动魄;还是法治论剑台,包含了对律师行业发展、青年律师成长、法治社会建设的深刻洞见。”
    ——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校长)
    
    “这是一部足以让青年法律人心动的书。书中没有空洞的口号,唯有诚恳的心声;没有晦涩的理论,唯有实用的经验:没有苍白的说教,唯有平等的交流。《律界英才》一书给现代励志书和法律书市场将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必然将给准备进入或已经进入法律行业的年轻人以具体的指引,并帮助他们学会选择、建立起信心和热情。”
    ——刘桂明(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总编辑)
展开
精彩书摘
    Part 1
    成长心路——
    与法结缘 三次不按常理出牌
    博尔赫斯在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中讲述了一个充满哲学思辨的故事:一位云南总督试图构建一个循环不已、周而复始的迷宫,壮志未酬却被人刺杀。尽管小说写得相当晦涩,但其中一句话却值得玩味:“时间永远分叉,通向无数将来。”
    这似乎和徐珊珊的人生轨迹如出一辙。1993年,徐珊珊考入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并修读了法律作为第二学位。据她回忆,当时读法律并非出于就业考虑,也不是小时候的梦想,纯粹只是兴趣爱好。不过连她本人也未曾想到,这随性的大笔一挥,却阴差阳错间成就了未来的大律师。
    1997年,徐珊珊还醉心于校园生活以及对未来的美丽憧憬时,便匆匆迎来了毕业季。和如今的本科生沦为“大白菜”的艰难局面不同,当时的财经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仍一马平川。徐珊珊毫不犹豫地首先将二专法律抛之脑后,前往深圳求职,也陆续接到几家知名专业外贸公司抛来的橄榄枝;略加思考后,她果断转战上海,随后签约了上海海关学院,拿到了当时一纸难求的“双外生”进沪“蓝表”,选择成为一名高校教师。
    这个决定似乎有些出人意料,但徐珊珊坦言,对她而言教师职业更有吸引力。由于大学里就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她对学生工作很有感情。另一个原因是,她自小就在语言方面颇有天赋、喜好表达,身影也频繁出现在聚光灯下和演讲台上,更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挑战充满信心。
    进入上海海关学院后,由于欣赏徐珊珊的能力,校方破格给出了研究生的待遇,并给出两个专业的授课选择:经济系和法律系。徐珊珊再次不按常理出牌,没有选择靠近专业的老本行,而是选择了法律系。她当时朦胧的感觉是,自己当学生时对法律似乎还没学够,她欣赏思维和逻辑的艺术,因此敢于挑战。
    时光跨过一个世纪的门槛,回头再看,尽管当年的一届的同学现许多都已成为成功的券商,或是风光的上市公司老总,但徐珊珊仍不后悔当初的抉择。
    拼命三娘 “半桶水”变身“白骨精”
    “白骨精”这个充满洋味的词,在20世纪末还并未开始在内地流行。白领、骨干、精英这三个词汇,被不少职场女性视为最高褒奖的赞美。但不同的是,前两者是环境给予的封号,而“精英”二字却是不少拼命三娘实打实争取来的荣耀,徐珊珊正是其中一个。
    1997年,徐珊珊正式在上海海关学院法律系开始教书。正如预料的那样,原先读二专时掌握的“半桶水”知识,远不足以胜任大学讲师应有的海量储备。不愿轻易服输的她开始挑灯夜战,疯狂恶补各种专业知识。
    幸运的是,与生俱来的语言天赋在此时发挥了作用,在外行人看到如经书般乏味的法律文献,徐珊珊“消化”起来却事半功倍;在课堂上,她也善于将大量材料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从未被学生抓出过破绽。
    一年后,拼命三娘通过了当年的律师资格考试,从半路出家的“半吊子”变为“正规军”。当时浦东新区律协对于这批“新兵”也非常重视,集中把他们推荐给各家律师事务所。很幸运地,经过新区司法局的推荐,徐珊珊幸运地来到了当时数一数二的提供涉外法律服务的小耘律师事务所,开始在外商投资、国际贸易等领域积累经验。
    2001年,徐珊珊在小耘所成功完成一宗大案,初战告捷。当时律所合伙人对这名肯打肯拼的女孩刮目相看,希望能留住贤才,并对其寄予厚望,准备将国际贸易这块业务交给她一人担下。
    冷静思考之后,徐珊珊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再次做出出人意料的决定:去复旦大学读国际法学硕士、博士。推动她重返象牙塔的力量,是内心蠢蠢欲动的求知欲。上海海关学院虽能教学相长,但天地太小;律所兼职得以实战拳脚,但底子太薄。由于父母都是医生,从小家教良好,自己在同龄人中一直出类拔萃,徐珊珊玩笑着用“天生‘立志’难自弃”来解释这个决定。
    勇敢的决定,意味着疯狂的代价。几年里,徐珊珊职场、律所、校园三头来回跑,处处兼顾、见缝插针,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滴水不漏。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她熬过了这一段自我磨炼,也获得了心灵的成长。
    在心底深处,徐珊珊一直追求成为精神上的贵族。思考的深度、学识的广度,追求的过程令她愉悦,也在悄然间助推她在未来的律坛再次惊艳亮相。
    ……
展开
目录
序 钱文忠
序 盛雷鸣
1.徐珊珊:不循常理的人生牌局
2.曹志龙:思虑为志 龙行天下
3.韩璐:爱是原浆 智是行囊
4.卢意光:舍医求法追逐律师梦
5.陈凯:闲庭信步 任云卷云舒
6.洪亮:戎马倥偬 快意律坛
7.商建刚: “一辈子追求的,就是找到自己”
8.孙彬彬:快意人生的讼辩高手
9.陆胤:在“蓝白”的晴空下
10.屠磊:智辩人生 善无止境
11.张华;自省.超越.绽放
12.郑志:身在律界 心怀天下
13.韩明志:百家饭养出的亲民律师.
14.刘巍嵩:悠哉旅途的护航者
15.戎朝:法律风帆上的瞭望者
16.王军旗:疾风劲草 勇敢者的人生突围
17.陆国飞:我想我可以
18.费宏博:壮志凌云上 律海踏浪行
19.徐培龙:潜龙腾渊的十年飞扬
20.蒋宏:女掌门人的草根宣言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