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40032
  • 作      者:
    (美)石约翰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石约翰(John E.Schrecker),布兰代斯(Brandeis;)大学历史系教授,同时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除本书外,尚著有Imperialism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Germany in Shantung, Reform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与Paul A.Cohen合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第2版)/海外中国研究文库》分上、下两篇。上篇“1800年以前的中国”,努力回溯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800 年的中国历史,着重考察反对派传统、儒学传统、大同理想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其他历史传统,从社会内部寻求中国革命的原动力。下篇“革命”,从19、20世纪中国革命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出发,分别叙说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清议运动、自强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乃至70、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革命史实,在肯定西方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的同时,侧重对中国社会的内部演变作理论上的综合理解,提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见解。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第2版)/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儒家试图建立美好社会的基本方法就是等级制度,上有责任感,下有义务感。等级制度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考察,对这一问题的透视可以提供进一步的例证,说明儒学对从封建向郡县过渡的社会基本关系的认识。考察等级制度的一种方法是根据周王朝的封建等级结构:最高层是统治者,然后是农民,其次是工匠,最后是商人。后来孟子在战国时代运用的另一种方法是,当世卿世禄制开始解体时,社会等级制度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区分为基础,前者被设定为上等人。
  然而,最重要也是最持久的方式是,儒家从伦理的意义上来评判等级,品行最高的人是上层,品行不端的人处于最下层。“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在伦理的等级观念上,上层人物的最高义务是培养和完善后进的人,消灭二者之间的差距,开展广泛的教育运动,提高和加强全社会的道德意识。“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这种伦理等级制度体现了郡县社会的特征。它取代了封建社会的忠诚价值观以及基于世卿世禄制的义务观,而把它们转化为与时代相适应的伦理等级体制,这一时代已不大相信具有高贵血统的人也就具有高贵德行。从“正名”的观点看,人们可能会说,它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即周室贵族不再像他们所宣称的那样是最优秀的人、真正高贵的人。
  这种转变意识清楚明白地表现在用于优秀的人和德薄能鲜的人的称呼上。对优秀的人的称呼是过去周室对贵族的称呼(君子),对德薄能鲜的人的称呼是过去周室对平民的称呼(小人)。孔子仍然存有一些希望,希望周室君子能够成为道德意义上的君子,这样名与实就能再次达到一致。但是,在孔子著作以及已放弃这一希望的孟子和荀子的著作中,几乎完全是在道德的意义上使用君子这一名词。社会应该采纳伦理等级体制,以及上层有责任提携下层的意识,为中国历史提供了最富有生气的思想之一。
  作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位君子意味着什么?从本质上说,他就是处处表现有德行的人,这些德行构成了孔子伦理学说的核心。许多德行经常被探讨。例如,“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这些德行以及儒家的其他德行特别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社会道德,要求人们共同和睦地生活,彼此友好地相处;同时改善并提高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修养,从而有助于普及道德水平,改良社会。“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理论注重探讨让人们能够成为完人、发展必要品格的环境和方法。这方面的分析明显显示出哲学的巨大一体化能力,这些方法把生活和信仰的所有方面融汇统一为有机独立的整体。总的说来,个人必须见贤思齐、以善为邻。他必须学而不厌,学以致用。从根本上说,他必须把经验传递给别人,通过改善社会来服务社会。
  对于个人成长首要的和最关键的因素是生活在磨炼其品格的家庭中。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个人活动的基本领域,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这里人们必须明了基本的人际关系、得体的行为方式,这是道德行为的核心。这里也是最经常地被要求有礼貌的地方。
  儒学中说到了许多德行,同时儒学也论述了许多重要的关系,其中最关键的、也是最主要的,是在家庭中。最为重要的关系通常被称为所谓的“三纲”或三种关系:夫妻、父子、君臣。还有著名的“五常”,“五常”包括三纲,再加上兄弟和朋友。如果要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就必须先有良好的家庭秩序。有一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作了这样著名的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达到仁的另一个先决条件是,一个人必须达到像样的生活水平和经济保证条件。儒家最深刻的信念之一是,人民的福利水平如果太低,如果忍饥挨饿,生活条件得不到保证,也就不大容易做到知礼节。安全和福利并不意味着极大的财富,但却意味着通常的体面的生活水平。有效率的政府最大职责之一就是保证这些条件的实现。孟子写道:如果黎民百姓“无恒产,因无恒心……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儒家重视经济问题的一个特别原因是,随着战国时代郡县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下的农民遭受许多战乱和困苦。
  ……
展开
目录
上篇 1800年以前的中国
第一章 古代中国与中国思想的发展
历史背景与基本观念
儒学
其他哲学学派;大同观念
秦:第一个郡县制国家
第二章 郡县制的中国
汉、分裂与封建制的复活
隋唐与郡县制的复兴
由宋到清:郡县时代概览
社会、政府与经济
新儒学
反抗的传统
第三章 外国人与西方
背景
中国的态度与政策
反抗与民族主义
西方

下篇 革命
第四章 反叛与西方压力
问题出现了
鸦片战争与西方帝国主义
大规模反叛
精英稳住阵脚:同治中兴
第五章 清朝的覆亡
导论:反对派的胜利
自强运动
精英加入反抗队伍
辛亥革命
第六章 分裂、民族主义和共产党的胜利
分裂
五四运动及其与传统的决裂
马克思主义
20年代的国民党与共产党人
南京十年
共产党的胜利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
引言
效仿苏联模式
中国式道路的艰难探索
改革年代
脱离毛泽东主义,1976~1989
当今中国,1989年到现在

附录 中国历史传统中的封建、郡县概念
世袭贵族的分权制与非世袭官僚的集权制
宗教精神与世俗观念
非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
军事精神与人文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版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