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警察:1927-1937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97381
  • 作      者:
    (美)魏斐德(Frederic E. Wakeman, Jr.)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上海警察》讲述的是1927至1937年国民党执政的十年。作者以极其丰富的史料向世人展示,现代警察对于现代国家、现代城市十分重要,对于上海这样华洋混处、中西交汇的城市尤为重要,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对此相当明白。他们懂得,治理好上海,不光能为全国城市治理树立榜样,而且能为收回租界提供坚强有力的理由,为国民政府在国际上树立起光辉的形象。因此,他们在这方面付出大量的心血。但是,国民党的努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主要在国民党自身。作者认为,国民党以自由、民主、共和自我标榜,却以专制、独裁、暴力的手段对付异己力量共产党与其他政治力量;他们有管理城市的美好愿望,却又与黑社会进行勾结,一方面反对毒品走私,一方面又依赖通过毒品走私而获得的不义之财。他们自定法规又自违其法,既是警察,又是罪犯。
展开
作者简介
  魏斐德博士Frederic E. Wakeman Jr.(1937—2006)是当代最伟大的中国历史家之一,其著述在宏大叙事及理论与实证结合上均为典范。生前为伯克利大学亚洲学哈斯讲座教授。任伯克利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十一年,并多年担任诸全国性学术机构领导职位,包括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主席、美国历史家学会会长等,也是20世纪70年代美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
  魏斐德著作的中文版有《大门口的陌生人》,《洪业——清朝开国史》,《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华帝制的衰落》,《讲述中国历史》(上、下卷),《间谍王——戴笠与国民党特工》。
展开
内容介绍
  《上海三部曲:上海警察(1927-1937)》系统地研究和描述1927年至1937年上海特别市警政及其与多种政治力量对抗与台作的历史,其中重点分析了国民党如何在这十年中依靠警察力量将上海转变成一个国民党表现自身的舞台;澄清了国民党政权其他方面的问题,包括中央的党国体制与民国地方势力间的关系,秘密组织和犯罪集团在腐蚀国家政治机构中的作用,警察力量和民间势力在都市中的平衡,在军事八侵和占领的巨大压力下上海政治组织的演变;并在“新市政秩序的局限”中对上海公安局最终失败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剖析。作者魏斐德完全摆脱了孤立地就警察论警察的模式,而将上海警政的变迁与整个城市治安环境的变迁乃至20世纪中国的政治变迁有机地结台起来加以考察,缜密地分析论证了国民政府上海公安局的成立、作用及其演变,体现出一个史学大家的大史识和大视野。可以说,这是一部上海警察研究的开创性著作,也是一部有关城市社会控制的范式性著作。法国知名汉学家白吉尔教授称这部著作“必将具有历久不衰的学术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从巡捕到警察
    本总巡奉宪檄督办城厢内外巡防保甲事务。向闻有等著名痞棍,以及拆梢、蚁媒、拐骗、剪绺、窃贼并外来流氓,三五成群,聚于茶坊酒肆,其名日“吃讲茶”;纠党串诈,横行不法,贻害地方。……本总巡为民除害起见,本当按名立拿重办,姑念无知,不忍不教而诛。若能从此敛迹……则免其已往;如敢仍蹈前辙……立即指名拿究。
    清末巡防保甲局总巡告示
    《上海研究资料》
    上海华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世纪60年代的绿营,当时太平军占领了苏南地区,大量移民涌入上海,城市人口膨胀。原有的一支200人的常驻军(称营巡或城巡),在一名千总的带领下把守7座城门,偶然也抓些有名的盗贼,现在却感到需要一支特别的执法队伍来维持秩序,对付近来充斥上海的大量移民。结果清朝的道台就在1860年时成立了巡防保甲局,由一位总巡统领,局署位于南市道台衙门旁边的常平仓。这个巡防局及其分局的员弁从抚标防营抽调兵丁拨充,统归总巡节制。
    巡防局的责权自始就非常清楚——与后来的公安局的一项中心任务并没有太大区别:在一个吸引着拉帮结伙的流氓的繁华闹市建立秩序。尽管在功能界定上新的巡防局和绿营有些模糊不清,但上海巡防局在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这段时期,对付上海及其周围地区司空见惯的盗贼还是卓有成效的。第一节早期的改革
    从政府的捕快向现代城市警察的转变发生于1898年,是由两个方面促成的:自上而下的官僚机构主动以正规的巡捕(清政府原来称呼在驿道上维持秩序的兵丁)来代替旧的保甲制度;同时随着城市的扩张和道路的修建,由绅士领导,自下而上地发展了一支明显受到租界警察制度影响的警察队伍。在公共租界或在法租界,其警察机构都由负责修建和警戒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延伸道路系统的机构“工部局”管辖。这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公共租界的警务处,中国名称依然是工部局巡捕房。
    士绅领导的警察推动了官僚制度的改革。19世纪末,伴随着模仿公共租界工部局的华界警察的产生,还形成了与商业行会休戚相关的新市政机构,如消防队等。同业公会的领导又通过当地各局得以畅行,尤其是在建立管理税收、军事设施和邮传设施各局以后。1894年,知县黄承暄下令在法租界南面沿黄浦江筑路时,在上海促成了第一个中国人的市政自治机构,被历史学家们称之为新的“公共秩序”的地方精英领导机构。1895年12月,南市马路工程局在上海老城厢开张,负责新马路的修建。
    这个工程局也设立了巡捕房,从抚标营中遴选兵丁,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警察。从1898年的招捕章程来看,应征人必须身体强壮,年龄在30岁左右,上海话熟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不吸食洋烟、嗜酒或好赌),须由妥当铺户担保。60名忠厚老实的应征者最后入选,负责上海马路的巡逻、清扫和照明,并在南市征收车船捐和铺捐。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背景
鸣谢
序言
第一章 法律与秩序
第一节 罪恶与内乱的解释
第二节 犯罪与娱乐
第三节 犯罪与治外法权
第二章 从巡捕到警察
第一节 早期的改革
第二节 士绅控制问题
第三章 不良分子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
第二节 黄金荣罪犯头子和捕头
第三节 鸦片与犯罪
第四节 鸦片与统治
第二篇 新的警察理念
第四章 警察与维持新的城市秩序
第一节 建立新的城市秩序
第二节 重组警察系统
第三节 改革的公共基金
第四节 警察专业化
第五节 创建“现代”合理的框架
第六节 加紧现代化,争取控制权
第五章 以警权维护主权
第一节 公共租界巡捕房的警政
第二节 控制界外马路
第三节 重申路权与司法权
第四节 改革后的公安局试图管理每一个人
第三篇 有组织犯罪
第六章 犯罪和社会控制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第二节 公安局与犯罪控制
第三节 新市民社会中的难民和流氓
第四节 警察的家长式作风和社会控制
第七章 罪恶
第一节 作为娱乐和犯罪的赌博
第二节 中国人控制赌博的努力
第三节 中国的娱乐和赌博机构
第四节 上海的娼妓
第五节 中国妓女
第八章 毒品业
第一节 花花公子、帮会和军阀
第二节 犯罪的重组
第三节 犯罪与政治
第四节 控制鸦片贸易
第九章 赤色分子
第一节 用于政治控制的警察
第二节 新的合作——公安局和公共租界警务处
第三节 帝国主义与警察的反共
第四节 作为上海生活一部分的情报收集
第五节 牛兰事件
第六节 顾顺章 事件和白色恐怖
第七节 顾顺章 事件之后
第八节 联合执法
第四篇 政治选择之于警政的意义
第十章 作出抉择
第一节 相互矛盾的压力
第二节 不同的政治威胁
第三节 用新的警务合作来控制异己
第四节 警务分歧的合法性司题
第五节 公安局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六节 日本人的到来
第七节 政府的混乱
第八节 对日立场的选择
第九节 抗日的情报工作
第十一章 日本入侵对上海警务的影响
第一节 日本人控制上海
第二节 将杜月笙赶出法租界
第三节 伪警察的终结
第四节 中国警权的恢复
第十二章 第二次机会:昊铁城市长当政
第一节 对于上海未来的种种幻想
第二节 精英的联合统治
第三节 反共合作
第四节 压制反目抗议
第五篇 新市政秩序的局限
第十三章 新生活运动与民族救亡运动
第一节 警察改革的复兴
第二节 新生活运动
第三节 民族复兴与法西斯
第四节 安内攘外
第十四章 警察国家化和犯罪受尊敬
第一节 地方统治与国家警察体系
第二节 对上海的影响
第三节 建立秘密警察
第四节 上海区的扩张
第五节 对罪犯的尊敬
第六节 犯罪行为与爱国主义混淆
第十五章 政治罪犯化
第一节 蒋介石的毒品政策
第二节 蒋政府中的两面派
第三节 福建叛乱与吴市长的去留
第四节 利用毒品与新生活运动“六年计划”
第五节 毒品贸易中的日本人
结束语决心
第一节 市民武装
第二节 一个时代的结束
表格
附录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外文部分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