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三百年来伤国乱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450656
  • 作      者:
    庄秋水[著]
  • 出 版 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重温300年来兴衰变乱荣辱悲欢锻造的中国记忆
  再现大变革时代奇人奇事背后蕴藏的激荡与抗争
展开
作者简介
  庄秋水,北大才女,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如其名,行文如水,笔锋却如刀。先后在《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东方早报》、《时尚健康》等媒体担任专栏作家,辗转南北,现为《看历史》杂志主笔,另在《北京青年报》、《上海一周》、《深圳商报》等媒体开有专栏若干。已出版作品有《更衣记》、《《风入罗衣》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三百年来伤国乱》内容主要涉及晚清民国中国大乱局时代的社会、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文风大气凝重,画面感极强,语言犀利老到,并注重史料的钩沉、考据,从各个历史事件中牵出对传统、历史的的思考和回溯。其质疑历史、还原历史真相,以之关照现实当下的写作态度至为难得。作者以睿智优美的文字将过去300年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化一一呈诸笔端,洞察力深刻却不炫耀,行文恣肆,余味无穷。
展开
精彩书评
  真正的历史故事,是以人生为中心的,里面跳动着现实的生命。
  ——庄秋水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穆旦:《森林之歌》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辑
  帝国的回响
  帝国的荣耀
  主要人物:乾隆皇帝(1711—1799)
  18世纪的乾隆皇帝,堪称一位地道的“中国控”,他把历史上最华丽的陈词滥调和一座最美丽的园林,毫不谦逊地送给自己和中华帝国。
  1736年11月,宫廷画师郎士宁接到了皇帝的一份圣旨。继位不久的乾隆命令中西画师们协作画一张圆明园的全景图。一年多后,郎世宁与其他几位宫廷画师唐岱、孙祜、沈源绘制的《圆明园全图》完工,被张贴在园内“九洲清晏”景区西一路第二进殿的清晖阁内。
  这座北京城西郊的美丽园林,自1725年成为皇帝的离宫以来,不断被修葺、扩建,最终成为帝国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帝王乐土
  自从1714年以传教士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郎世宁已经服务了三代帝国君主。很少有人还记得他的意大利名字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与他的耶稣会前辈们一样,郎世宁很努力地融入他传教的这个国家,甚至学会了用毛笔作画。他在康熙朝资历尚浅,到了雍正朝就已经是宫廷最出色的艺术家之一。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显示,这位洋大人经常被皇帝和亲王们召去,对着臣子孝敬的两个哈密瓜或一只暹罗国进贡的狗鹿画静物画。有时,皇帝会挑剔他画的小狗尾巴上的毛太短,身子也不够伟岸,要求他照样再画上一张。不过,显然他已经得到皇帝和贵族们的充分信任,还奉命向中国画家传授欧洲绘画技法。他还和中国学者一道完成了一部绘画方面的著作《视学》,专门介绍欧洲焦点透视绘画。
  两年前,郎世宁曾为当时还是皇子的宝亲王弘历画了一幅《采芝图》。这幅肖像画颇具欧洲素描的特色,人物面部用浓淡不一的墨色渲染,线条痕迹浑然不露。图中年轻的皇子穿戴着汉式衣冠,右手持如意,左手扶着一只梅花鹿,一个便装少年肩扛小锄、手提花篮,相随在侧。他还要为喜欢欧洲绘画风格的乾隆画更多的肖像画,但此时,他要全神贯注于圆明园的修建工作。
  新皇帝对圆明园的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二十五日,12岁的未来皇帝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祖父,那是一次决定大清国未来的相会。据说,这是四皇子胤禛的手笔,正是他安排了这次祖孙三代在圆明园牡丹台的相会。时年,康熙69岁,未来的雍正皇帝45岁。
  康熙特别喜欢这个孙子的机敏聪慧,他当面对儿媳说,她生出这样一个好儿子,是有福之人。12岁的弘历从此得以在祖父身边,陪伴他度过最后半年的时光。历史上一直盛传:康熙是因为喜欢弘历,才把帝位传给雍正这一系。登上帝位之后,弘历给牡丹台题写了一块匾额“纪恩堂”,隐约印证了他对那次牡丹台相会的深远情怀。
  15岁时,弘历住进了圆明园后湖西北角的桃花坞。这处景点来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弘历住的地方名叫“桃花深处”。这位满族皇子酷爱汉语诗赋,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品诗堂”。
  这时,圆明园规模还不到后来的三分之一。1709年,康熙把它赐给了四皇子胤禛。当上皇帝的第二年,雍正便制定了圆明园扩建总体规划。次年,他首次驻跸圆明园,当年便有超过一半时间是在这座园子里度过的。另外,这位历史上以勤政著名的皇帝还下令增建了同乐园和买卖街。
  每逢年节之际,皇帝、后妃和亲贵大臣们都要在同乐园陪皇帝看戏,以示“满堂怡乐”。同乐园西侧的买卖街一年之中总要开上好几次,每到赶集之际,四五十家店铺开门做生意,凡是京城里的有名字号,在这里一个也不少。太监和宫女们扮做生意人和路人,高贵的皇帝也会亲自充当顾客,体验一下凡夫俗子的乐趣。
  自然,其中也少不了务农的乐趣。买卖街一侧便是小农庄,遍布田野、牧场和农舍,也有牛、犁及所有与农作有关的东西。太监们春种秋收,播种小麦、稻米、豆类和其他作物,到秋季收割,在打谷场上脱粒。他们模仿着帝国从南到北每一个乡村朴实的生活方式:两千年来,成千上万胼手胝足的小农辗转沟壑,讴歌着三皇五帝的大同盛世。稻田旁边的敞厅叫做“西峰秀色”,因为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日落西山的美景。敞厅后面的院落种了二十多株玉兰,每到暮春,玉兰盛开,芳香袭人,此情此景雍正皇帝最为钟爱。
  在圆明园长大的弘历成为至高无上的君主之后,便迫切地想要扩建这所园林。他找的理由可谓无懈可击:帝王们在临朝视政的闲暇,需要一个游观旷览之地,这样的一个处所,可以颐养心性、陶冶情操。他的祖辈们选择了圆明园,是一块真正的天宝地灵之地,作为帝王行游之所,最为合适。从此,后世子孙便不必舍弃这个园林为重建苑囿而消耗民力。
  最后,乾隆说,这正是他效法父亲勤俭知足美德的一片苦心。
  中西合璧
  乾隆有足够的底气扩建圆明园。此时,经过一百多年休养生息的承平时期,中国进入了唐宋以后的又一盛世:帝国版图辽阔,外蒙、内蒙、青海、西藏等地皆隶属于大清王朝;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存银长期保持在六千万两以上,最多的一年达八千多万两,可谓空前罕有。
  在经济史学家保罗·贝洛赫(Paul Bairoch)充满争议的研究中,他利用20世纪的数据,推算1800年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个人平均所得。在他的统计数字中,亚洲整体上比西欧略为落后,但领先于整个欧洲,而中国则一直领先于西欧。
  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通过考察农业、运输业,人的寿命、出生率,以及资本积累和技术,来比较1800年之前的欧洲和亚洲社会,以反驳主流的工业革命前的“欧洲领先论”。
  他的观点跳出了以西方扩张作为分析重点的单向视角:“即便到十八世纪末,许多欧洲以外的地区仍在技术方面保持领先,它们后来变得微不足道,并非必然……我们也不能假定欧洲以外区域的优势,仅是过去一度辉煌、现在却停滞不前的传统所残留下来的影响。十八世纪的亚洲固然并未出现如Joel Mokyr所谓的‘宏观性发明’(即自发的、突然改变生产可能的全新概念),但欧洲于1500—1750年间,甚至通常被认定为工业革命的时代(1750—1830),亦未出现此种发明。”
  1743年,当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来到圆明园时,他惊诧于这座离宫的堂皇和魅力:“它由许多不同的建筑物组成,彼此被巨大的庭院、树林和花园分隔开来,非常对称,也很好看。所有这些建筑的正面,都用镀金材料、油漆和绘画装饰,闪闪发光。房间内部陈设和装饰了从中国、印度甚至是欧洲,只要是能够得到的最美丽和最有价值的物品。”
  一向喜好新奇玩意儿的乾隆,当然不满足于仅仅在圆明园的房间里陈设来自外国的物品。
  他治理着一个举世无双的帝国,在位期间六次南巡,并在圆明园中复制了他所钟爱的江南园林。1744年,两位宫廷画家唐岱和沈源奉命完成了《圆明园四十景图》。然而,皇帝的目光放之四海。他大概在郎世宁的绘画中见过西洋的宫殿和园林,因此要求郎世宁和王致诚在“圆明三园”之一的长春园北部建造一片西洋楼建筑群。他要在自己的离宫里也能见到巴洛克风格的西洋建筑和美丽的喷泉——中国式的凡尔赛宫。
  1745年,西洋楼开工。那时尚没有施工图样,郎世宁、王致诚和另一位精通数学、水力学的法国人蒋友仁共同绘制图样,由中国工匠施工。身为画家的郎世宁熟悉欧洲近代建筑,他钟意晚期巴洛克风格,努力把建筑的体量化整为零,并注意运用光影的效果。尽管这些建筑的形式基本上是西洋的,但多少带一点中国味,它们用大理石和砖建成,以中国琉璃瓦覆顶。
  1751年完工的谐奇趣是最先建成的一处,它位于西洋楼景区的最西端。这座建筑是欧洲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常见的巴洛克风格,由主楼、前后喷泉和西北的蓄水楼组成。主体部分共有三层,两个带有围栏的拱廊伸向水塘,镶着装饰性的壁柱和高大窗户,石栏杆装饰以雕刻的西式花纹。另外,主楼前还有一座大型海棠型喷水池。从档案中,我们可以知晓室内陈设亦是西式风格。
  1750年农历五月,乾隆曾命令造办处将所需西洋物件开列清单,单列的大玻璃镜便用来作谐奇趣的装修和陈设;九月,由皇商范清注携带两万两白银赴西洋采办;十一月,乾隆更传旨把正楼平台上铜栏杆改作琉璃栏杆,水池泊岸上铜异兽交铸炉依照原样制作。可见,西洋楼的建筑是由郎世宁等人起草样稿,然后由皇帝拍板修筑。可以说,乾隆亲自参与了西洋楼的整体工程设计。
  整个西洋楼最宏大的建筑是海晏堂。两层建筑共有34间,汉白玉阶梯直通二层,环抱着楼前大型喷水池。水从一个巨大的蓬壳里喷出,水池两侧各有六只兽首铸像,每隔两小时依次喷水一次,正午时,十二兽首会同时喷水。
  这座建筑的主楼后面是“工字形”蓄水楼,中为蓄水池,全池用锡板焊接而成,东西蓄水楼内各有水井,里面是轧水机,用来为蓄水池注水。除了海晏堂的喷泉,东部的远瀛观、大水法的喷泉也是这里供水。蒋友仁为皇帝制作的提水机械,一直使用到1774年他去世时为止。
  圆明园内的耶稣会士们希望通过艺术和科技的成就来影响皇帝,就像他们的前辈们所做的那样,然后大清让帝国皈依上帝。乾隆确实喜欢那些粗壮的壁柱和繁复的浮雕,还有那些贝壳形花饰和装饰性花坛。西洋楼的最东端,是七道左右对称的“八字形”断墙。砖墙上,以一种假透视的画法绘制了郎世宁的故乡威尼斯的街景图,其中使用的“线法画”得到皇帝的特别赞赏。
  西洋楼室内陈设着西洋玻璃灯、西洋显微镜、西洋挂镜、西洋幔子、自动玩偶、摆钟和天球仪。蒋友仁常常被好奇的皇帝召见,当场演示那些机械玩意儿。他在写回欧洲的书信中描述道:“亚洲最有权力的中国皇帝虽然对欧洲所知不多,却显得颇为开放。”
  皇帝问,在那些从欧洲带来的铜版画中,有些是在夸耀你们君主的胜利,他们是如何击退敌人才取得这些胜利的?在这些公侯中,难道没有一位能够维持和平吗?他又问这位法国教士,耶稣会能不能从欧洲把葡萄酒运来,能不能在中国酿造他们的酒,葡萄烈酒是不是比米谷烈酒更有益于健康等问题。
  尽管当时的欧洲向往“东方情调”已有一个多世纪,欧洲贵族们也流行在自家的宅院和宫殿中仿造中式庭园,而这一切,大多只是基于他们从水手和传教士那里听到的关于中国的传奇碎片和所看到的工艺品。
  法王路易十四的宫廷建筑师1670年便在凡尔赛宫里建造了瓷宫;18世纪的头二十年,德国皇帝在易北河上的匹灵堡建造了几座中国式宫殿;1753年,瑞典国王为庆祝王后生日也建造了一座中国式木构建筑;1765年,普鲁士王子建造了八角形中国式阁楼。而第一本向西欧介绍中国建筑的著作《中国的庙宇、凉亭及牌坊建筑》也于1750年在伦敦出版,作者哈夫彭尼并不真正了解中国建筑,1756年再版时增加的图样也没有超出当时的《旅游行纪》所刊登的中国风情画。
  东西建筑风格交互影响,相较之下,圆明园西洋楼倒称得上真正的中西融会,真正的西洋风格,而欧洲的中国式建筑只能算是学习了中国风格的一鳞半爪。
  彼时英国最重要的建筑师钱伯斯,年轻时曾经在广东居住过两年。他在1757年出版了《中国的建筑、家具、服装、器械及用品设计》一书,但他1757—1763年间为肯特公爵扩建蔻园时建造的八角形中国宝塔,却是十层,而中国宝塔层数一般均为单数。也就是说,中国建筑所包含的传统内涵,欧洲人无从领会,他们常常进行的“创造性”改动,让这些建筑犹如玩物。
  怀柔远人
  乾隆的个性一贯自信而骄傲,他的风格原就不像他的父祖那么质朴,而是崇尚浮华缛文。他对外来文化的接纳有着坚实的基础──他那伟大的离宫应有尽有,让外来者赞叹不已。王致诚如是慨叹:“这座乐园一定消耗了巨额资金。的确,没有哪个国家的君主能像中国皇帝那样,是这样巨大的一个国家的主人;或者能负担得起如此巨大的开支;或者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
  1771年三月,重修岱庙拆下的14根楠木被解送到了圆明园。仅仅这一年,圆明、长春、熙春、绮春四园的添建工程便耗银33万余两。帝国的商人们也主动或被动地为皇家园林捐献巨资:1756年,两淮盐商程正可捐银100万两,其中25万两被拨给圆明园银库;次年,两淮盐商黄源德又捐了100万两,乾隆下令把其中的30万两用来修建圆明园。
  “圆明”二字,“圆”是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则意味着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无缺。“圆明”二字,对这位承平皇帝而言,大概觉得妥帖至极。在他当政之时,尽管皇权已扩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他仍要运用园林艺术手段,间接表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思想。
  圆明园的中心名为“九洲清晏”,其九岛环列代表着“禹贡”九洲,象征国家的统一,政权集中。东面的福海象征东海,西北角上全园的最高土山名叫“紫碧山房”,其所处方位与紫、碧为名的含义,就是代表昆仑山。整个园林无疑是宇宙范围的缩影——在他手上,帝国臻于巅峰,他自己亦成为一个地道的“中国控”。
  除了用美丽的园林装点自己的帝国,这位虚荣的皇帝自我吹捧所用的华丽辞藻可能也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宫廷。1760年,平定西陲后,乾隆亲自编写了昆曲《八佾舞虞庭》。此剧名源自《论语》中的“八佾舞于庭”,八佾舞则是宫廷专用的天子规格的军舞。因为舜帝曾为有虞氏部落的首领,乾隆取名虞庭,当是以舜帝自居,那可是中国传统中的理想国。
  晚年的乾隆再次摩挲着《采芝图》,他在上面题了一句诗“谁识当年真面貌”。是呀,当年谁晓得那个年轻的皇子,有一天会把这个巨大的帝国建设成一个尧舜再世般的“桃花源”呢?此时,侍郎郎世宁早已在阜成门外的墓地里安息多年。圆明园内蒋友仁制造的水力机械也早就不能运转了——蒋友仁死后,太监们采用了最传统的方式──人工供水。每当皇帝要来看西洋楼时,他们就动用大批劳力,花几天工夫灌满巨大的储水池,当皇帝来看时,所有的喷泉就正常喷水了。
  皇帝的个人爱好,并没有在民间发展为一种普遍的学习教育。而在1750年后,欧洲大部分技术和加速出现的各式发明突然出现,正得益于此前日渐兴起的科学教育。
  也许,帝王的好奇只是一种游戏,而普遍的学习则事关尊严。天朝尊严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体制。以满人而入主中原的帝国皇帝,较以往更加注重天朝的尊严,严守夷夏之防。西洋楼在长春园的最北端,一条东西横向的土岭把它和其他景区隔开,正如中央帝国之外,便皆为夷狄藩属。
  1793年9月14日,已届垂暮之年的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接见了英国使团。马戛尔尼勋爵希望能说服大清皇帝通商,并在北京派驻使节。在上一年,刚接到英国国王将派使臣前来的奏报时,好大喜功的老皇帝欣喜万分。他亲自过问访问的细节,这次中西交流的相关文件竟有783件。
  在赐宴当晚,乐工们为远道而来的使臣们表演了中国戏曲,其中就有乾隆亲自编写的昆曲《四海升平》,这可是难得的殊荣。开场是文昌帝率十六星神,由金童玉女引领从仙楼出场。文昌帝的唱词,全是《尚书》、《诗经》、《论语》等经典中赞美上古圣贤帝王的文德武功之语,最后,他唱道:“故有英咭唎国,仰慕皇仁,专心朝贡。其国较之越裳,远隔数倍。或行数载,难抵中华。此番朝贡,自新正月启舶登程,六月已抵京畿矣。此皆圣天子,仁德格天,所以万灵效顺,非有神灵护送而行,安能如此迅速。载之史策,诚为亘古未有之盛事也。”
  戏中,星神和水怪大战,英国使团看得如坠五里雾中,出于良好的意愿,他们以为这是一出关于大地与海洋联姻的戏。其实,戏中已借文昌君之口说出了清廷的计划:“英咭唎国贡使等,进表赐宴毕,不日赏赉遣还。”
  所以,当马戛尔尼回到北京,被告知要立即离开中国时,他们完全被中国人搞得不知所措。学者叶晓青认为,乾隆的态度突然改变,是因为英国国王的礼品单太丰厚了,以至于“夺走了乾隆的优越感”。英国方面苦心挑选的代表欧洲最先进的科技和英国最精致的手工艺的厚礼,让自大的皇帝感到“远人”的强大。当英使提出所携带的部分礼品形制高大精密,安装便需要一个月,安装后不能再拆开,不宜长途运送时,乾隆大为不悦,命令把其中的八件分别放置于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和长春园的澹怀堂。
  他命令官员带英使去“瞻仰”圆明园之壮伟:“该贡使从未观光上国,其前此向徵瑞称贡品高大原不免夸张其词。兹金简(时为工部尚书)等带同在园瞻仰,伊一见天朝殿宇辉煌壮丽,即以为尽容全分安设。”或许,他是想给英使一个下马威──你们国家所有的我天朝皆有。此外,他还斥责接待官员——长芦盐政徵瑞没当过粤海关监督,没见过世面,这才被英国人吓住了。
  然而,英国人肯定要让老皇帝失望了。马戛尔尼勋爵的秘书约翰·巴罗一直留在圆明园,他为此次的中国之行作了大量准备,还研读了钱伯斯等人的作品。显然,圆明园让他感到了些微失望:“我感到全园各部分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离威廉、钱伯斯爵士的那种富于幻想的和过分赞美的描述相差甚远……”
  表面上对英国礼品等闲视之的乾隆,命令内务府为每件物品都配上了内衬黄缎的精美匣子。一年后,他还命令将之与最后一个荷兰使团带来的礼物相比较。沉浸在文德武功一统江山中的骄傲和自大,某种程度上扭曲了其内心的真实愿望。
  这些来自远洋的礼物要在六十多年后,英法联军焚毁、劫掠圆明园时,才再次为人所见。
  江湖的崛起
  主要人物:洪二和尚(?—1779)
  18世纪的中国,外表看起来是一个生机蓬勃的文明国度。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所谓的“盛世”下,史无前例的人口爆炸和商业扩展渐渐引出了一个“游民社会”——帝国的城镇到处是游荡四方的陌生人。当年的郑开是否就经常面朝大海,等候一个勃发的时机呢?
  追捕天地会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皇帝接到了一份奏折。
  福建陆路提督任承恩奏请,他要亲自赴台湾镇压新近发生的民变。之前,闽浙总督已经调派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率三千人马渡海平乱。此时,乾隆已经平定大小金川、准噶尔和回部等内乱,这位皇帝正处于一个帝王所能达到的事业“顶峰”,对台湾小小的叛乱,他颇不以为然,“岂有两提督往办一匪类之理!若不诚是巧诈,若诚是至愚!”因此,当福建巡抚徐嗣曾未同闽浙总督谘商,便命令闽安协副将徐鼎士率兵赴台,这种“越制”行为受到乾隆的严厉训斥。
  然而,他未曾想到,水陆两路提督同时抵台平乱,竟然持续经年,任承恩和黄仕简因贻误军机被革职拿问。最终,他不得不调陕甘总督福康安以“钦差协办大学士”身份,统领湖广、四川、广西、贵州等省号称十万(实际上为六万)大军,登台作战,这场耗费了一千万两白银军饷的战争方告终结。乾隆更不曾想到的是,在平乱过程中,官员们从被擒获的民变首领杨振国、林爽文和庄大田等人的供状里,第一次发现了“天地会”──如此这般的镀金时代,居然存在着一个不为官府所知的秘密社会,且已有二十多年之久!
  台湾“林爽文事变”发生在乾隆五十一年的十一月,副元帅杨振国十二月便被俘获,正是他的交代让天地会浮出水面:“听得严烟说及天地会的根源,是广东有个姓洪的和尚,叫洪二房,同一个姓朱的起的。洪二房和尚居住后溪凤花亭,不知何府何县地方。那姓朱的年才十五六岁,不知叫什么名字,也不知住在那里。”官员们不敢怠慢,赶紧上报。于是,清政府开始了全国范围内持续数年的追捕天地会会众的行动。
  此时,离清人刚刚入主中原那些血腥的日子已经远了,怀抱亡国之痛的士大夫早已凋谢,大一统帝国看起来平静和谐。钟情汉族文化的满族统治者认为,自身的政治合法性早已毫无异议,难道他们不是凭借优秀的儒家德性赢得上天的护佑了吗?然而,征服者对于任何反对的声音和谋叛的力量仍然极为敏感。就在1768年,朝廷刚处理了发轫于江南的妖术大恐慌。二十年前,庞大帝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曾被一股剪辫风波搅得天昏地暗。对于盛行于民间的异性结拜这种汉族文化习俗,征服者更是一直严加防范,“国初定凡异姓人结拜弟兄者,鞭一百”,此后惩罚更进一步,“凡歃血盟誓,焚表结拜弟兄者,着即正法”。
  如今,发觉天地会这一民间秘密结社的存在,乾隆自然非常重视,严谕两广总督查办。在嘉应州海阳县,还真查到有洪和尚和姓朱之人,只不过,经过审讯,发现这两人并非天地会众,也无不法行迹,而那个“凤花亭”也毫无下落。但谁让他们生在大清国,而且倒霉地姓洪和朱呢,两人终究还是被发送伊犁为奴。不过,案子很快有了转机。
  1787年正月,两广总督孙士毅奏报,在饶平县拿获了许阿协、赖阿思、林阿俊等天地会会犯。许阿协供认自己是被赖阿边勾引入会的,赖还告诉他头人姓名为“洪李桃”,还传了他两首诗,其中有两句“木立斗世知天下,顺天行道合和同”。据许阿协说,“木立斗世”是隐语,木字系指顺治十八年,立字系指康熙六十一年,斗字系指雍正十三年,世字系因天地会起于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孙士毅再次奏报,拿获了一名新会犯林功裕,供出赖阿德、洪李桃、朱洪德等七人,这些人都是福建天地会会众。
  叫严烟的人
  于是,乾隆和官员们的办案方向转向了福建,可能福建才是天地会的老巢。乾隆甚至大胆猜测,之前杨振国所供的后溪凤花亭洪二和尚和朱姓之人,会不会便是洪李桃和朱洪德二犯?
  闽浙总督李侍尧于次年一月奏报,漳浦县天地会起事,焚抢盐场,烧毁营房。被拿获的首领张妈求供认:“天地会流传已久,漳州各地均有结会之事,小的张妈求父亲叔子在日,原是会内之人。”这再次证明福建是天地会发源之地。
  在台湾平乱的福康安适时奏报,重要人犯杨振国提到的严烟在台湾被抓获。这可是一个重大收获,严烟是把天地会从福建传到台湾的始作俑者。他是福建平和县人,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渡海到台湾谋生,公开职业是彰化布铺老板。正在台湾和清军开战的叛军首领林爽文和庄大田也是福建平和县人,只不过他们两人的父亲比严烟更早移民台湾。
  康熙年间收复台湾之后,大陆移民不断踏上这个气候湿润的宝岛。台湾的农业水利设施在乾隆时已经基本完成,旱地改作水田,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台湾稻米不仅在岛内消费,还运输至漳州、泉州一带。邻省福建则是山岩陡峭,人口稠密。尽管政府不鼓励甚至禁止大陆人移民到台湾,但还是有很多福建农民渡海讨生活。只要有福建农工前往的地方,通常会有一些福建贸易商跟进前往,提供给同乡农工零售商品(包括合他们口味的米、辛辣调味品、乃至鸦片)、信贷,并协助他们汇款回家。
  严烟大概便是这样的一位小贸易商人。他在供词里首次交代出“涂喜和尚”这个人:“这天地会闻说是朱姓、李姓起的,传自川内,年分已远。有马九龙纠集和尚四十八人,演就驱遣阴兵法术,分投传教。后来,四十八人死亡不全,只有十三人四处起会,那在广东起会的是万和尚,俗名涂喜。如今在哪里,实不知道。”此外,他还供出三个天地会的高层,“有赵明德、陈丕、陈彪三人,从广东惠州至漳州府云霄地方传会,住在张姓绰号破脸狗家内。其取烟吃茶,俱用三指,及木立斗世等暗号”。
  被作为“钦犯”押送到北京后,严烟在刑部吐露了更多有关天地会的秘密。他自己是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被陈彪劝入会的,天地会的根由、暗号也都是陈彪告诉他的。他听陈彪说,此教年代久远,朱姓叫朱鼎元,李姓实不知名字。陈彪曾教他两句口语:“三姓结万李桃红,九龙生天李朱洪。”据他说,朱姓李姓在四川,万和尚在广东。而之前被抓的同会众人所供的洪二房和尚,或许是出于保护会内的秘密,严烟供认并未实有其人,不过是朱、李二姓和万和尚的总称。
  作为要犯,严烟的供词很受重视,他为追查案件提供了两条线索。乾隆一面让闽粤总督追查陈彪、陈丕和张破脸狗等要犯,一面严令四川总督在省内严密查办天地会众。
  尽管福康安等人奏说并未听闻四川有天地会名目,但乾隆对此并未掉以轻心。四川本为天府之国,经过明清之际持续数十年的战乱,人口剧减。在他的祖父康熙当政之际,四川人口从明末的六十八万余丁降到一万八千五百丁。而东南八省,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咸丰初年,人口增加到一亿八千万丁。
  为了寻求生存空间,外省人口不断涌入四川盆地,是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西迁移民潮。官府亦以“开垦耕种,永准为业”,“四川荒地,官给牛种,听兵民开垦”,起科年限延长为五年等优惠政策召民垦荒。于是,闽粤、江西、湖广等地之人,纷纷前往川陕云贵等地谋生。至乾隆八年(1743年),四川已无地可耕,朝廷不得不劝阻外省人口入川。
  大量迁入的移民重新恢复了四川的活力,在雍正年间,四川已然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产区。然而持续涌入的移民很快发现已经无地可耕,于是不断进入川陕云贵等地的深山峻岭。在高山上,稻米菽麦无法生长,来自于美洲的玉米耐旱耐寒,适合在高山陡坡上生长,很快成为西南山地的主要农作物。山区人口因之骤然增加,于是只好继续垦荒,如是则不断砍伐森林,寸土必争。生态破坏又造成移民们迁移不定,生活颠沛流离。而白莲教、啯噜(即哥老会前身)这些秘密教门和秘密会党既能给处于困苦中的移民们提供物质上的互助,也能提供精神慰藉。
  对这样一个动荡不已的地区,乾隆怎能不抱有警惕之心?在他统治晚年,直至咸丰初年,湘黔苗民起义、川鄂白莲教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先后起于东经110度附近的中南山区。
  僧人提喜
  案情进展很快。
  李侍尧报告,张破脸狗被抓获,供认说来自广东的赵明德、陈丕、陈栋在他家赌博,被赵劝入天地会。一个突破性进展是广东巡抚图萨布抓到了陈丕,查明此人“籍隶福建漳浦县,三十三年与张破脸狗同入天地会,俱拜从提喜和尚为师”。据陈丕说,师父提喜住在漳浦高溪乡观音亭,同会的陈彪住在平和县,赵明德亦住在漳浦云霄城北门内的仓边巷。
  此时,起事失败被俘的林爽文亦在审讯中供认:“时常听见漳泉两府设有天地会,邀集多人,立誓结盟,患难相救。”故此,当严烟赴台一年后,他们相熟之后便提出入会。入会之后,其他林氏子弟和彰化等几处地方之人亦随之相继加入,天地会在台湾声势大振。此次举事,便因诸罗县天地会杨姓首领兄弟为争家产欲行械斗,引致官府大行搜捕所致。
  提喜—陈彪—严烟—林爽文,这样一条传会线索变得完整起来,提喜成为天地会最重要的会犯。乾隆下旨严令大学士福康安务必拿获传会僧人提喜。随后,福康安很快抓获了陈彪和僧人行义。在福建漳浦被抓获的行义供认,自己的师父提喜也是其亲生父亲,提喜因为乳名为洪,兼之排行第二,所以人称洪二和尚,已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身故,父亲在日,也曾经教给他三指诀。不过,行义说,那只是用来诓骗银钱的手段。陈彪则坚称,并不晓得天地会与洪二和尚传自何人。
  乾隆则保持着他一贯的精明和谨慎。他提醒大臣们:“即或实系病故,亦须得有实据,不可因行义有病故之供,迩不行深究,以致要犯得以漏网。”负责的官员们严刑审问行义,最终找到了提喜墓地,开棺验了骨殖,这桩持续数年的案子才算了结。
  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六月十二日以前,闽浙总督伍拉纳与福建巡抚徐嗣曾多次提审行义和陈彪,最终,这个秘密会党才得以显露大致的轮廓。
  原来,天地会是起源于提喜,其俗家名字是郑开,僧名提喜,又名涂喜,又号洪二和尚,而这个洪二和尚便是天地会犯口中的万和尚。当初陈彪传给严烟的诗句,据说就是传自提喜之口。实际上“结万”便是指结交万和尚,因为在漳浦土话里,“万”和“洪”是同音字。至于天地会的创会元老们,在给乾隆的奏折里,伍拉纳写道:“朱、李、桃实只见过李少敏一人,其朱鼎元、桃元及马九龙和尚,提喜传法时只说他们都是远省有法术的人。”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被捕的天地会骨干张破脸狗,原是提喜初期的弟子之一,早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便已入会,但在受审时,却坚称其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方入会。或许是为了故意迷惑主审官员的视线,他伪供会内骨干赵明德乃广东潮州府大埔县人,在东门外下寮乡居住。但伍拉纳在奏折中指出,赵明德其实是福建云霄人,住在云霄城北门内仓边巷,死后葬于乌石坑。
  于是,伍拉纳的奏折、洪门秘籍和清廷档案,共同勾勒出了天地会创立之初的一段往事。出生于福建漳浦的僧人提喜,最初在本村(高塘)的寅钱寺出家,后来才到高溪观音亭为僧。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他以结拜弟兄的方式,在高溪观音亭创立了一个秘密组织,并以“人生以天地为本”之义,取名为天地会。他创造了三指诀,大指指天,小指指地,直伸中指按于心口,接烟递茶都用三指这个暗号,会内之人一见便知是“自己人”,又用五点二十一隐指洪字。其首批弟子有卢茂、方劝、陈彪、赵明德、陈丕、张破脸狗等人。
  至此,乾隆和官员们方知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福建漳浦卢茂举事,三十五年(1770年)李少敏、蔡乌强举事,亦是提喜和尚的手笔。
  这个神秘的僧人到底有何能耐,使得他所开创的一个秘密组织,在二十多年里神不知鬼不觉地网罗了众多农民、佣工、小差役、小商人、算命人和乞丐,形成地跨闽、浙、粤等省一股巨大的社会潜流?
  天地会本身是秘密组织,传徒结会都十分隐秘,对于叛徒的惩罚也很严厉。被拿获的会众们即便作伪供,往往也只知一二。是以关于提喜此人的生平,称得上是查无所据。现代,据云霄县人方群达考证,云霄县高塘村郑氏正是提喜之后,高塘村如今尚有郑氏的私塾。
  1988年,当方群达前往高塘村之际,看到“这座坍废已久的庭院残基,坐落于高塘村北门内(北城门已于1959年被拆毁)东北隅,坐西南向东北。虽然此前曾有一些村民在此废基址上杂建了几个简陋的猪舍,并挖了几个小粪坑,以及种有数棵果树,但是还保留着原来遗存下来的几道石砌墙基和三合土夯筑的残墙断壁,尽管漫布苔痕,甚至有的已湮没……”
  据说,郑开就出生在这私塾里。
  他生长的年代,正是帝制晚期的回光返照。汉学家孔复礼如是评价:“在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的西方人看来,不受约束的劳工市场,以及个人依赖他人程度和受奴役程度的下降,都是极富号召力的现象,并与‘自由’与‘进步’联系在一起”,他接着说道,“但它们对于一个生活于十八世纪的中国人的心态所发生的影响,却可能不尽相同。”
  如今,重修的高溪庙观音亭依山面海,酷似天地会切口“地镇高岗,一派江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中描绘的景象。那么,当年的郑开是否就经常面朝大海,等候一个勃发的时机呢?这个高塘村郑家的次子,又为何选择出家这样一条道路呢?
  游民社会
  在郑开的青少年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已经从明朝的崩溃与清朝的征服中恢复过来。随着白银的输入,物价缓慢而持续地上升,商业重新繁荣昌盛起来,尤其是闽粤一带发展速度更快。商品经济密集的商业网络连接起了村庄和市镇,但商业的发展不只意味着可以致富,反而可能意味着在充满竞争的世界里,百姓的生存空间更小了。尤其是人口大爆炸的压力——康熙后期,人口不过一亿多,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国人口猛增到三亿一千万丁,大量劳动人口流入市井,无所归依。
  到了帝制晚期,农民阶层的特点是“小”、“少”、“散”:小,指耕种规模小;少,指财产少,也就是农民的普遍贫困化;散,指分散的劳动、居住条件,使农民与外界隔绝。“小、少、散”相互作用的结果,则是农民生存状况的日益恶化,大量沦为游民,在帝国的通衢大道、市镇乡村、水陆码头四处游荡。
  郑开选择出家当和尚,正是当时无业游民的出路之一。他应该未曾在官府注册在案,可能只是一位边缘僧侣,像18世纪常见的游方僧一样,到处化缘乞讨。有学者考证,洪二和尚是在四川创办了天地会,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他完全有可能随西迁的移民们到四川讨生活。在那里,他和那些传统的自然经济容纳不了的游民阶层厮混,结成帮伙,患难与共,敛财分用。
  于是,独立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和以工商业为基础的行会组织之外,第三种社会组织“会党”产生了,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整体中自成体系,可以说是“社会中的社会”。
  于是,贩夫走卒、散兵游勇、星相医卜,以及那些谋求不正当生活来源的盗匪和家业衰败的地主,都投入会党的山堂,借此呼朋引类,互援互助。因林爽文举事被捕的许阿协,他加入天地会的经历,就很能说明这种经济上的联系。
  他是广东饶平人,常到邻近的闽南平和县小溪地方贩卖酒曲。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月初八日,他携带银两到平和小溪赖阿边处购买酒曲,途中银两被人抢走。他向赖阿边求助,赖阿边告诉他:“你若入天地会,将来行走便可免了抢夺,此时被抢银子,亦可代你要回。”许阿协便与他一同“焚香拜会”,赖果然把被夺银两讨回还给许阿协。
  许阿协的同乡赖阿恩,儿子在福建漳州唱戏,他在去探望儿子的途中,也被会内之人将衣物抢去。他将此事告知漳州戏馆的梁阿步后,梁对他说:“你只要入了会,就可以讨回衣包。”赖阿恩遂与他一同结拜。梁阿步不但为他讨回被抢之衣物,还教他今后“如遇有人拦路抢劫,只用手指三个,按住自己心坎,就不被抢了”。
  那些头脑灵活富于想象力之人,便顺势而出做了领袖。福建云霄高塘村郑氏宗族里一直流传说,洪二和尚每次要做事以前,都要在庙埕中的一根通天柱旁作法,开始时把自己的身体紧靠着通天柱,将嘴紧贴着柱子念念有词,然后又把耳朵紧贴着柱子,像是在凝神细听,说是在听天地公复降给他谕旨,批准他替天行道做大事,救苦救难救百姓。看来,极有可能是洪二和尚为了增强在徒众中的威信,伪托身有异术。而他不但熟悉民间文化中结拜聚义等江湖规矩,也深谙如何营聚吸纳下层民众之术。
  在表面的盛世之下,我们所见的是一个人口过度增长、个人所得资源比例恶化和道德堕落的社会。生存、安全这样的基本问题,已经无法经由个人努力来改善,这种情况由于官员的腐败和不负责任的司法制度变得更加无法容忍。既然社会无法提供公平,人们便寻求一种补偿机制。“忠义堂前无大小,不贪富贵不欺贫”,天地会的信念,吸引着那些生存无着流离失所之人,吸引着那些无权无势备受不公之人,也吸引着那些四方浪荡打劫偷盗之人。
  身处18世纪中叶的洪二和尚无从想象,他正处于中华农业帝国的艰难转型之际。许多人和他一样,不再依存于祖祖辈辈耕种着的土地之上,他们游荡于帝国的繁华市镇,远及荒僻乡野。于是,在移民五方杂处的市镇,在商品和交通发达的地域,一个游民社会诞生了。
  这个秘密社会分解着传统的封建帝制和自然经济。在洪二和尚身后,历经嘉庆、道光两朝,天地会组织激增,且披上了“反清复明”这一政治诉求的外衣。两百年来,天地会虽是秘密组织,却拥有广阔天地。以此为肇端,哥老会、袍哥、青红帮等秘密会党和白莲教、天理教、拜上帝会等秘密教门最终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其中,天地会(后世的洪门)更是为推翻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会党长于破旧,却不能立新。此时西方早已风行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政党,中国这一股无所不在的社会势力却始终只能作为武装力量,一再被利用、被消灭——中西社会由此拉开差距。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帝国的回响
帝国的荣耀
18世纪的乾隆皇帝,堪称一位地道的"中国控",他把历史上最华丽的陈词滥调和一座最美丽的园林,毫不谦逊地送给自己和中华帝国。
江湖的崛起
18世纪的中国,外表看起来是一个生机蓬勃的文明国度。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所谓的"盛世"下,史无前例的人口爆炸和商业扩展渐渐引出了一个"游民社会"--帝国的城镇到处是四处游荡的陌生人。当年的郑开是否就经常面朝大海,等候一个勃发的时机呢?
上帝的中国之子
如果他的运气足够好,如果批卷的考官稍稍松一点,如果他不是自视甚高到了偏执的地步,也许洪秀全走的就会是另外一种人生之路。他也许会一直都是孔夫子的忠实信徒,当然,中国历史上也就不会有19世纪中期那个最为奇异而荒诞的事件了。
绿金诱惑
这位虔诚的基督徒就立志到长满茶树的中国去传教,去解救那些可怜的、不信上帝的采茶人。
秋风宝剑孤臣泪
他是时势造就的英雄,却不是可以造时势的英雄。
始于荣华,终于憔悴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帝王们对于过去繁华的回忆往往更能博得普通人的一掬眼泪。追究起来,不过是繁华事散,更显出无比的凄凉,两相对照,自然令破败也闪闪发光。
慈禧的选择
1900年,世纪之交,内外交困衰败不堪的大清帝国,突然发现自己处境尴尬而危险:那些来自于华北平原,被饥饿和绝望驱使着的农民,喧嚷着进入了北京城;而那些心怀叵测的外国军队亦已开进了与皇宫相距不远的东交民巷。帝国朝廷里吵吵嚷嚷,臣子们分成了两派。剿除,还是抚用?这个问题摆在了权力的最高执掌者慈禧太后的面前。
疾风中的白露
"这并不是我个人的事,是为天下女子,我要让男子屈服。我要做男人也做不到的事情。"
黄河终将入海
提调姚锡光和他的一帮同人,奉命拟制海军规划。他对重建海军的美好愿景,还有未来大清的制海权思想,均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在错过了太多机遇之后,从海防到海权,中国人的海洋意识逐渐走入了现代。
1910,紫禁城的黄昏
以摄政王为代表的皇族少壮派,貌似左右了1910年的中枢政局。但横在他面前的,仍然是党争阴云和日益激进的立宪派。
第二辑
民国人与事
谣言与革命
1911年,但凡头脑清醒之人,都明白迟早有一天,一场大规模起义将在中国发生。至于起义将发生于何时何地,则无人可以准确预测。
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甲午战争之后被逼到边缘的中国精英打造、实现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努力。他们开始在自身文化系统内寻求文化自主和政治独立的可能性,他们力图以世界化的标准来改造中国。
法与刀
在他充满戏剧性的一生中, 黎元洪的两任总统皆在失败中结束,但仍然不失为他个人的闪耀时刻。但对于民国,则是悲剧性的,黩武主义逐渐开始取代宪政,而国家也开始走向分裂。
段祺瑞的最后十年
这个北洋政坛的大佬,几度沉浮,三造共和,事功不可谓不大。然而,1926年3月18日执政府前淋漓的鲜血,被文学家鲁迅的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晕染开去,几十年来,这个性格鲜明事迹不凡的北洋要人,只余下一副千夫所指"残民媚敌"的脸谱。
摄魂者
一向循规蹈矩的底层民众突然发现自己也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指责别人是摄魂者,成为最有效的报复手段。
一个革命者的自白
"陈独秀是一个领袖,自有他的信仰和风格,所以只须给予他机会,叫他堂堂正正地主张意见,向公众公开申诉,这正是尊重他爱护他的道理。"
归来,司徒雷登!
他最终悲剧性的命运和燕京大学的消亡,是那个特殊时代东西方关系的结果。
青灯坐时细论文--萧红在青岛
"对于生的坚强和对于死的挣扎"不仅仅是那个大时代中民族的悲剧,也是一个柔软女性试图精神突围却最终失败的悲剧。
胡兰成:人如乱世
于性命家国大事,他待之如云影水流、风吹花开。虽说举重可以若轻,然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到底不是真轻,历史自有其沉重分量。
他们,分担了中国的命运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