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架上置一块玲珑多姿的英德石,就成了所谓文房清供——室内陈设的古玩佳品;在盆景艺术领域里,一块砂积石略略加工,置于白石水盆内,就成了咫尺千里的山水风景;在绘画领域里,石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在古典小说领域里,《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书中特意把宝玉和石头联系起来……然而,在西方,没有生命的顽石是无法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的,在这一点上,中、西审美情趣是如此之不同。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对石头有如此亲和的审美关系和如此深厚的艺术情感呢?
我国远古流传的女娲炼石补天的美丽神话。“炼石补天”这一影响极大的神话,伴随着石崇拜的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化心理的长河里积淀了下来。对于石头来说,从“女娲”的石器时代一直到清代,其间或隐或显、或真或幻地存在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脉相承的审美传统。
在唐代,人们就发现了怪石那特殊的品格之美。白居易就是一个代表人物,他把人们嫌弃不用的顽石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牛僧儒在洛阳别墅也收罗了大量名石,更“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白居易《太湖石记》)。
此外,我国产石之所,分布极广,而品类也极为繁多。白居易早在《太湖石记》中就说:“石有聚族,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石次焉。”在石头的家族谱系中,他把太湖石品为最上选,这已被后人所公认。太湖石被各地园林广泛地采用着,而以江南园林用得最多,这是由于石美而又靠近产地。此外,园林广泛地采用的还有黄石、石笋等众多的品类。
园林中广泛采用的奇石,究竟具有哪些美的品格,应如何欣赏呢?历来各家对此的理解和解释不尽相同,这里拟结合审美实例作一综合的阐释。
(1)“瘦、透、漏、皱”
“瘦、透、漏、皱”是流传最广的、对以太湖石为代表的奇石的评判标准。历代有许多文章都曾论述到,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还这样解释说: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
1)“瘦”
中国古典园林中,符合瘦秀品格的现存名石是很多的。苏州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无不清秀超拔,具有瘦的品格。岫云峰瘦而多小孔,瑞云峰瘦而多大孔,冠云峰孤高而特瘦,漏皱而多姿,三峰中尤以冠云峰为最(图2-26)。位于杭州新落成的“江南名石苑”中的绉云峰(图2-27),峰高达2.6米,狭腰处仅0.4米,色泽青黑,褶皱细密,体态秀润曲致,也是“瘦”的典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