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空间规划体系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26506
  • 作      者:
    王金岩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段进,1960年12月生于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城市规划学科带头人。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
    段进教授长期从事城市空间发展研究、教学和规划实践工作;著有《城市空间发展论》等9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部省级科研10余项;科研成果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主持了多项重要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成果曾获国家级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银奖,部省级一等奖等多项。
    王金岩,1981年生于山东兖州。1999年起先后就读于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并分别获城市规划学士、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和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建筑学系。学习工作中一直致力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及实践的探索,主要兴趣在城市形态与空间发展、空间规划体系、人地哲学与规划范式演进等方面。
展开
内容介绍
    空间规划体系是由各类空间规划组成的完整、统一与辩证的公共政策与管理体系。《空间研究9·空间规划体系论:模式解析与框架重构》在界定空间规划体系的概念、属性基础上,对世界空间规划体系模式进行了划分和分析,阐述了空间规划体系的形成机理和类型分异,并分析了空间规划体系内在的范畴,及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价值取向。进而立足中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历程,追本溯源,总结并进一步验证其内在范畴和价值取向;结合实践论述了当代空间发展条件下中国空间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并解释了成因,提出了整体重构的必要性和基本原理。同时,通过实践考察,提出需按照纵横整合、完善机制的原则,坚持多方案论证,统筹辩证、客体提取,在重构过程中政府和规划师也需有所作为,最终实现空间规划体系良性跃迁。
    《空间研究9·空间规划体系论:模式解析与框架重构》可供城市规划、人文地理、区域发展、建筑设计、行政管理、比较政治、土地管理等专业方向人员及师生参考,也可供城市政府、城市建设及城市管理人员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联合投影型以日本和韩国为典型代表,那么这种模式是否适合我国呢?表面上看起来非常适合我国,并且根据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历史发展的惯性,我国似乎形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的空间规划体系,虽然这种体系彼此之间的衔接关系可能连规划制定者本人也说不清。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可以以联合投影模式为基本的切人点,进行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整。
    状况拼贴型空间规划体系最典型的就是前述的美澳模式。那么这种类型是不是我国就不需要了呢?事实上不是。状况拼贴型空间规划体系有三个运行基础。其一,自由的市场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体系能够保证规划依托市场的平台进行运作,而避免行政干预的影响,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就是如此。其二,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制度的完善能够保证规划不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十分的重要。其三,公众和社团参与的热情程度。再加上,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是地广人稀的国家,这与中国人多地少、灾害众多的基本自然地理状况是完全不同的。状况拼贴型空间规划体系其自身的弱点也在于此。状况拼贴型空间规划体系在解决跨区协作和区域统筹的空间问题的时候存在着自己的弱点。由于我国的基本地理状况,如果过多地采用“特事特办”的“状况拼贴”,则会使制度化的运行陷入困境,导致混乱,如前述的“要规划”隐含着“要改革”。从中国历史发展上来看,中国形成相对集权政治体制的原因实际上也是基于复杂的自然地理和灾害治理的(黄仁字,2007)。比如古代黄河的治理、共同防御体系(长城)的建立、粮食安全问题通过南北大运河运输的解决,现代的江河流域治理、跨区的区域经济协作等。这些空间问题的解决反映了我国中央层面上需要“空间规划特事特办”的情况比美国和澳大利亚要多出很多。因此,空间规划体系的主体完全采用状况拼贴型,对我们这样一个自然地理空间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都异常复杂的国家来讲是不现实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不需该类型,“状况拼贴”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类型,与其他类型一起构筑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 
    ……
展开
目录
1 引论
1.1 研究视角与意义
1.1.1研究的视角
1.1.2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对外国的研究进展
1.2.2 对我国的研究进展
1.2.3研究的综合评析
1.3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论基础与内涵思辨.
2.1 理论基础
2.1.1地理空间论
2.1.2人地关系论
2.1.3 规划论
2.1.4三位一体的理论逻辑
2.2 概念界定
2.2.1 空间
2.2.2 规划
2.2.3 体系
2.2.4 空间规划与空间规划体系
2.3 内涵思辨
2.3.1 空间规划体系与哲学
2.3.2 空间规划体系与科学
2.3.3 空间规划体系与制度
2.3.4 空间规划体系的属性

3 外国空间规划体系的范畴、价值及类型
3.1 西欧模式
3.1.1不列颠模式
3.1.2拿破仑模式
3.1.3 日耳曼模式
3.1.4 斯堪的纳维亚模式与西欧模式综合分析
3.2 美澳模式
3.2.1美利坚模式
3.2.2澳大利亚模式
3.3 东亚模式
3.3.1 日本模式
3.3.2 韩国模式
3.4 类型与价值综合分析
3.4.1形成机理
3.4.2 类型分异
3.4.3范畴价值

4 中国空间规划体系的范畴与价值流变
4.1 古代与民国时期
4.1.1 古代范式
4.1.2 民国探索
4.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程
4.2.1 发展流变
4.2.2 价值取向
4.3 范畴与价值综合分析

5 中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时代反思与重构原理
5.1 困境分析
5.1.1 行政困境
5.1.2 运作困境
5.1.3 法律困境
5.1.4 困境解释
5.2 时空判断
5.2.1 基本范畴
5.2.2派生范畴
5.3 重构原理
……
6 中国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方案与机会选择
7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