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业税在抗日根据地财政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大,一般只占1%~5%,其征收办法都是以调节生产、鼓励增产和促进商品流通为原则。如陕甘宁边区,为了保护境内棉纺织业的发展,1944年将棉花与棉纱进口税减到1%和2%。为了抵制布匹的进口,将进口税率提高到10%。为了满足生铁和制造武器的需要,对铁的进口予以免税。1944年,边区可以自行炼铁时,为了保护炼铁业,又将铁进口税提到50%。
由于抗日根据地的财政政策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而财政支出主要是用于经济建设和抗战军需。对于行政费用开支则极力缩减,尽力抽出资金来发展经济。如陕甘宁边区,1942年的财政支出中,94%是用于投资工农业生产和供给抗战军需。
抗日根据地在健全完善财政制度的同时,也健全完善了金融制度。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其傀儡政府滥发伪币。国民党政府也采取了通货膨胀的政策。这不仅使持有法币和伪币的根据地人民遭受货币贬值的极大损失,吸收走了根据地的各种宝贵物资,而且由此引起的物价飞涨、市场混乱、生产停滞,又使人民生活失去保障。因此,各根据地民主政府为着保护人民财富免受日伪和国民党政府利用法币和滥发伪币进行的掠夺,发展根据地的经济,先后都建立了自己的银行,自己发行货币,驱除伪币和法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