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为何冥想
你做了许多事情,都是为了放松,想一想:“何苦呢?”
你想:“我要买下那辆劲头十足的红色跑车,那件很炫的白色紧缩键盘,还要给全家买那辆漂亮的大旅行车。没有得到之前我绝不罢休!”
你又想:“我要那座房子,树荫掩映着门廊,大气的主卧,还有宁静宽敞的餐厅,再也不用缩在憋屈的厨房里啃破黄瓜了,也没有暗沉沉的起居室。天啊,一旦我有了这一切,我就终于能放松了!”
在我们脑子里,理想实现后,就会像裱在框里的画一样,静止,永不再改变。它就是终点,而不是通向新的开始和挑战的途中驿站。即便我们把目标看成到达其他终点的驿站,但是在我们对未来的想象中,依然有一个无限遥远的地方,要达到那里,我们才可能终于真正地休憩下来。
平静是灵魂的自然状态。人们有时会充满向往地谈及死亡的平静,就像“安息”了一样。哪怕死亡是坠入无意识,他们也不以为意。因为,失去意识对他们来说,显然比人活着要承受的无休无止的挣扎更有吸引力。不过,冥想是绝对更有吸引力的选择:冥想将思维提升到一种超意识的平静中,一旦获得这一平静,即便遭遇身体死亡所致的心理震荡也能始终泰然。
在我们身外,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平静。所谓的平静,只是生活疆场上那短暂的麻醉。你一旦买了那辆新车,它就会成为新的追求和崭新挑战的序幕。那座迷人的房子最终竟成了一张请帖,让你欠得更多,陷得更深,迷得更死。
结果就是,你追求一件又一件,希望最终一切如愿,在这个过程中,你慢慢习惯了寻找,寻找更多,帮助你更好地放松。你以为总有一天,你一定能够彻底地享受生活。讽刺的是,在追求放松的过程中,逐渐地,你完全失去了放松的能力。在追求享受的过程中,你也彻底失去了享受的能力。
我们对生活的享受始于放松,放松很简单,惟其简单,才使它如此困难!从生下来开始,我们的生命力量就向外流动,流向五种感官,又流向这满世界无休无止的纷繁复杂。如今要反过来流动,实属不易。
你越是在做中寻找放松,你就会变得越躁动不安。你越通过感官寻找快乐,你就越不快乐。原因很简单,感官享受吸干我们的快乐能量,而非滋养它。
那还等什么呢?为什么还要等待平静与快乐最终降临到你身上?等你退休之后它就真会来到你身边吗?不大可能!你把自己牢牢钉在摇椅上,免得做更多事情,这么做多半毫无益处,而且你很可能会无聊至死。
每一个人,不管多么忙碌,都需要每天花一些时间来安详地做事,这是一种艺术。要让你的行动中流淌着平静,你才能找到平静。它本该是创造的一部分。
这,就是冥想的重要性。
问与答
问:除了冥想,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打破长期焦躁的 习惯?
答 :有许多方法,不过,都不那么直接,因为它们的重点更在于创造使人感到平静的条件,而不怎么在于平静本身。平静不是被动的,也不是周遭的喧嚣散去后才能体验到的状态。
人们想象自己在安静中才能找到平静,比如,在他们希望安享退休生活的海边木屋里,在游艇上的静谧生活中。如果平静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焦虑的结束,那么他们将要发现的就会是愈来愈深的生活倦怠。真正的平静绝不是被动的。它是动态的。它从一种高层次的意识中散发出来。只有向内,在自我中,才能找到它。外在的意识一旦被过度激发,就会消耗你的平静,而绝不会赐予你平静。
为了给更高的意识打好基础,我们可以简化外在生活,减少个人欲望。保持平静的态度至关重要。没有这一态度,冥想对你来说将会有难度。
工作时,集中精力,每次只做一件事,完成一个项目,再进行下一个。不要把生活“狼吞虎咽”了。行动中带着一种宁静的气息,你会发现在冥想中获得高层次的平静并不难。
问:我发现,杂事缠身让我几乎有点害怕平静。我能克服这一点吗?
答:这是心灵之路上的一个典型障碍,明明是你迫切需要、梦寐以求的东西,你却害怕它。
你的害怕就是身心紧张的结果。你越反抗这种紧张,反倒越紧张。所以,首先凝神放松--先身体,后心理。之后,我会更仔细深入讲解放松,以及如何放松。
问: 在前一部分末尾,您说,平静本应该是“创造的一 部分”,但是,创造不常常都来自心理和情感的纠结痛苦,而非内心的安详吗?
答: 你说得对,也不对。通常,要经过痛苦,人的意识才能提升,终至成熟,结出深刻的思想果实。但是,一幅画,或一部音乐作品,如果只提出问题,而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出路,那么它恐怕难以称得上“有意义”,或者“伟大”。
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创造性不是看有多么复杂,而是看是否可操作。确实越简单越好。发明家只提出问题还不够,要让世人叹服自己的成绩,他就必须提供答案。所有的创造活动,都不是在迷宫中寻寻觅觅而已,而是“啊,我找到出口了!”这声欢呼。
答案不容易靠理性得来。左推右算的大脑就像没有舵的船,徒留下片片水纹,却连个确定的方向都没有。这个舵,就是内心的指引,它来自超意识层次的认识。
比如我,许多年前,我尚且年轻,一心想当剧作家。戏剧界许多人预言我会大有作为,这让我得意疯了。(这个圈子里的人,说话出了名地不靠谱。)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对生活中的问题,我是了如指掌的少数顶级人物,可是对于回答这些问题,我十足是大多数人中的莽汉。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己揣着重重问题,却一个答案也拿不出来,内心为此痛苦不堪,就像你的提问中所说的那种痛苦。我觉得,天下的问题够多了,我再来添一份无知,根本就是毫无意义。于是我调转航向,把生命用来追寻答案。我要是有所收获,就能与人分享。
如今,我深信不疑的是,如果一点超意识的灵感都没有,是出不了任何杰作的。这样的灵感,哪怕就一瞬间,都来自于内在的平静,而获得这一平静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冥想。
问与答
坐直,闭眼。下面的练习会帮助你进入冥想状态。
想象你走在城市中心一条繁忙的街道上。人群在你身边涌动。每个人都倾注于各自的事情。周围楼宇中塞满了人,各自忙忙碌碌:有的整理办公文件,有的打电话,或者发号施令,旅馆里的人忙着入住、退宿,有人背起了行囊,有人刚刚卸下归途的重担,有人在写信,有人在阅读--简而言之,那就是繁忙大都市中的众生相。
现在,想象所有这些人都是你思想中的一部分。每一个人代表你特定的某种欲望、某种倾向,或者某些被你潜意识间压抑在遗忘角落的兴趣。所有这些组成了你思维的巨大意识领域。
凝视所有这些活动,问自己:“这真的是我吗?这真是我想从生活中得到的吗?我不断追逐这么多形形色色甚至互相矛盾的目标和利益,我究竟又能实现什么呢?”
在追寻外在成就中越陷越深,这纯粹就是疯了,好好想想,再告诉自己:“一定有更好的方式!一定!”
继续沿街行走。渐渐地,人群变稀,楼宇变矮、变得不那么慑人。你的个人参与感正在减弱。
拥挤的闹市现在已被甩在你身后。街道变得安静,房子里的活动变得模糊。
跟随这街道,离开城市。享受乡村那清新的氛围。心怀感激地告诉自己:“我的内心真正想要的--是这种平静。”
你从俗世的野心和欲望中解脱出来,深刻感受那雀跃感觉。
……
展开
大卫·林奇是美国最具个人色彩的导演,他有超过30年的冥想经历,他说:“这三十三年来,我没错过任何一次静坐。我每天早晨静坐,下午再静坐一次,每次大约二十分钟,然后去做我当天该做的事情。我发现做事的喜悦增加了,直觉滋长,生命的欢愉愈加茂盛,负面能量则退却消散。” 他自称自己是个脾气暴躁的人,但是自从学会“冥想”,他发现自己可以长时间保持头脑清醒,保持瞬时迸发的灵感不会稍纵即逝,记忆力也有提高。他强调说想要留住灵感的人每天最好要打坐,要冥想,沉浸在绝对平静安宁的自我意识中,灵感才能随叫随到。
冥想越来越成为当下时尚人群热衷的一种放松方式。冥想听上去挺神秘,实际上很简单,就是盘腿坐下,轻闭双眼,全身放松,脑子里什么都不去想。神奇的是,就这样哪怕只坐上5分钟10分钟,当你睁开眼睛的一刹那,就会感觉好像打了一个盹一样清醒,甚至感觉这个世界的颜色都更加鲜明,而且更特别的是,“一股快乐之感油然而生”。但是冥想又不是一盘腿一闭眼的事,它的秘诀在于让大脑一片空明,而这又是事务繁忙的都市人难以做到的。
已经写过90多本冥想和瑜伽著作的斯瓦米·克里阿南达,是尤迦南达尊者的直传弟子,被誉为世界最顶级的冥想、瑜伽和心灵修行大师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冥想:清风的味道》为冥想的初学者打造的简单易行的冥想法,帮助现代人学习到这种最优雅最简单的心灵放松术。
每天五分钟,领略清风的味道,一切将变得不同。
冥想,从时尚走向潮流
——《冥想:清风的味道》所引发的“冥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