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否认,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揭晓总会掀起一阵波澜。而2009年,这阵波澜在中国大陆的回响则更加悠长。10月6日产生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华裔高锟榜上有名,至此,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这或许能让华人再次扬眉吐气,但人们热议的焦点却是诺奖获得者的教育经历,而分析这8位华人诺奖获得者的教育背景,却叫人不得不对我国内地的教育制度进行反思。
八位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 、钱永健、高锟——他们的DNA都来自中国,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其他中国人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他们有着怎样的教育背景、研究环境和自身素质?他们成长、成才、成功的逻辑和奥秘是什么?如何培养中国自己的杰出人才?温家宝总理讲过一席语重心长的话:“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在参阅大量书报及网上文献资料,尤其是科学家的访谈、演讲、自传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考虑的重心是他们各自的教育和研究环境对其成长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包括科学上的成就,更包括他们科研素质和人格魅力的形成;并力求把这种成长逻辑与我国现在教育和用人机制下人才的成长进行比照,以期引起读者自觉的思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