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不可无岳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446864
  • 作      者:
    史式著
  • 出 版 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史式,字执中,1922年8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抗日时期,弃学投身抗战,后靠自学成才。著名历史学家,民主党派成员,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四川文史馆馆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著作有《中华民族史》多辑、《太平天国史实考》、《台湾先住民史》、《我是宋朝人》等。作者亲历抗日战争,受满街回响的《满江红》歌声的感召,开始了一生的宋史研究之路。如今年近九旬,回想往事,当年全民抗战的激情场面还历历在目,遂饱含感情,撰写了这部有关民族英雄岳飞的历史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在军刀上前行,在苟安中退败。一个强盛文明的古老民族,在近千年前,因为一次次的外敌入侵,为后世埋下了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隐性地雷。这样的情况,在一场名为“靖康之耻”的历史巨变中达到顶峰。在这场令人震惊的民族耻辱中,文明被野蛮吞噬,雅致被粗鲁强暴,人格被暴力践踏。
    这时候,本来有个超级英雄可以拯救这一切。他崛起于草根之间,文采斐然,武艺超群,更在血与火的战争锤炼中,在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风雨飘摇之中,带出了一支名震天下的岳家军。可是,没有在战场上马革裹尸,他最后却惨死在“自己人”的阴谋之下。东京梦华,转瞬成空。由内而外的腐烂,终于导致了那个锦绣王朝的覆灭。
展开
精彩书摘
    “靖康之耻”的大悲剧
    
    李纲毫不犹豫,临危受命,自正月初四日起,只花了三四天的时间就对京城各门的防务重新布置。正月初七日,城里已能听到金兵的号角声。全城百万军民,人人提心在口,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李纲的身上。文官出身的李纲,确不也负众望,他披甲登城,亲自参加防守,鼓励士卒以死报国,死里求生。这时金兵由斡离不所率领的东路军六万人在渡过黄河之后,由辽国降将郭药师带路,直扑东京西南方的牟驼岗。因为郭药师过去深受童贯的信任,多次领兵在燕京与东京之间来往,也驻扎过牟驼岗,道路十分熟悉。那里是宋军的御马场,粮草堆积如山,金兵就在那里扎营,人吃那里的粮,马吃那里的草,从容不迫地来进攻东京。斡离不是最看不起宋人的,根本不把守城的宋军当一回事。可就在他连续三天对东京几个城门展开猛攻之后,不禁大吃一惊,觉得宋军防守严密,并无破绽可寻。李纲行事稳重,并不开门迎敌,而是发动广大军民,以强弓硬弩、火枪、石块坚决迎击金兵。同时又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金兵酋长十余人,士卒数千。这样一来,城里人心大定,李纲的威信大大提高,几乎是妇孺皆知。斡离不发现硬攻不能得手,就改变了策略,派遣使臣到宋廷议和。
    当时金人开列的议和条件如下:
    一.宋帝尊金太宗吴乞买为伯父。
    二.宋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归金国。
    三.宋交纳犒军费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锦缎一百万匹。
    四.以亲王、宰相为质。
    宋廷在讨论这个议和条件时,主战派与主和派发生了极大的争执。宰相李邦彦主张全盘答应,免使全城蒙受刀兵之苦。李纲坚决反对,他认为,东京城坚粮足,不难长期防守,以待勤王之师。金国是个小国,立国不久,办外交全无知识,索要犒军费用黄金五百万两,不仅东京城里拿不出这么多,天下也搜寻不出这么多,如果答应了,拿不出,以后又怎么办?赵桓也无法当场作出决断,只好对李纲好言抚慰,答应对议和条款慢慢商量,暗地里却派使者出城,答应全部条款。甚至在回复金人的文书上,已经改称“伯大金皇帝”。并派少宰张邦昌为计议使,甚至奉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到金营为质。也就是说从1126年初开始,赵构就介入了与金人议和的事务之中。
    正在赵桓签订了这个屈辱的退兵协议之时,关西老将种师道率领勤王兵马到达东京城外。东京军民得到这个消息,无不欢欣鼓舞。当时围困东京的金兵只有六万人,东京守军加勤王兵马已在二十万人以上。种师道下令逼近金营扎营。金兵统帅斡离不久闻种师道的威名,心怀畏惧,就将攻城金兵全数撤回驻地,增筑营垒,只求自保,不敢外出。
    种师道受到赵桓的召见,在宫中政事堂侃侃而谈,他指出东京城坚粮足,根本不怕围困。金兵不知兵法,孤军深入,形势不利,日久必困,朝廷即使不答应割地赔款,他们也会退兵。他把力主和议的李邦彦驳得哑口无言。但他表示只以带兵将领听命于皇帝,对于政事不想过问。
    赵桓催促种师道向金兵进击。种师道用兵稳重,他要等其弟种师中兵到,预计要过了春分再发动进攻,以期必胜。适逢姚平仲率勤王兵马万人到达,他不愿让种师道独得大功,竟不通知种师道,立即领兵夜袭金营,希望生擒金兵统帅斡离不。但不幸走漏消息,致遭大败。他又怕承担罪责,就弃军逃亡,不知去向。
    姚平仲的冒失行动打乱了李纲与种师道的作战计划,给宋军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斡离不认为宋廷已经答应退兵条件,竟又派兵偷袭,是不信守诺言之举,派使者前来质问。李邦彦答复说:“出兵的事是李纲、姚平仲擅自决定的,朝廷并不知道。”这样一来,斡离不就强烈要求宋廷追究李、姚的责任。当时姚平仲已逃,赵桓只好暂时罢李纲之职,暂停修筑许多城防工事,以谢金人。此举激怒了全城军民,由爱国的太学生陈东等人带头,聚集千余人向朝廷伏阙上书(伏在宫门口上书,意为请愿),要求恢复李纲的职务,罢免在暗地里活动求和的浪子宰相李邦彦。这种正义的要求立即得到全城军民的响应,他们万人空巷,上街游行,擂破了皇宫中的登闻鼓,有的说法是有几万人参加,还有的说法是有十几万人参加。由于得不到朝廷的明确答复,大家冲击皇宫,打伤了内侍数十人,并把那个无耻的浪子宰相李邦彦痛打一顿。军民的呼声震天动地,连金营里的斡离不也听到了,他们连忙派兵侦察,看看东京城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赵桓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阵势,为怕激成大变,连忙下旨全盘接受大家的要求,于是全城欢声雷动。大家又要求谒见不久之前来京勤王的关西老将种师道。他应大家的要求乘车来见,大家揭开车帘,见到了这位目光炯炯虎背熊腰的白发老将,踊跃欢呼。他安慰大家说:“我们这座东京城是打不破的。此城墙高池深,更加上军民万众一心,犹如铜墙铁壁,区区几万金贼,只会碰得头破血流,他们如不早日逃跑,我们就会切断他们的归路。”
    东京城里的这些消息,很快就被金营侦知。斡离不的信心动摇了。他们这一次南来,是在宋军逃跑得无影无踪的情况下才得以围困了东京的,并没有打什么硬仗。围城三十三天,猛攻十多次,也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现在看到东京军民万众一心,斗志昂扬,他们再围下去,也没有什么破城的希望。而且各地宋军勤王队伍,不断前来,自己归路有被截断的危险。所以在得到宋廷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的诏书之后,他们不再等待勒索的金银,于二月悄悄撤围,渡河北去。种师道请求追击,赵桓不同意,害怕多惹麻烦。全城军民欢欣鼓舞,都为击退金兵而高兴,李纲却为来日大难而日夜担心。
    在金兵围困东京的时候,那些主和派也就是投降派的官员为了一意求和,再三散布谣言,长金兵之威风,灭中国人之志气。例如给事李邺说:“金兵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东京军民愤然叫他“六如给事”。又如中书侍郎王孝迪奉命勒索民间金银,出榜恐吓东京老百姓说,倘不交出财物,金军破城,“男子杀尽,妇女虏尽,宫室焚尽,金银取尽”。老百姓气愤地叫他“四尽中书”,刚好和李邺的“六给如事”配对。老百姓对他们如此嘲笑,说明大家并不相信他们的一派胡言。
    靖康元年(1126年)元旦,新皇帝赵桓下诏“求言”,鼓励大家痛陈时弊,鼓励大家检举贪官。自从赵佶这个保护伞南逃,京城里面的抗战派大臣,许多正直的官员,广大军民对于揭发“六贼”的罪恶,全都跃跃欲试。他们都希望趁赵佶不在,能在赵桓手里告倒“六贼”,为国家的政治革新扫清道路。在这件大事中,走在最前面的,是京城的太学生。就在这年正月之初,以陈东为首的太学生数百人签名上书送到赵桓手中,书中首先正式提出蔡京等“六贼”之名,要求赵桓“杀之以谢天下”。书中说:
    
    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贼于内,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聚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从而构衅于二虏,创开边隙,使天下之势危如丝发。此六贼者,异名同罪,愿陛下诛诸市朝,传首四方,以谢天下!
    
    在太学生上书之后,官民各界的检举材料,有如雪片飞来。就在正月之内,赵桓下诏,将王黼安置永州(今零陵),李彦抄家赐死。王黼在押往贬所途中,被开封府秘密派人处死。数日后,梁师成贬为彰化军节度副使,途中也有诏赐死。后来,要求严惩蔡京、童贯的呼声不绝于耳。赵桓先后贬朱勔于循州(今广东龙川),贬蔡京于儋州(今海南儋县),贬蔡攸于雷州(今广东海康),贬童贯于吉阳军(今海南崖县)。七月,蔡京死于流放途中,数日无人收尸;童贯在押送路上被下诏处死,首级送回东京示众;九月,蔡攸与朱勔也在贬所被处死。蔡京子孙二十三人,全部发配远恶军州。总而言之,赵桓在继位的大半年中,能把赵佶所重用的佞臣一一贬杀,人心大快。这确实是有了一番新气象,过去赵佶在位的时候,是绝对办不到这一点的。当初,恶性腐败造成国家差点覆亡,那么,现在六贼既诛,是否可以逐渐扭转社会风气,以挽救国家的危亡呢?
展开
目录
目录

写在前面的故事 北宋的三个皇帝
赵匡胤之死
赵光义的倒行逆施
赵佶与海上之盟

第一章 奋起从军:使命的召唤
崛起于草根
宗泽是他的贵人

第二章 靖康国难:赵佶的罪孽
重用“六贼”,腐败横行
联金灭辽,引狼入室
李纲临危受命
亡国之君是怎样炼成的
“靖康之耻”的大悲剧

第三章 泥马渡江:新帝的假面
宗泽救了赵构一命
“泥马渡康王”的神话
岳飞被罢黜
陈东之死
宗泽的遗恨
卖国之君的本质

第四章 苗刘兵变:不抵抗的恶果
扬州之败
苗刘兵变
皇帝的卖国铁证
海上逃生记

第五章 收复建康:新军立了大功
宜兴练兵
收复建康,一战成功
宁可抗旨也不屠城
第一次北伐
第二次北伐
元帅轶事

第六章 君臣斗法:不妥协的抗战派
大汉奸养成记
全民抗战的浪潮

第七章 北伐难成:皇帝在挖墙角
赵构替兀术解围
岳飞孤军奋战

第八章 英雄末路: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下
三大将被夺权
阴谋在酝酿中
岳飞入狱
英雄之死

第九章 谁是主凶:秦桧有点冤
“莫须有”三字狱
主凶是谁

第十章 千秋功过:走上民族神坛
他为岳飞平反
采石大捷
明主后继无人
历代封赠
脸谱下的真实
《说岳全传》中的岳飞形象
为岳飞第二次平反
真实的岳飞

后记  为什么说中国不可无岳飞?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