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为三国时的司马氏家族篡取曹魏政权所建,其建立于公元265年,于公元316年灭亡;其始于武帝司马炎,终于愍帝司马邺,共存在了52个春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统_王朝。西晋虽为武帝司马炎所建,但其帝业的基石是由司马炎的祖父,曹魏政权时期的权臣司马懿所奠定。
司马懿,字仲达,于汉灵帝光和二年,即公元179年生于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也就是今天河北省的焦作安乐寨村。司马氏家族是河内郡的世家望族,据说其宗族为祝融的后裔,原本并不姓司马。司马氏家族的先祖在祝融以后,历尧、舜、禹、夏、商数代,世代充任夏官。夏官在周代以前是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官职,到了西周,周人将夏官一职改称为“司马”,由于司马氏家族功勋显赫,在周宣王时被恩准以“司马”这一官名为姓氏,自此才有司马氏。而司马氏家族定居河内一事,还要从楚汉时期说起。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方起义势力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当时的赵将司马印与诸侯共同伐秦,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封司马印为殷王,“都河内”,从此司马氏族人便聚居在了河内。司马印的第八代后人司马钧曾为汉朝征西将军。司马钧的后人多为汉代重臣。司马钧子司马量,字公度,任豫章太守;量子司马隽,字元异,任颍川太守;隽子司马防,字建公,历任京兆尹、尚书右丞。司马防有八子,皆有才识,时称“八达”,他们是长子司马朗字伯达、次子司马懿字仲达、三子司马孚字叔达、四子司马旭字季达、五子司马恂字显达、六子司马进字惠达、七子司马通字雅达、八子司马敏字幼达。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青年时期的司马懿曾为河内郡上计掾,因他勤于职守而名声远扬。东汉末年,黄巾党人起义,自此天下大乱,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当时的南阳太守杨俊听说了司马懿的言行后,觉得司马懿“为非常之器”,尚书崔琰也常对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说“你的弟弟聪明且明辨是非,处事平正,果断独特,这些都不是你所能企及的啊”。司马懿娶妻张春华。张春华是温县北平皋人,出身世家名门,她为司马懿生有三子一女,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三子司马仙和南阳公主。
最初,曹操为司空时,听说司马懿博学多才,欲擢用,便派人去请司马懿。司马懿看不起出身“赘阉遗丑”的曹操,就以风痹之病为借口推脱不仕。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献帝拜为丞相。曹操再次派人去请司马懿。这一次,来人态度强硬,说:“如果司马懿不能去,就将他抓去。”司马懿无奈,只得到丞相府做了文学掾。
司马懿自知已经得罪了曹操,因此在曹操手下办事,小心谨慎,勤勤恳恳。先后迁为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及主簿。另外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也被曹操征辟,先任陈思王曹植的文学掾,后迁为太子中庶子。司马懿本来一直都被曹操所猜忌。他人生的转折点是在建安二十四年。这一年东吴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并怂恿曹操自立为帝。当时,曹操手下的门阀官僚,如荀或、崔琰等著名人物都持拥汉的态度,对曹氏代汉颇有异议,也因此而不得善终。司马懿看出了曹操的野心,他对曹操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这一番话是很合曹操心思的,从此司马懿成为曹操的亲信重臣。在曹操称魏王以后,就用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
司马懿和曹丕的关系非常好,“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为四友。”后来司马懿为曹丕“篡汉”更是出了大力,所以他才一直为曹丕所“信重”。曹丕代汉称帝后,司马懿的地位渐渐重要起来,由尚书、督军、御史中丞起,官至抚军将军,加给事中录尚书事。黄初五年,曹丕以尚书令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尚书仆射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当时,军权主要仍在曹氏手中。论地位,曹真、曹休、陈群也略在司马懿之上。公元228年曹休死。公元231年,曹真死。公元236年,陈群死。这以后,司马懿的地位逐渐突出,对蜀战事,多由他来主持。
在曹丕一生中曾两次伐吴,每次都以司马懿居守许昌,到曹丕临终时,更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四人为辅政大臣,一共同辅佐魏明帝曹睿。在魏明帝时期,司马懿成为了魏国政治舞台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只是曹睿的谋臣,同时还掌握着军权,成为了可以独当一面的军事首领。
司马懿是一个极具军事才能的人,他第一次展示这一才能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那时蜀将关羽围攻樊城,水淹七军,虏于禁,斩庞德,威镇华夏。而汉献帝都许昌,离樊城很近,曹操为避关羽的兵锋,曾打算迁都河北。时为曹军司马的司马懿向曹操建议说:“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曹操听后,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暗地里与孙权联系,达成了联合攻蜀军的同盟。结果关羽丢失了荆州,自己最后也身首异处。
魏明帝时,司马懿的军事才得到了充分展现。他长期参与领导对吴作战,有一天,魏明帝向司马懿询问对吴作战的方略,司马懿回答说:“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揞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堕,破之必矣。”在公元231年和公元234年,司马懿曾两度领兵于祁山和五丈原抗击蜀丞相诸葛亮。虽然魏军在当时有二十万左右,而蜀军为十万,在数量上占优势,但诸葛亮善于治军,蜀军又经过长期北伐准备,训练有素,故在战斗力上胜魏一筹。当时魏明帝向司马懿下令:“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掳掠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司马懿则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执行。尽管被他的将领讽刺为“畏蜀如虎”,司马懿仍轻易不与诸葛亮交锋。在司马懿这种坚壁不战的策略下,诸葛亮竞一筹莫展,不能越雷池一步,结果他的北伐最后以失败告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