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史前——魏晋南北朝<br>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br>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br>第3课 华夏之祖<br>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br>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br>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br>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br>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br>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br>第10课 “秦王扫六合”<br>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br>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br>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br>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和战<br>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br>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br>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br>第18课 三国鼎立<br>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br>第20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r>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br>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br>七年级下册 隋朝——清朝<br>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br>第2课 “贞观之治”<br>第3课 “开元盛世”<br>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br>第5课 和同为一家<br>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br>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br>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br>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br>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br>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br>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br>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br>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br>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br>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br>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br>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br>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r>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br>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br>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br>八年级上册 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前夕<br>第1课 鸦片战争<br>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br>第3课 收复新疆<br>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br>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r>第6课 洋务运动<br>第7课 戊戌变法<br>第8课 辛亥革命<br>第9课 新文化运动<br>第10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r>第11课 北伐战争<br>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r>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br>第14课 难忘九一八<br>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br>第16课 血肉筑长城<br>第17课 内战烽火<br>第18课 战略大决战<br>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br>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br>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br>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br>八年级下册 社会主义新中国<br>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br>第2课 最可爱的人<br>第3课 土地改革<br>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br>第5课 三大改造<br>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br>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br>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br>第9?课 改革开放<br>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r>第11课 民族团结<br>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br>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br>第14课 钢铁长城<br>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r>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br>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br>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br>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br>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br>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br>第22课 跨入新世纪的中国<br>附录 中国历史大事简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