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南通蓝印花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378962
  • 作      者:
    吴元新,吴灵姝著
  • 出 版 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锦和绣是丝绸最为华丽的两种装饰技法和效果。锦用天机抛梭织出,唐人颜师古在注《急就篇》时说:“织彩为文曰锦”;绣以神针引线铺就,《周礼·考工记》曰:“五彩备谓之绣”。周代的五彩只是指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赤、青、黄、黑、白五色,而到唐人的织彩则是对丰富多彩的统称了。用多色织出或是绣成的丝绸当然是绚丽多彩、耀眼夺目的,因而,世界上凡是绚丽多彩的事物皆可以用“锦绣”两字来描述。从此以后,我们的成语中就有了锦绣大地、锦绣中华、锦绣前程、锦绣河山、锦篇绣帙、锦心绣口、铺锦列绣等等,锦绣之词,琳琅满目。
    2002年,苏州大学出版社组织编著《中国丝绸通史》,在一些丝绸老专家的提议下,总编辑吴培华邀我担任主编。此书在全国的丝绸历史专家及出版社编辑的共同努力下,于2005年正式出版,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获得了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和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多项大奖。此后,苏州大学出版社又提出在《中国丝绸通史》的基础上再出一套简明而轻巧的普及版,于是,我们又策划、编写了这套“中华锦绣”丛书。
    锦和绣是丝绸最为华丽的两种装饰技法和效果。锦用天机抛梭织出,唐人颜师古在注《急就篇》时说:“织彩为文曰锦”;绣以神针引线铺就,《周礼·考工记》曰:“五彩备谓之绣”。周代的五彩只是指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赤、青、黄、黑、白五色,而到唐人的织彩则是对丰富多彩的统称了。用多色织出或是绣成的丝绸当然是绚丽多彩、耀眼夺目的,因而,世界上凡是绚丽多彩的事物皆可以用“锦绣”两字来描述。从此以后,我们的成语中就有了锦绣大地、锦绣中华、锦绣前程、锦绣河山、锦篇绣帙、锦心绣口、铺锦列绣等等,锦绣之词,琳琅满目。
    2002年,苏州大学出版社组织编著《中国丝绸通史》,在一些丝绸老专家的提议下,总编辑吴培华邀我担任主编。此书在全国的丝绸历史专家及出版社编辑的共同努力下,于2005年正式出版,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获得了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和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多项大奖。此后,苏州大学出版社又提出在《中国丝绸通史》的基础上再出一套简明而轻巧的普及版,于是,我们又策划、编写了这套“中华锦绣”丛书。
展开
精彩书摘
    蓝印花布的起源
    民间传统印染技艺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经过了直接印花、防染显花、浸染等多种工艺,印染方式逐渐趋于成熟。蓝印花布印染工艺也是在各印染方式的相互传承、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金银色印花纱先秦时期的“画缋”是直接印花的雏形,采用了绘画与刺绣结合的装饰方式。秦汉时期,传统印花技艺延续了先秦时代的“画缋之事”,出现了“印花敷彩”的工艺,多以凸纹木版戳印与手绘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在纺织品上的印花,面料以轻薄的纱织物为主。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印花丝织品“金银色印花纱”和“印花敷彩纱”(图11、图12),以其精巧的工艺、鲜艳的色彩、清新雅致的风格,体现出我国古代人民在印图12绛地印花敷彩纱染技艺方面的成就。然而,随着印花敷彩纱的盛行,印染却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印花敷彩纱的工艺过于复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制备技术不佳等原因,导致染料的浓缩度不够,因而不能很好地适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于是人们不断尝试改进染料及印花技术,并逐渐在染色过程中总结出了染色与防染的原理,通过物质手段来控制防染图形,从而得到所需要的花纹。防染技术的发现和应用是印染史上历史性的突破和工艺上的重大转变。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绞缬毛织格子平纹布和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一号墓出土的“人物几何纹”蜡染花布可以推断,秦汉时期防染技艺在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但尚未被人们广泛应用(图13)。
    魏晋时期,印染技术已逐渐普及。绞缬、夹缬等染缬技艺因其色牢度上的优势而被人们广泛采用(图14),逐渐替代了印花敷彩等费时费工的直接印制技艺,其工艺日趋成熟。20世纪80年代,在青海都兰墓地出土了一块魏晋时期的散点朵花蓝白花布(图15)。该遗存上的纹样清晰对称,有明显的木版夹染痕迹,同时,一些学者认为其也采用了点蜡的防染方式。这说明随着印染业的发展,到了魏晋时期,蜡缬、绞缬防染显花的染缬技艺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时至唐代,由于大唐国运昌盛、经济繁荣,以及社会发展力水平的极大提高,染缬技艺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宋朝时期,夹缬常用作宫室日常服饰,因此朝廷曾多次下令禁止民间雕刻夹缬花版、印染彩色染缬,并禁止在民间使用染缬,甚至百姓贩卖缬版都要被治罪。《宋史·舆服志》载政和二年(1112年)诏令:“后苑造缬帛,盖自元丰初置为行军之号,又为卫士之衣,以辨奸诈,遂禁止民间打造。令开封府申严其禁,客旅不许兴贩缬板”,使得蜡缬、绞缬、夹缬等相关防染印花技艺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除蓝白印染花布外,彩色蜡缬、绞缬、夹缬在中原地区逐渐趋向于单色,并隐没于民间(图16、图17、图18)。
    缬版印花工艺的禁用,促使民间出现了用桐油纸刻花的技艺。南宋时期,油纸伞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印染艺人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巧妙地把油纸和刻花版结合在一起,以黄豆粉加石灰、米糠等作防染浆料,发明新的印染制作技艺,推动了油纸版漏浆防染印花业的发展。据《古今图书集成o职方典》记载:“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宋嘉定中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材料获取便利、工艺相对简便的纸版镂花与刮浆防染技艺从此开始传播,其花型丰富,品种多样,能够满足百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逐渐取代了其他防染印花技艺并广泛流行,它迅速由江南传到江北,并由此流传、影响至全国。当时,浙江、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安徽及东北各省都开设了蓝印花布作坊,各地的民间艺人又结合本地民风民情,创作出符合当地百姓审美情趣的蓝印花布纹样--各种不同风格的吉祥图案。宋朝以后,蜡缬、绞缬都已边缘化并逐渐进入了少数民族地区,而夹缬被认为已失传于世,元代以来七百多年在民间没有音讯。实际上,夹缬并没有根绝,它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山区的少数几个县中流传了下来并顽强地生存到现在。
    明清时期蓝印花布在全国广为流传。江苏称蓝印花布为“药斑布”;东北称蓝印花布为“麻花布”;由于所用的材料中有黄豆粉,湖北称其为“豆染布”;因蓝印花布工艺中需要刻制花版,福建称之为“型染”;而在山东等地区至今仍称蓝印花布为“猫蹄花布”;有的地区还称之为“苏印”(图19)。南通地区自明代以来一直沿用黄豆粉加石灰粉作为印制蓝印花布的防染浆,直至今日,江苏南通蓝印花布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印染方式。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蓝印花布的历史
蓝印花布的起源
蓝印花布的发展

第二章  蓝印花布印染工艺
蓝印花布制作行业
蓝印花布印制工具
刻花版技艺
刮防染浆技艺
染色技艺
刮灰与晾晒

第三章  南通蓝印花布图案
蓝印花布图案常用题材
蓝印花布纹样文化内涵
蓝印花布纹样的应用
蓝印花布与民俗

第四章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
南通地域特色
南通土布业的兴盛
南通蓝草的种植及染料业的发展
南通各地区蓝印花布
南通蓝印花布的民间传说


第五章  南通蓝印花布传承现状
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中的困境
蓝印花布传承现状
南通蓝印花布传承基地
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人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藏经典纹样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