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53135
  • 作      者:
    葛兆光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讨论“世界”“东亚”与“中国”、“学术”与“政治”、“认同”与“拒斥”、“国别史”与“区域史”这样一些大问题。《宅兹中国》一书中包含了作者的诸多思考与感悟,虽为多篇文章组合而成,但丝毫不显罗列堆砌之感,而是体系完整,一气呵成。通读全书,可以感到作者心胸之宽广,论证之细致,说理之透彻,令人由衷敬佩。
展开
精彩书摘
  当然,对于中国的区域研究或者地方史研究,并不是从郝若贝这里才开始的,而是早在施坚雅(william skinner)那里已经开端。施坚雅在他主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书中非常强调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不过,在中国史领域里,这种具有明确方法意识和观念意识的研究风气,却是从20世纪80、90年代以后才开始“蔚为大观”的。公平地说,本来,这应当是历史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研究确实在很长时间里忽略地方差异性而强调了整体同一性,这种研究的好处,一是明确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差异,二是凸现了不同区域、不同位置的士绅或精英在立场与观念上的微妙区别,三是充分考虑了家族、宗教、风俗的辐射力与影响力。比如,近来包弼德提出的超越行政区划,重视宗教信仰、市场流通、家族以及婚姻三种“关系”构成的空间网络,使这种超区域的区域研究更吻合当时的实际社会情况。
  这一区域研究方法,在日本学术界同样很兴盛,不止是宋史,在明清以及近代史中,也同样得到广泛使用,领域也在扩大,除了众所周知的斯波义信在施坚雅书中关于宁波的研究,以及此后关于江南经济史的研究外,在思想史、文化史以及社会史研究中,也同样有相当的呼应,这一类研究成果相当多,正如日本学者冈元司所说的那样,尤其是1990年以后的日本中国学界,对于“地域”的研究兴趣在明显增长,这种区域的观察意识在很大程度上,细化了过去笼统的研究。
  ……
展开
目录
自序
绪说 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还是在历史中理解民族国家?
引言“中国”作为问题与作为问题的“中国”
一 从施坚雅到郝若,贝:“区域研究”引出中国同一性质疑
二 从亚洲出发思考:在亚洲中消融的“中国”
三 某些台湾学者的立场:同心圆理论
四 大汗之国:蒙元与大清帝国对“中国”历史的挑战
五 后现代历史学:从民族国家拯救什么历史?
六 如何在中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中国?
结语 历史、文化与政治:中国研究的三个向度
【附记一】
【附记二】
第一编 在历史中理解中国
第一章 “中国”意识在宋代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一 “中国论”与“正统论”:中国意识的真正凸显
二 实际政治与观念想象的差异:天下、四夷、朝贡、敌国
三 中国:“边界”的浮现
四 民族、国家与文化的观念:反夷教的意识以及确立道统
五 汉族的和中国的,什么是汉族的和中国的?
第二章 山海经、职贡图和旅行记中的异域记忆——利玛窦来华前后中国人关于异域的知识资源及其变化
一 想象和知识的差距:异域的想象
二 建构异域想象的三类资源:旅行记、职贡图和神话传说寓言
三 想象加上想象,故事加上故事:女国、狗国与尸头蛮
四 利玛窦之前的异域想象:来自古典知识和历史记忆
五 利玛窦来华之后:从“天下”到“万国”
……
第二编 交错的亚洲、东亚与中国
第三编 理解亚洲与中国历史的方法
绪论 预流,立场与方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