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设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22904
  • 作      者:
    王建国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建国,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1989年获东南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从事城市设计和建筑学领域的研究、教学和设计创作工作逾20余年,曾出版和发表系列城市设计论著并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理事等职。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展开
内容介绍

  王建国所著的《城市设计(第3版)》是在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的。第一,结合近年国内城市设计项目实施的特点,重写了城市设计数字技术方法方面的内容,补充改写了第6章城市设计运作、实施和管理方面的内容;第二,增加了英国城市设计教育部分的内容;第三,在开放空间、人的空间使用活动、步行街(区)和街道空间设计章节增加了安全性城市设计的内容;第四,增加了城市色彩、城市天际线和大学校园三节内容;第五,更换和调整了部分案例,图片有较多调整和替换;第六,对城市设计历史、理论和方法的部分内容进行校订、增补和充实,论证更加充分完整。

    《城市设计(第3版)》理论与方法并重,图文并茂,适合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及相关领域的人士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的选修课和专业人员“转型”的培训教材。

展开
精彩书评

  城市设计》一书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在国内城市设计领域同类著作中居于领先地位。

  ——彭一刚(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城市设计》包含了各时期各大洲城市设计的案例,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对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人员是一本不错的参考书。它不仅利于做实践的参考,更有利于知识之扩展和修养的提高。

  ——关肇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该书在绿色生态城市发展观、现代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和操作机制等方面提出创新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是近年国内城市设计领域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研究成果和论著之一。

  ——莫伯治(莫伯治建筑师事务所,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书从结构框架上,历史源流的分析上,理论和实践的补充上,宏观和微观的呼应上,组织和实施等各关键环节上都有过人之处,在理论性、系统性、条理性诸点看都可以说是较为突出的一本专著。

  ——马国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城市设计》全面地阐述了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分类、空间要素构成、典型城市空间设计,以及保证实施的操作等内容,是我国目前在该领域内完整的著作之一。

  ——卢济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展开
目录

1  城市设计概述<br>1.1  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br>1.1.1  作为理论形态来理解的城市设计<br>1.1.2  作为应用形态来理解的城市设计<br>1.1.3  城市设计的学科和专业构成<br>1.2  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br>1.2.1  城市设计的缘起<br>1.2.2  古希腊的城市设计<br>1.2.3  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设计<br>1.2.4  中古时代伊斯兰国家的城市设计<br>1.2.5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设计<br>1.2.6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设计<br>1.2.7  中国古代的城市设计<br>1.3  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及其任务<br>1.3.1  西方近现代的城市设计<br>1.3.2  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br>1.3.3  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br>1.4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br>1.4.1  近现代城市规划的缘起和发展<br>1.4.2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概念分野和相互关系<br>1.5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br>1.5.1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在空间形态上的连续性<br>1.5.2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在社会、文化、心理上的联系<br>1.5.3  城市设计导则与建筑设计的自主性<br>1.6  城市设计与社会诸要素的相关性<br>1.6.1  政治要素与城市设计<br>1.6.2  法规要素与城市设计<br>1.7  城市设计教育<br>1.7.1  城市设计教育的发展<br>1.7.2  美国城市设计课程和学位设置<br>1.7.3  英国城市设计课程和学位设置<br>1.7.4  中国建筑教育中的城市设计<br>2  城市设计研究的对象层次、类型构成及其价值判断<br>2.1  城市设计的对象层次和内容范围<br>2.1.1  区域和城市级的城市设计<br>2.1.2  片区级城市设计<br>2.1.3  地段级城市设计<br>2.2  城市设计实践的类型<br>2.2.1  开发型城市设计<br>2.2.2  保存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br>2.2.3  社区设计<br>2.3  城市设计的目标和评价标准<br>2.3.1  城市设计的目标<br>2.3.2  城市设计的评价<br>3  城市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的设计<br>3.1  土地使用<br>3.1.1  土地的综合利用<br>3.1.2  自然形体要素和生态学条件的保护<br>3.1.3  基础设施<br>3.2  建筑形态及其组合<br>3.2.1  建筑形态与城市空间<br>3.2.2  城市设计对建筑形态及其组合的引导和管理<br>3.3  开放空间和城市绿地系统<br>3.3.1  开放空间的定义和功能<br>3.3.2  开放空间的特征<br>3.3.3  开放空间的建设实践<br>3.4  人的空间使用活动<br>3.4.1  人的环境行为<br>3.4.2  使用活动的支持<br>3.4.3  不当行为的预防及安全防卫<br>3.5  城市色彩<br>3.5.1  城市色彩的概念<br>3.5.2  城市色彩的历史发展梗概<br>3.5.3  基于城市设计的城市色彩处理原则<br>3.5.4  我国城市色彩研究的部分案例<br>3.5.5  常州市城市色彩研究案例<br>3.6  交通与停车<br>3.6.1  停车方式<br>3.6.2  道路视觉景观<br>3.6.3  存在问题<br>3.7  保护与改造<br>3.7.1  保护改造的意义<br>3.7.2  保护与改造的内容和方式<br>3.7.3  保护与改造对象的发展<br>3.8  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br>3.8.1  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的内容<br>3.8.2  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的作用<br>3.8.3  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的设计要求<br>3.9  标志<br>3.10  结束语<br>4  城市典型空间要素和景观设计<br>4.1  城市街道空间<br>4.1.1  街道和道路<br>4.1.2  街道空间设计<br>4.1.3  街坊结合的街道空间景观设计<br>4.1.4  街道和道路的层次等级及其设计<br>4.2  城市广场空间<br>4.2.1  城市广场设计的历史经验<br>4.2.2  现代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br>4.2.3  广场的空间形态<br>4.2.4  广场的空间围合<br>4.2.5  广场的尺度<br>4.2.6  广场设计的原则<br>4.2.7  案例分析<br>4.3  城市中心区<br>4.3.1  城市中心区含义<br>4.3.2  城市中心区的历史发展<br>4.3.3  城市中心区的设计开发原则<br>4.3.4  案例分析<br>4.4  城市空间轴线<br>4.4.1  城市空间轴线的概念<br>4.4.2  城市空间轴线组织方式<br>4.4.3  城市空间轴线设计要点<br>4.4.4  案例分析<br>4.5  城市滨水区的设计<br>4.5.1  城市滨水区的概念<br>4.5.2  城市滨水区的历史发展<br>4.5.3  中国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br>4.5.4  城市滨水区城市设计原则<br>4.5.5  案例分析<br>4.6  历史地段<br>4.6.1  历史地段的含义<br>4.6.2  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br>4.6.3  历史地段城市设计工作方式<br>4.6.4  案例分析<br>4.7  步行街(区)<br>4.7.1  步行街(区)的功能作用<br>4.7.2  步行街(区)的类型<br>4.7.3  步行街(区)的设计要点<br>4.7.4  案例分析<br>4.8  城市建筑综合体<br>4.8.1  建筑综合体的概念<br>4.8.2  建筑综合体的城市设计要点<br>4.8.3案例分析<br>4.9  城市天际线<br>4.9.1  城市天际线的概念<br>4.9.2  天际线的形成<br>4.9.3  天际线的评价原则<br>4.9.4  天际线的设计<br>4.9.5  案例分析<br>4.10  大学校园<br>4.10.1  大学校园规划概述<br>4.10.2  校园规划布局<br>4.10.3  校园道路组织<br>4.10.4  建筑环境及其场所感的创造<br>4.11  城市光环境<br>4.11.1  道路照明<br>4.11.2  广场照明<br>4.11.3  建筑装饰照明<br>4.11.4  照明灯具选择<br>5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技艺<br>5.1  空间—形体分析方法<br>5.1.1  视觉秩序分析<br>5.1.2  图形一背景分析<br>5.1.3  勒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br>5.1.4  芦原义信和他的《外部空间设计》<br>5.2  场所—文脉分析方法<br>5.2.1  “小组10”与场所结构分析<br>5.2.2  城市活力分析<br>5.2.3  认知意象分析<br>5.2.4  文化生态分析<br>5.3  生态分析方法<br>5.3.1  麦克哈格和他的生态规划设计思想<br>5.3.2  城市自然过程的分析<br>5.3.3  西蒙兹和“大地景观”<br>5.4  相关线—域面分析方法<br>5.5  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br>5.5.1  基地分析<br>5.5.2  心智地图分析<br>5.5.3  标志性节点空间影响分析<br>5.5.4  序列视景分析<br>5.5.5  空间注记分析<br>5.6  数字化分析及辅助设计技术<br>5.6.1  CAD和图形图像处理技术<br>5.6.2  Sketch-Up建模及草图分析技术<br>5.6.3  虚拟现实及数字化模拟分析技术<br>5.6.4  GIS空间信息处理及分析技术<br>5.6.5  空间句法分析技术<br>5.6.6  分形理论及元胞自动机分析模型<br>6  城市设计的实施操作<br>6.1  城市设计过程的组织<br>6.1.1  设计过程的意义<br>6.1.2  现代城市设计的方法论特征<br>6.2  城市设计和公众参与<br>6.2.1  参与性主题的缘起<br>6.2.2  公众参与设计<br>6.2.3  我国的公众参与问题<br>6.3  城市设计的机构组织形式<br>6.4  我国城市设计的机构组织<br>6.4.1  城市设计专家组<br>6.4.2  城市设计国际咨询<br>6.5  设计成果的表达<br>6.5.1  城市设计政策<br>6.5.2  城市设计规划(Urban Design Plan)<br>6.5.3  城市设计导则(Urban Design Guideline)<br>6.6  我国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体系的衔接<br>6.6.1  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融合<br>6.6.2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管理的融合<br>结束语<br>走向新世纪的绿色城市设计<br>主要参考文献<br>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