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的面子很重要
将领们在战场杀敌报国,虽说没张巡那么牛,但死得跟他差不多惨的大有人在。属下的日子如此悲惨,作为他们的大老板,李亨的日子也同样艰难异常。
李亨被一群人晃晃悠悠地领到了朔方军的大本营灵武。在此之前不止一个人跟他说,这里的治安有多好,人民多么崇尚和平,将士们何等威武。这样的话听多了,灵武在李亨心中不知不觉地就成了大唐的最后一方净土。
原以为到达了安全地带,就可以坐镇灵武指挥全局了,不承想坐镇灵武安全归安全,就是有点憋屈。当时,有个叫阿史那从礼的唐朝叛臣,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朔方进攻。有朔方军队守卫,阿史那从礼对李亨虽然构不成什么威胁,可是身为一国之君,天天总这么被人骚扰,也挺郁闷的。寝食难安的李亨终于不耐烦,开始考虑离开灵武。
就目前情况来看,皇帝的两个老窝——长安和洛阳都已沦陷。现在身为天子的李亨在哪儿,哪儿就是整个大唐的政治中心。李亨要去的地方,就是全军所向的战略要地。东、西二京陷落,李亨所在的地方就是朝廷中枢,李亨所去的地方就是战略要地,那么作为全民风向标的李亨,他的下一站会是哪里呢?
李亨有一个很好的选择。
当时全国暴动的唐朝,还真有一个地方没有被兵火祸乱,这个地方就是富饶的江南。如果李亨选择了江南,靠着长江天堑,至少可以保证日子过得相当安稳。这和老爹李隆基逃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的做法异曲同工。
但老李家的子孙大多都非常有雄心壮志,李亨当初既然没有跟随李隆基一起逃亡,就说明他已经放弃了偏安的打算。好好的一个王朝,东都西都之内,祖祖辈辈的家业统统落在叛徒手里,李亨如何能咽得下这口气?经过多少代人才建立起来的大唐盛世的辉煌与骄傲,又怎么能这样轻易放弃?
既然李亨选择了留守,就不能再有一丝一毫逃避战乱的想法。偏安这种事,李亨是万难做到的。既然坐上了王位,就要有王的作为,于是李亨就把自己下一步要去的地方定在了长安和洛阳。
收复两京,是李亨目前最想干的事,也是最想先干的事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分析,李亨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全局的战略角度来看,李亨的想法显然有点脱离实际。从李亨所定的下一步目标可以看出李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清敌我形势。
现在老李家和老安家的情况就是,安禄山明显掌握了整个事件发展的主动权,原因有三——一是先发制人,二是兵强马壮,三是气势正盛。不过安禄山的优势明显,缺点也同样明显。
安禄山从范阳发兵,攻下洛阳,又一路来到长安城,这种横跨式单线行军路线确实拉得有点太长了。战线一长就会出现两种问题,一个是后勤补给困难,另外一个就是容易被对方拦腰截断,相信腰斩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
而大唐当时的情况也非常不乐观,总结起来也有三点:一是准备不足,二是久疏战场、战力锐减,三是官员贪生怕死、不战而降。可以说当时叛军靠武力拿下的城池,并不比大唐投降官员拱手相让的多多少。而官员之所以会这么胆战心惊,主要原因还是安禄山的军队来势凶猛。
针对双方的现实状况,大唐目前最要紧的就是尽快打几场漂亮仗,稳定军心,而后图收复两京。长安、洛阳虽大,但跟全国相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郭子仪和李光弼当时就提出集中大唐少量的有生力量,去截断安禄山范阳—洛阳—长安一线的行军之路,甚至提出要直接攻打安禄山的老家范阳。
就当时两个人的军事部署来看,拿下范阳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一旦这招“围范救京”的办法奏效的话,那么安禄山到时候别说洛阳没法待了,他就连想回老家痛改前非的机会都没有了。
不过,这事儿想归想,就算这两个主力将军全力支持这条方针也不好使,因为有一个人不同意,这个人就是李亨。
首先,长安是生他养他的故乡,长期漂泊在外,必然归家心切;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亨是个皇帝,当皇帝的把都城都给丢了,这事儿传出去面子上挂不住。所以说,对于现在的李亨来说,老爹可以丢,大片江山易主也可以接受,但是这两个有关面子问题的都城必须拿回来。
李亨的心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
现在,李亨执意收复两京,难度却比直接攻打安禄山的大本营范阳还要大。先不说洛阳,单说离李亨比较近的长安,就有潼关这道屏障。不久之前就是因为这座潼关,安禄山的军队才死死地被绊在了原地。要不是杨国忠从中作梗,安禄山又怎能那么轻易地拿下潼关?老李家也不会白白损失二十万人的有生力量!
可以看得出来,潼关确实是一块战略要地,而且对于目前的大唐来说,这里并不是什么福地,别忘了在这里还有那二十万冤魂正可怜巴巴地盼着有谁来陪陪自己呢。
想要攻打潼关,不搞个超大排场是拿不下来的。要想有大排场,势必就要集中大批兵力。别指望李亨会下血本把朔方的兵力都调过去,就算他肯,朔方的指挥官们也不愿意。士兵是死一个少一个,现在保驾护航的重任都在他们身上,人都没了还拿什么保?
既然朔方的士兵得有所保留,那么想集结大军就得从全国各地的战场上抽调。
而这一抽,可就要了当地将领们的血命了。要知道,张巡的死很大程度上就是被“抽”死的。那时候不过是抽了他一点粮,这回朝廷连人带粮都得要(行军得吃饭吧)。当时战局吃紧,各个地方的兵力本来就不多,如果再被抽走一部分,局势只会更加不利。
对于这一点,没有什么军事头脑的李亨显然没有考虑到。前面我们也说了,只要能回家(长安),其他地方对他来说都不重要。李亨一路迁移,从彭原到凤翔,脑子里只有收复首都这个目标。不过我们也不能责备李亨的误算。李家人虽然也有军事血统,李渊、李世民都是戎马出身,战略头脑不错,但大唐建国后,名将辈出,哪里还需要皇帝去打仗。就算是舞刀弄枪的李隆基,也不过在宫廷范围内打打杀杀,现在全国各地战事纷起,李亨没傻眼就已经不错了。
所以,虽然李亨的想法有些想当然,至少李亨作出的决定坚守了国家的根本。
作为一个帝王,他合格了。在李亨身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李家人代代相传的事业心,只要这份事业心还在,大唐就有一线生机。这是李亨从祖辈、父辈身上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也是一个帝王的基本素质。
经过长期颠簸,李亨的身体越来越差。面对战局,他始终不肯退缩,一是因为他本人一贯的坚持,二是因为他不是孤军奋战,他有可以信任的得力助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