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浪迹天涯去!
关羽出发了,踏上了亡命天涯的道路。很显然,关羽“犯事”了。犯了什么事?不知道。《三国演义》里,关羽因家乡豪强倚势凌人,将其杀了,然后逃难江湖。可是,关羽因杀人而逃亡,仅仅是一个推测。杀人当中,任侠杀人,又是根据一个推测得出的另外一个推测。还有人猜测,关羽是为了躲避当时的人头税——算赋或者徭役而亡命。
后世之人,拜倒在关羽神像之下时,似乎并不考虑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流亡期间,关羽以何为生?
啃老?
关羽的来历是个谜,史书只记下了他的籍贯——河东解县,对其家世只字未提。古人写史,很注重传主家世。关羽出生于一个平民之家,平常到上溯八代没有一个能值得写下来的人。这样的家庭,在那个年代,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哪有闲钱支持关羽的逃亡活动?即使关羽家稍微小康,那也就是带上买几个烧饼的钱,根本支撑不了几天。排除了关羽“啃老”的可能。
接受施舍?
关羽性格之高傲,在三国是数一数二的,如此高傲的性格,能允许他对别人低三下四地涎着脸伸出手吗?
打工?
《三国演义》安排关羽推着一辆车子登场。可是,卖苦力这个职业,很难和关羽驰骋纵横的个性合拍。
经商?
有一个相声,说关羽最初是个卖枣的。关羽卖枣进货有特别途径,就是去豪强的枣园里去打枣,打枣时,为了少惹麻烦,关羽总是戴着绿帽子,穿着绿袍,见有人来,便爬到枣树上躲起来。一身绿衣,一张枣红脸,藏在枣树上谁也别想看见。后世关羽神像都是绿帽子绿袍枣红脸,原来人们拜的是一个偷枣贼呢!相声很精彩,可惜纯属虚构。关羽逃亡期间的生存方式,成了一个悬案。
其实,这个“悬案”的答案是很明确的,只是人们不愿意承认罢了。
现在试着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
一个烧饼递到了关羽面前。赠烧饼的人邀请关羽去拿更多的烧饼。闯荡江湖已有时日的关羽懂得,这是邀请他去抢“大户”。
“凭什么他们抱怨烧饼上的芝麻糊了,我们却连烧饼味儿都闻不到!”
做任何事都能找到理由。何况,这个理由并不牵强。“他们”就是那时的士大夫,最起码是士大夫的亲戚。关羽逃亡,很可能就是拜他们所赐。
肚子决定脑子。逃亡犯关羽饥肠辘辘,闻着豪门朱族里飘出来的肉味,想着一路逃亡的艰辛,没有理由不答应那人的邀请。
投奔刘备前,关羽何以为生?答案只有一个:打劫!
吃完那个烧饼,关羽接过大刀片子,向那人指定的士大夫家冲去。
大夫正悠闲地翻阅着一本厚厚的书。关羽把大刀片子架在他的脖子上:打劫旧人吓得直打哆嗦,书掉在了地上,关羽瞥了一眼:《春秋》。
当同伴们最后拿起一件值钱的物什时,关羽却捡起了《春秋》,在士大夫面前扬扬:我借读一下!
士大夫崇拜死关羽了:还有抢劫书来读的,这哥们,日后必成大器!
一个夜晚来临,同伙们聚在一起,喝酒,赌博,谈女人……无比热闹。热闹属于他们,而关羽属于那本《春秋》。吵吵嚷嚷的声音,掩盖不了关羽朗诵《春秋》的声音。
灯花爆裂的声音,刺破深夜的寂静。昏黄的灯光在墙上勾勒出一个高大端庄的背影,这是关羽在灯下读《春秋》。墙角有两只老鼠,偷觑着关羽手中的《春秋》,想等他睡着了。拿这书来磨牙。
这两支老鼠哪里知道,关羽读《春秋》的背影,竟然被后人塑成了像。
其实,这个夜晚,关羽只是把《春秋》捧在手里,却一个字也读不进去。他早就注意到了墙角的那两只老鼠。
关羽不忍看到这两只老鼠,就眯起了眼。也许,民间相传关羽是喜欢眯眼的,莫非就是这时养成的习惯。
不妨眯一眯眼,当眼前不如意时。
可是,这骗不了心。
关羽,难道你就这样像老鼠一样活在人间吗?
看《春秋》里那么多英雄,金戈铁马,纵横驰骋,封侯拜将,难道人生不该如此吗?
关羽上街,发现了朝廷的招募公告。朝廷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投入到剿灭“蛾贼”的“爱国行动”中,建功立业。“蛾贼”是当时的官方说法,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称为“黄巾起义英雄”。“蛾”卑微而无力,可是,如果上千上万只“蛾”一起向你飞来呢?光和元年(184年)张角发动起义,将士以黄巾抹额,这就是著名的黄巾起义。短短几天。黄巾军就遍布各州,按照《后汉书》的说法,就是“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朝廷无奈,只得招募民间力量镇压“蛾贼”。
这样,也能避免更多的人成为“蛾贼”。当“蛾贼”兴起时,要是关羽还是找不到进入主流社会的途径,那就只能走向“蛾贼”的行列了。
从英雄到强盗,其实只有半步。
每个时代的有志青年,都有为天下立功的壮志。就这样,关羽踏上了投军之路。
关羽就像一叶浮萍,随风飘荡,来到了涿县。这里有一棵大桑树,大桑树长得像天子的车盖一样,桑树下,住着一户姓刘的人家,这家的孩子耳朵特大胳臂特长,叫刘备。
涿县,关羽看到了一则征兵启事,具体内容历史没有记载,根据当时的情形推断,大意应该是这样的:
俺是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积极响应朝廷号召,用个人资产成立军队,投入到打击黄巾贼军的伟大事业中去,诚盼天下弟兄,加入到俺的行列当中来,报国安民,建功立业。招兵单位:幽州涿郡涿县大桑树民兵连。署名:大桑树民兵连长刘备。
……
展开
——广东江门青年文史学者 沈忱
正史在中国向来居于庙堂之高,被佶屈聱牙的文言文尘封于故纸堆中,更让我等敬而远之。其实,历史人物,也曾是现实中的人,正如你我一样有血有肉、有欲有求。很显然,陈瓷笔下的三国展示的正是这样的历史。
——湖北黄石青年评论家 王昭
近距离的视角,诙谐的语言,灵动的笔触,热情的叙说。慵懒的午后,泡一杯馥郁的清茶,捧读陈瓷的乱世群雄,在与历史的近距离接触中沉淀内心的浮躁。
——广东东莞广播电视台资深编辑 张郁珑
中国历史看三国,三国风云看蜀汉:看诸葛亮的忠,看刘备的仁,看关羽的义,看张飞的勇,看赵云的帅气……看陈瓷的调侃,看陈瓷的新锐,看陈瓷的练达……
——四川乐山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罗家祥
读史明鉴,调侃箴言。陈瓷老师通过戏剧化的语言,再现三国英雄的精骨风貌,独辟蹊径如箜篌秋雨,在读者体验与历史具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陕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 朱翠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