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这样读《资治通鉴》.全本(第一部),铁血纵横:从三家分晋到刘邦登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650157
  • 作      者:
    锐圆著
  • 出 版 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锐圆,本名张瑞元,山西夏县人,现居深圳,自由撰稿人。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样读 资治通鉴(盒装全六册) 》分别为《铁血纵横:从三家分晋到刘邦登基》《大国崛起: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帝国强大:从霍光、王莽到刘秀》《帝国落日:从汉明帝到汉献帝》《帝国失范:从曹丕到司马炎父子》《天下丧乱:从司马睿到刘裕》。
  作者用兼具尖锐辛辣和轻松幽默的文笔,在还原历史现场的同时,不失时机地以现代意识对当时制定政策的策略、用人的方法、战争中敌我双方的用兵战术和心理揣摩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尤其对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专制、权力人格、政治斗争以及政治手段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具有以往所没有的另一种认识。通过解读历史来反观当下,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出卓越的管理智慧。
展开
精彩书评
  ★在图书馆里,大海捞针般看了几本同系列的书,《这样读》与原著的高端冷艳不同,解读后的内容亲民且有趣,一个1963年生的人的笔下时常能散发出如此与时代接轨的幽默,时不时在半路上抛出个喜闻乐见的段子或吐个时下流行的槽点,穿插其中的历史科普也算是拯救了我这样的门外汉。我想就算是不大亲近历史的人大约也会对此书莞尔一下。
  ——食肉青年(网友)

  ★几年前,我们因为读到柏杨版资治通鉴而感到庆幸,因为我们发现了新的看历史的视角;现在,我们同样因为发现这本书而感到庆幸和欣喜,作者虽名不见经传,但同样视角独特,设想大胆,读到关键处,常有神来之笔令人击节。在现在这个草根质疑权威的年代,大多数人茫然不知所措,只是怀疑哪里不对,却说不出来,甚至有人知道却不说;而在这里,作者知无不言。
  ——秒度辉(网友)

  ★本书是复原历史现场,解读权术、权谋和权力的一部大书。翻开《资治通鉴》,除了阴谋,就是杀伐,怎样排除异己,怎样消灭敌人,用鲜血写成的经验教训历历在目。本书用今人的视角、生活体验及现实发生的事例,重新解读《资治通鉴》,教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掌握人生最简易的方法。
  ——凤凰网读书频道
展开
精彩书摘
  1. 《资治通鉴》的关键词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发布了一项人事任命:魏斯、赵籍、韩虔三人由大夫晋升为诸侯。
  我的老乡司马光慧眼独具,选择这一年发生的这一件事,开始他的鸿篇巨制《资治通鉴》。
  为什么单挑这事呢?
  元代有位历史学家叫胡三省,他之所以能成为历史学家,就是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对《资治通鉴》进行了注释。胡三省解释说:魏、赵、韩三家世世代代为晋大夫,都是晋国的高管,突然宣布要拆分晋国,重组资产,都做法人代表,负责天下秩序的周天子威烈王不但不能诛除他们,反而答应了他们的无理要求,这是奖励鲸吞国有资产自己给自己分股份的奸臣,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天下大乱都是从这儿发端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这儿开始,没有别的原因,就是要强调“名分”的重要性。
  事实上,魏、赵、韩早就不听晋侯的招呼了,他们已经代替老板行使权力了,到周王这里只是履行一个手续。当时的周威烈王只是名义上的共主,没有强制执行的实力,他自己都被强势的诸侯国挤一边去了,而现在晋国又被家奴瓜分,他拿什么诛除奴才的奴才呀?!
  上古三代,夏、商、周,和秦汉的差距那还是相当的大,更遑论唐、宋、元、明、清了。差距不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么概念化,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生产力为标志,差一大档次,那是“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差距。特别是交通和通信,就现在我们还有“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地区。那时,周天子根本没有办法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各村的地道都自己挖,各国的事务都自己管,大家只是遥尊周王为老板而已。
  司马光花了十九年的时间编撰《资治通鉴》,基本上是在客观地讲述中国帝王家的故事,但遣词用字是很讲究的,这叫春秋笔法,很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观,每到忍无可忍的时候,他也会站出来直接发表评论。因为这部书一开始就是写给皇帝作参考书用的,没有打算出版赚银子,所以司马光的评论都以“臣光曰”开头。
  在一句话说完“三家分晋”这个史实后,司马光来了第一篇“臣光曰”, 这篇“臣光曰”比较长,有一千多字,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资治通鉴》的序言来读。他在“序言”中夹叙夹议,一边有选择地讲述了晋国分裂前的故事,回顾了一下过去;一边用选择过的历史事实证明自己要强调的东西是多么重要,这个东西叫“名分”。我们现在说“民主是个好东西”,司马光说:“名分是个好东西。”
  司马光讲的“名分”,核心内容就是孔孟等老前辈宣传了N年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屁股指挥脑袋,立场决定观点,司马光曾是大宋国的领导核心成员之一,他著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大宋的稳定,他花了十九年的时间,披阅了无数史料,编撰了这部中国历史上地位崇高的巨著,目的是给皇帝们提供治理国家的历史经验。《资治通鉴》皇皇二百九十四卷,我看到的中华书局版有六百万字(包括胡三省的注释),厚厚二十册,读起来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所以,司马光一开始就为我们提炼了一个关键词:“名分”。
  中国古代的立国之本和执政之基就是一个字“礼”,就是严格的等级制度,礼纪纲常,绝对碰不得。皇帝再浑蛋,臣民们只能“守节伏死”,既不能弹劾罢免,更不能杀头枪毙,“礼”就是这一切的维系。统治者用“名分”确立等级、维护等级,经过长期的宣传教育,久而久之,就是要让老百姓明白:天地君亲师,哪样也碰不得,安分守己是我一生唯一的选择。
  孔夫子老人家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三段论,大家克制自己的欲望,就能建立“礼”的秩序,有了这个稳定的秩序,就能建立起以“仁”为内涵的和谐社会。孔夫子建立的逻辑,实践起来有难度,首先大家都能够“克己”难度就很大,就算全体老百姓遵守“礼乐制度”,是不是就能达到“仁”的终极目标,我看也成问题,碰到一个不仁不义的浑蛋做皇帝,以万物为刍狗,我们怎么办?
  司马光提炼了一个关键词以后,就开始讲故事了,历史是客观的,起码他参考的两百多种历史典籍的文本是一种客观存在,他讲完回头就会发现,他强调的“名分”在后来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进程中,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他的读者反而给《资治通鉴》提炼了一个更准确的关键词:“相斫(zhuó)”,也就是“相砍”。
  人人是刀斧手,个个是权谋家,“天下以智力相雄长”,治世,大家内部相砍;乱世,天下人人相砍。有的不分青红皂白,抡起来就砍;有的权谋算尽,专找关键部位砍。
  2.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光曰:)……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司马光开始一边叙述三家分晋前的故事,一边发表评论,我们就他提供的史料和观点也来个现场点评。
  司马光说:“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意思就是坚守自己做奴隶的本分,即便到了连奴隶也做不上的时候,干脆就找个凉快地儿死了算了,不要给领导添麻烦。为了证明这一点,他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殷之微子,另一是吴之季札。
  微子是殷商天子帝乙的长子,帝乙欲传位于他,但太史官说:“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中国老早起就有红旗不倒彩旗乱飘的问题,所以儿子们就有嫡庶之分。帝乙一看规矩不能坏呀,只好放弃优秀的微子,传位于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这个纣王暴虐无道,看过《封神演义》的都知道,把殷商折腾得灭亡了。
  季札是吴国国君寿梦的幼子,寿梦欲立季札,季札坚决不肯,于是立了长子诸樊,诸樊死的时候,又立了二弟馀祭,诸樊想,咱兄弟火炬传递,国君的位子最终总能传到四弟季札手里(这种事越想越觉得没有可能性)。季札一看,哇,好危险,不能待了,于是玩消失了。事实是,还等不到传递到季札,诸樊的儿子和老三馀昧的儿子已经拿起刀枪练起来了,根本不体恤老哥几个的良苦用心,最后吴国灭亡了。吴国列祖列宗在地下再也享受不到子孙的丰富祭祀,成了阴间的贫困户。司马光讲:“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就这样,司马光依然认为,微子和季札的做法是正确的,“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咱们姑且按司马光的逻辑推演:如果选择了微子,殷商不会亡;如果选择了季札,吴国也不会亡。但是,因为选择他们都不合乎礼,所以只能放弃。只要合乎礼,即使两家都完蛋了,也是正确的;不合乎礼,即使国家得到英明君主,可以兴旺发达,那也是不对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看来,“形而上学猖獗”(毛泽东语),我们是有传统的。
  司马光本来想从正面给我们讲礼的重要性,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最为荒谬的两幕,明知选择是错的,要导致亡国,但为了恪守所谓的礼,非要把脑袋往石头上撞。
  历史的荒谬还不在于礼制的僵化,其实这种僵化往往只存在于儒家的政治文化里,存在于孤芳自赏的上三代美好传说中。
  严酷的事实是:礼崩乐坏已经很久了。
  别的不说,在接班人的问题上,“礼”从来都不是野心家的障碍,一切所谓的礼乐制度都可以通融,要不干脆就弃如敝屣。如果万一碰到了犟骨头如明代的方孝孺之流,坚决不肯通融,直接拿刀砍就是了。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禅让”,“禅让”是韦小宝所谓的“鸟生鱼汤”(尧舜禹汤)的光荣传统,后来,多次被活学活用,非要让野心家遵守名分,他们的对策还是有的。
  3. 只能物质奖励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光曰:)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
  司马光先生继续用历史来演绎“名分”的至尊地位。
  《左传》记载,卫国孙桓子率领军队攻打齐国,结果大败。新筑人仲叔于奚救了孙桓子一命,孙桓子还不错,想报答救命恩人,决定赏赐于奚几座城池,特许他在那里收税收费收保护费,五十年不变。所谓食邑,就是封地,也叫采邑,士大夫在食邑内享有统治权力和收费权,连土地带人民都属于食邑主。食邑可以世袭,当然也可能在兼并和战争中丢失掉。“五十年不变”当然是个玩笑话。秦汉以后推行郡县制,皇族子弟和功臣虽然也有食邑,但在其封邑内渐无行政权,仅有收取赋税的权力。
  孙桓子的奖赏没想到被于奚婉言谢绝了,估计这位老兄特有钱,不在乎物质奖励,他提出来要在自己的马车上装饰“繁缨”,这应该是一种贵族身份的标志物。孙桓子一听不用花银子就能办事,有这样的好事,于是马上就爽快地答应了。
  孔夫子听到这件事后发表了评论(能让孔夫子亲自评论的时事新闻不是很多哦):“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孔夫子认为,于奚的要求已经不是简单的物质利益,而是“名器”,是一种政治待遇,是一种身份地位,这个东西是世袭传承的,不能随便给平民老百姓。
  按道理,救了国君,功劳是大大的,奖赏一个贵族身份也是正常的。现在英国就玩这一套,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奖赏个贵族爵位,颁发个勋章,惠而不费,我看挺好。记不得哪位西方高人说过一句话:“对有功国家者,授以其荣誉,而不要给予其特权。”
  问题是,中国古代的“繁缨”和英国的勋章不一样,如果只是一种单纯的荣誉就简单了,在中国,功勋和荣誉往往要和官衔级别挂钩,官衔级别往往又和特权挂钩。所以,“繁缨”不是一个简单的荣誉问题,搞不好“繁缨”比食邑的利益更大,先贵后富比之于勤劳致富成本更低、路径更短。
  打孔夫子记事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礼崩乐坏了,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却没有真正的贵族。所以现在看到日本、英国有华族贵族,贵族还有族徽族旗,讲究得很,我们权当异域风情看待了。
  中国的贵族都是官僚演变而来的,官宦三代,才懂穿衣吃饭。问题是,中国做官何其难,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有的连三世都混不到,就被罢官抄家了,像《红楼梦》里的贾家,一听到宫里来人,就吓得提心吊胆。中国社会没有中间层,华丽的皇族像一个黄金打造的屋顶,但是支撑这个金顶的,不是木头,更不是石头,没有相对稳定并且有一定数量的贵族阶层,而是由千千万万个小农组成的秸秆,秸秆被压得撑不住劲了,就自己点燃,变成烧熔金顶的烈焰。
  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一方面强调名器贵重不可与人,一方面卖官鬻爵又史不绝书。
  ……
展开
目录
《铁血纵横:从三家分晋到刘邦登基》
1. 《资治通鉴》的关键词
2.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
3. 只能物质奖励
4. 名分能遏止竞争吗?
5. 评价混乱
6. 君主第一难
7. 留条后路
8. 培育霸权主义
9. 帅哥原来是猪头
10. 刺客豫让
11. 竞争时代给社会精英造就各种机会
12. 魏文侯的先进事迹
13. 拍马屁也要有高水平
14. 传说中的狂士
15. 鉴定人才
16. 杀妻求将不落好
17. 以身相许
18. 人民归附是政权稳定的根本
19. 需要人脉不需要人才
20. 君子可欺之以方
21. 不拘一格降人才
22. 言路开放过吗?
23. 领导干部要注重实情
24. 光荣孤立与发愤图强
25. 什么叫有眼无珠?
26. 秦国变法
27. 国君斗宝
28. 恶狗当门
29. 自己屙屎自己吃
30. 博弈之道
31. 商鞅之死
32. 不要讲利益
33. 修个凯旋门刺激内需
34. 纵横家出世
35. “违法必究”的矫情之处
36. 养士
37. 不问动机只看结果
38. 控制不住小兄弟
39. 望之不似人君
40. 从蚕食到吞并
41. 跟屁虫嘴脸
42. “十蠢大全”楚怀王(一)
43. 五百金买马首?鬼信
44. “十蠢大全”楚怀王(二)
45. 对纵横家的不同总结
46. 三人成虎与取得信任
47.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48. “质子”现象
49. “十蠢大全”楚怀王(三)
50. 再说养士
51. 悲情大片《沙丘宫》
52. 落后就要挨打?
53. 响彻云霄的“万岁!万岁!万万岁!”
54. 乐毅灭齐
55. 对“完璧归赵”的多种评价
56. 卫嗣君偷窥隐私及其他
57. 恐怖主义存在的价值
58. 将相和?
59. 以小见大
60. 帝王之阴暗心理(一)
61. 帝王之阴暗心理(二)
62. 帝王之阴暗心理(三)
63. 腐败亡国
64. 是谁要干掉穰侯魏冉?
65. 远交近攻
66. 毛泽东推荐的故事
67. 长平惨败的责任问题
68. 杀降
69. 政治斗争中的江湖规则
70. 个性飞扬的毛遂先生
71. 虎符
72. 投资什么回报最高?
73. 绝杀政敌之无解高招
74. 有一种愚蠢让我们笑出眼泪
75. 脆弱的合作
76. 嬴政老妈的性丑闻
77. 乱种窃国
78. 李斯谏逐客
79. 死在必然
80. 韩非之死与当时的爱国主义
81. 小人的生存之道
82. 为什么看不到秦始皇的军事才能?
83. 刺秦之一:儒家的保健药方
84. 刺秦之二:荆轲为什么杀不了秦王
85. 刺秦之三:复仇的成本
86. 刺秦之四:荆轲的武功太差
87. 自污以自保
88. 刺秦之五:恐怖主义的合理性
89. 不抵抗主义的结果
90. 大一统:发明“皇帝”
91. 大一统:自相矛盾的万世之说
92. 大一统:不搞封建
93. 大一统:防止民间武器拥有
94. 大一统:封禅与检阅
95. 大一统:吾皇万岁
96. 刺秦之六:收金还留博浪椎
97. 大一统:田亩普查与北御南拓战略
98. 大一统:思想钳制
99. 大一统:诛杀异己
100. 大一统:秘不发丧
101. 典型性政变的历史密码
102. 秦始皇陵迷千古
103. 儒生评价历史的“标准多元化”
104. 秦二世胡亥说“我有一个梦想”
105. 陈胜扇动了一下翅膀
106. 王侯将相 还是有种
107. 龙蛇难辨
108. 刘三蹭饭
108(补). 包装上市
109. 英雄是英雄的镜像
110. 俘获敌酋之后的政治策略
111. 帅哥李斯被踹入茅坑的前因后果
112. 连亲信都没有培植
113. 你就是俺的真命天子(一)
114. 你就是俺的真命天子(二)
115. “抢一个共产党领路向前”
116. 权阉标本
117. 从仓鼠到厕鼠(一)
118. 从仓鼠到厕鼠(二)
119. 先进咸阳为皇上?
120. 项羽夺权
121. 刘邦洗脚
122. 章邯的啜泣声回响千古
123. 生死一阉人
124. 过秦论
125. 黄袍加身岂止在陈桥
126. 一个忽悠人一个坑人
127. 历史大片《鸿门宴》
128. 咸阳大选
129. 他向垓下狂奔而去
130. 韩信的行为艺术
131. 韩信跳槽
132. 韩信一生成就的起点
133. 萧何一生中风险最大的事
134. 韩信版刘项PK
135. 好熟悉的老太太
136. 放羊娃也有乡愁
137. 宰相根苗
138. 陈平版刘项PK
139. 刘邦一生最大的污点
140. 盗嫂受金何足论
141. 建立敌后根据地
142. 手中有粮
143. 背水一战
144. 韩信借张耳透露心曲
145. 一次成功的策反
146. 汉营里的一种气氛
147. 两条路线的争论
148. 纵有谋臣不得用
149. 刘邦偷营
150. 郦食其被煮了是谁的过错?
151. 谁是流氓?
152. 功高不赏的心理密码
153. 项羽版《隆中对》
154. 一副棺材体现的国家道德
155. 英雄谢幕
156. 流氓登基
《大国崛起:从汉高祖到汉武帝》
157. 汉家三杰
158. 田横五百士
159. 一杀一赦的政策意义
160. 定都长安
161. 神仙?妖怪?
162. 高邮鸭蛋一定是咸(贤)的
163. 一封检举信
164. 收拾韩信
165. 心有千千结
166. 看赏
167. 找出分配标准线
168. 儒家开始露脸了
169. 形象工程也是维稳工程
170. 富不可以敌国
171. 和亲外交
172. 移民问题
173. 防范山头主义
174. 皇家只生一个好
175. 且喜且怜
176. 这个女人不寻常
177. 文武之道
178. 四个白胡子老头
179. 高祖还乡意悲凉
180. 也有英雄不自由
181. 高管牛棚
182. 临终嘱咐
183. 规摹弘远
184. 以喝酒泡妞为天职
185. 萧规曹随
186. 对付老板娘
187. 外戚宗室相摧残
188. 诛杀诸刘
189. 串联
190. 无法和解
191. 我是草包我怨谁
192. 政治协商
193. 未央宫里秋雨凉
194. 君臣磨合
195. 立嗣必子
196. 文帝的先进事迹
197. 最简单的政府工作报告
198. 减税
199. 君权即军权
200. 权力场上无兄弟
201. 风气引导
202. 从重从快的后遗症
203. 耳朵根子不能软
204. 安知狱吏之贵乎
205. 放弃货币发行权
206. 贾谊之哭
207. 司法人权
208. 千古同情长沙傅
209. 取消农业税
210. 冯唐易老
211. 忠臣三品
212. 阅兵细柳营
213. 霸陵残照
214. 丞相大回放
215. 慈母骄弟
216. 宗室内部不和谐
217. 恶人自有恶人磨
218. 强人相锉
219. 计中计
220. 太子是高危职业
221. 大刑侍候
222. 父子囚徒
223. 传说中的文景之治
224. 儒家思想放光芒
225. 皇帝的好干部
226. 亲上加亲纸一张
227. 民间精英走向政治舞台
228. 劝谏皇帝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
229. 贵族是暴发户和平演变而成的
230. 专业官僚
231. 两种管理模式
232. 反击匈奴
233. 新老外戚摆战场
234. 官油子韩安国
235. 和谐社会
236. 儒臣标本
237. 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
238. 专制帝国的两重危机
239.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240. 集权和自治的矛盾
241. 政治制度决定国民性
242. 生不五鼎食 死即五鼎烹
243. 武器管制
244. 关键是有人罩
245. 骠骑将军是少年
246. 消耗不起
247. 中央权威不容侵犯
248. 冤大头
249. 奴才该死
250. 两条腿的人有的是
251. “天下为公”后面的猫腻
252. 舆论后面的真相
253. 酷吏是一种政治需要
254. 这一年的四位死者
255. 再说酷吏
256. 丝绸之路有没有被装修过
257. 政治就是一个宽和严的问题
258. 南海之南
259. 黄河的事情不好办
260. 送个功劳给舅哥
261. 武帝朝最危险的职业
262. 高干子弟的幻灭
263. 工作上也不要和权贵看齐
264. 太子的危机
265. 巫蛊来得正是时候
266. 斗争的大方向是卫党
267. 错综复杂
268. 权力老人的晚年综合征
269. 迫害狂是怎样炼成的?
270. 僵局无解
271. 拔萝卜带出泥
272. 立子杀母
273. 托孤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