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两宋历史文化丛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98442
  • 作      者:
    虞云国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虞云国,浙江慈溪人,1948年生于上海。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与文献的研究。撰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细说宋朝》、《宋光宗宋宁宗》等专著,主编《宋代文化大辞典》、《中国文化史年表》,整理标校《文献通考·四裔考》、《南部新书》、《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蓟汉三言》等古籍十余种。发表《论宋代第二次削兵权》、《史坛南北二陈论》等论文数十篇,已编有论文集《学史帚稿》。近年的读史随笔结集为《古今多少事》、《水浒乱弹》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两宋历史文化丛稿》是作者多年以来关于宋代历史文化的研究结晶。其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对宋代历史文化与政权格局的总论;二是对宋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历史事件的研究;三是对宋代区域社会及其文化的深入研究;四是通过对包括《梦溪笔谈》在内的宋代重要典籍文献与杨家将传说等文化现象的个案研究,以期凸现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
展开
精彩书摘
  三、中国如何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
  在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或国家的互动中,在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上,中国基本上扮演着积极热情的输出角色;而在军事上,中国则基本上扮演着消极被动的回应角色。这样态势的形成,是因为相对周边民族与国家而言,古代中国始终居于农业大国的中心地位,而其东北、北边与西北、西边则是游牧民族或政权,西南与南方虽然同是农耕文明,但基本处于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因而周边的民族或政权往往企望通过武力的方式从中国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这种武力方式,无论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南下,还是南方民族小规模的骚扰,都迫使中国为保护自身的文明而作出必要的回应。我们不妨借用“冲击一回应”的模式,来研究古代中国在外部世界挑战下的各种应对,并藉此进一步考察它对周边民族与国家的根本看法。
  对于来自周边民族或国家的挑战,古代中国的第一反应就是“蛮夷猾夏”。也就是说,因为周边民族与国家“侵乱中国”,才导致中国失去原有的秩序与安定。由于文化与种族的差异,古代中国人认识到,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挑战应战中,自己往往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西汉晁错就指出:“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 
    ……
展开
目录
自序
一、总论
试论十至十三世纪中国境内诸政权的互动
古代中国人的周边国族观——以《文献通考·四裔考》为中心
胡三省宋史观探微
论吕思勉的宋史观
二、制度与政治
对中国历史上分权制衡的思考
从海上之盟到绍兴和议期间的兵变
论宋代第二次削兵权
苗刘之变的再评价
三、文化
论宋代文化
唐宋变革视阈中文学艺术的新走向
《严先生祠堂记》的宋学意义与文学特色
给《梦溪笔谈》的评价泼点冷水
南宋编年史家陈均事迹考
论元代的杨家将杂剧
四、区域社会
略论宋代太湖流域的农业经济
宋代太湖水利事业述论
略论宋代太湖流域的区域性市场
略论宋代太湖地区的人文风气与教育事业
五、史料与典籍
史料信息化与中古史研究——以宋史研究为视角
大足石窟——宋史研究最大的实物史料库
大足《懿简公神道碑》考证
宋高宗手敕岳飞《起复诏》的始末与真伪
静嘉堂藏《裔夷谋夏录》考略
静嘉堂藏罕觏宋籍初读记
《南部新书》小考
清小山堂钞本《松垣文集》考述
校书偶记
六、书评
一部几乎被遗忘的拓荒之作——张家驹与他的《宋代社会中心南迁史》
评《中国移民史》——以辽宋金元时期为中心
中国区域经济史研究的里程碑——评斯波义信的《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
《水浒传》的读法与说法——读《宫崎市定说水浒》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