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如何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
在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或国家的互动中,在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上,中国基本上扮演着积极热情的输出角色;而在军事上,中国则基本上扮演着消极被动的回应角色。这样态势的形成,是因为相对周边民族与国家而言,古代中国始终居于农业大国的中心地位,而其东北、北边与西北、西边则是游牧民族或政权,西南与南方虽然同是农耕文明,但基本处于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因而周边的民族或政权往往企望通过武力的方式从中国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这种武力方式,无论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南下,还是南方民族小规模的骚扰,都迫使中国为保护自身的文明而作出必要的回应。我们不妨借用“冲击一回应”的模式,来研究古代中国在外部世界挑战下的各种应对,并藉此进一步考察它对周边民族与国家的根本看法。
对于来自周边民族或国家的挑战,古代中国的第一反应就是“蛮夷猾夏”。也就是说,因为周边民族与国家“侵乱中国”,才导致中国失去原有的秩序与安定。由于文化与种族的差异,古代中国人认识到,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挑战应战中,自己往往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西汉晁错就指出:“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