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br>第一章 敦煌寺户制的历史前提<br>第一节 寺户制探源<br>第二节 敦煌寺户的几种来源<br>一、吐蕃当局将俘囚配为寺户<br>二、世族“家客”施入为寺院“家客”<br>三、投附与“施力供给”<br>四、奴婢的升格<br>第二章 吐蕃管辖时期的敦煌寺户制<br>第一节 敦煌寺户《役部》的古文书学考察<br>一、《役部》的校录<br>二、《役部》的题名和年代<br>第二节 敦煌的寺户编制 ”<br>一、寺户隶属于“都司”<br>二、寺卿——寺户管理人<br>三、寺户编制为“团” ——“团头”与“头下人户”<br>四、寺户家庭<br>第三节 敦煌寺院地产结构<br>一、寺院自营地与寺户分种地<br>二、外庄<br>第四节 寺户的劳役制与分种制<br>一、“突课”与“差科” 寺户地租的两种形式<br>二、寺户劳役制——“差科”、“差”与“役”<br>三、寺户“突课”与隶属性分种制<br>四、论敦煌寺户地租的性质<br>第五节 寺户的身份与内律<br>一、寺户受制于内律<br>二、内律对寺户身份的规定<br>三、寺户的本质<br>第六节 寺户制下的寺院经济构成<br>一、寺院地产在寺院经济构成中的重要地位<br>二、再生产过程中寺户个体经济的凋敝<br>第三章 归义军时期寺户制的没落(上)<br>——“常住百姓”的出现与演变<br>第一节 “常住百姓”出现的历史背景<br>一、张议潮放免寺户的改革与后继者的背弃<br>二、张议潮“分都司”改革与都司势力的继续保存<br>第二节 “常住百姓”的出现及其编制<br>一、“常住百姓”的出现<br>二、“常住百姓”的名目<br>三、东团、中团与西团——“常住百姓”编制的变化<br>第三节 “常住百姓”的分种制与劳役制<br>一、“常住百姓”是有微薄家资的个体经营者<br>二、“常住百姓”的分种制<br>三、“常住百姓”的劳役制<br>第四节 “常住百姓”的法律地位及其“亲伍礼”<br>一、从“亲伍礼”看“常住百姓”等级<br>二、从内律与王法看“常住之物”与“常住百姓”<br>第五节 ”常住百姓”的分化及其对寺院依附关系的减弱<br>第六节 后论——“常住百姓”的性质及寺户制的没落<br>第四章 归义军时期寺户制的没落(下)<br>——寺户制崩解中寺院经济内各种生产者地位的变迁<br>第一节 寺院地产的租佃经营<br>一、“厨田”的广泛出现<br>二、“厨田”在一个寺院中的发展规模<br>……<br>第五章 寺户制衰落中寺院经济结构的变迁<br>跋 <br>校后记<br>参考文献举要<br>附图<br>附录一 隋末奴军起义试探<br>附录二 中国田客制、部曲制与英国维兰制的比较研究<br>附录三 论敦煌“守庄农作”型外庄与“合种”制经营<br>重印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