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吴伟业诗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067411
  • 作      者:
    叶君远选注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0
收藏
编辑推荐
    《吴伟业诗选》是明清十大家诗选丛书系列一册!丛书中的诗作既有文坛宗匠的高歌,也有寒士布衣的苦吟;既有易代之际的故国之思,也有身处末世的忧生之叹,它们从多个方面向我们打开了明清诗歌的艺术世界。
展开
作者简介
    叶君远,男,1947年生,汉族,北京人。曾插队多年,77年恢复高考,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79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冯其庸先生研治古代文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98年被评为人大“十大教学标兵”之一,1999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曾先后赴韩国延世大学、台湾逢甲大学讲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分党委书记。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唐代的辉煌和宋代的延拓后,于元代转入衰势。嗣后在明、清共近六百年问,突然别开生面,异彩纷呈。从明人在理论和创作上的种种“复古”,到清人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出现了众多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和风格鲜明的诗人作家,使明清诗歌在古典的末期华章叠呈,独为局面。然而由于历史的种种误会,明清诗歌的真面目并不为当代的读者所了解,一些一流诗人尚不如唐代的三流诗人所为人熟知。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们推出了本丛书。该丛书中的诗作既有文坛宗匠的高歌,也有寒士布衣的苦吟;既有易代之际的故国之思,也有身处末世的忧生之叹,它们从多个方面向我们打开了明清诗歌的艺术世界。
展开
精彩书摘
    读史杂感十六首(选四)[一]<br>    莫定三分计,先求五等封[二]。国中惟指马[三],阃外尽从龙[四]。朝事归诸将[五],军输仰大农[六]。淮南数州地[七],幕府但歌钟[八]。<br>    [一]这组诗似作于清顺治三年(1646)。题目虽为<读史杂感>,实则每一首诗都“妙合今情”(邓汉仪《诗观初集>),或讽刺弘光帝的好色荒淫、宠信佞幸,或揭露柄政者的专权跋扈、卖官鬻爵,或指斥弘光群臣的文恬武嬉、苟且偷安,或咏叹弘光朝的灭亡,或影写其他南明政权的相继倒台,言在此而意在彼,一唱三叹,流连俯仰,寄寓了诗人无尽的哀伤。组诗十六首,此选其二、其三、其五、其八共四首。<br>    [二]“莫定”二句:意思说弘光朝大臣们不首先确定立国的根本大计,却争着封爵。三分计,据《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韩信占据齐地后,盱眙人武涉和齐人蒯通都劝说他与汉、楚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自成势力。又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刘备初见诸葛亮于隆中,诸葛亮即提出据有荆州、益州,而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计。这里“三分计”是指与清朝抗衡,稳固弘光朝基业的根本大计。五等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br>    [三]指马:即指鹿为马。据《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丞相赵高欲作乱,恐群臣不服,想先测试群臣态度,于是将一匹鹿献给秦二世,说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指鹿为马。”问左右,有的沉默,有的附会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凡是说鹿的,赵高都暗害之。后因以“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此用其典,以喻弘光朝政的混乱。另外,弘光朝的掌权者为马士英,当时阿附马士英者称他为“马公”,因而这句诗又有讽刺马士英专权,朝中事唯马士英之言是听的意思。<br>    [四]阃(kun捆)外:郭门以外。(史记)卷一○二(张释之冯唐列传)载。冯唐曾对汉文帝说:“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日:‘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后因用“阃外”指负军事专责的人。这里特指拥立福王的明末凤阳总督马士英和江北四总兵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从龙:旧渭随从帝王创立帝业为“从龙”。<br>    [五]诸将:指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四镇将。据《明史》卷二七三《高杰传》,弘光朝廷“许诸镇与闻国是。”这句诗即指此而言。<br>    [六]军输:指军队所需物资的供给。仰:仰仗,依靠。大农:官名。秦朝置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汉武帝时改称大司农,简称大农,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明清时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按,当时弘光政权为抵御清兵和李白成馀部的进攻,保持着一支庞大的军队,军费负担十分沉重。据清李清《三垣笔记》下卷《弘光》载,当时四镇和左良玉频索军饷,虚支冒领,无人敢于核实。加上京营和其他各路军队的开支,军饷总需银七百馀万两,而“大司农综计所入,止六百万”。<br>    [七]淮南数州:淮南为古行政区划名,唐宋时治所在扬州,辖境屡有变动,大致包括扬州、楚州、和州、寿州、庐州、舒州等,相当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弘光时,这一地区为四镇将所驻守。据《明史》卷二七四《史可法传》,刘泽清辖淮、海,驻淮北;高杰辖徐、泗,驻泗水;刘良佐辖凤、寿,驻临淮;黄得功辖滁、和,驻庐州。<br>    [八]“幕府”句:意思说四镇将只知寻欢作乐,而不作抵御清军的准备。幕府,军队出征,施用帐幕,所以古代将军的府署称“幕府”。北寺谗成狱[一],西园贿拜官[二]。上书休讨贼[三],进爵在迎銮[四]。相国争开第[五],将军罢筑坛[六]。空馀苏武节[七],流涕向长安[八]。<br>    [一]北寺:即北司。唐代内侍省专用宦官,以掌管宫廷内部事务。因官署设在皇宫北面,故称。后习惯上称宦官权势所在为北司或北寺。此指阉党馀孽阮大铖,他天启时阿附魏忠贤,崇祯初名列“逆案”而遭禁锢。弘光朝由于马士英举荐以及宦官韩赞周、李承芳等帮忙,得到重用。谗成狱:指进谗言制造冤狱。据<明史>卷三○八《奸臣传》载,阮大铖执政后,为报复东林党和复社,制造了“顺案”,以和“逆案”相对。所谓“顺案”,是指明朝官吏投降李自成起义军的案件,因为李自成国号为“大顺”,故称。阮大铖借此案“诬逮顾呆及左光斗弟光先下狱,劾周镳、雷绩祚杀之”。被杀的还有周钟、光时亨等。当时又有“大悲案”:狂僧大悲出语不类,被总督京营戎政赵之龙逮捕下狱。阮大铖又欲借此兴大狱,“以诛东林及素所不合者”,他捏造了“十八罗汉”、“五十三参”等名目,书写了史可法、高弘图、姜日广等人姓名,偷放在大悲衣袖中,希冀一网打尽,弄得朝士人人自危。只是因为马士英不欲兴大狱,仅将大悲以妖言律处斩而结案。<br>    [二]西园:汉代上林苑的别名。贿拜官:据《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载,灵帝光和元年(178),初开西邸,出卖官爵,并于西园立库以贮存所收入钱币。这里用此典以讽刺弘光朝朝政浊乱,贿赂公行。据《明史·奸臣传》载,当时,“大僚降贼者,贿入,辄复其官。诸白丁、隶役输重赂,立跻大帅,都人为语日:‘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br>    [三]上书:臣子向皇帝上奏章。休讨贼:据《明史》卷二七四《史可法传》和清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二《史可法请恢复》,弘光初,李白成起义军虽被清军战败,撤军到陕西,然实力仍然雄厚。史可法曾上奏章,请求讨伐,朝廷置之不理。<br>    [四]进爵:进升爵位。迎銮:指迎立福王朱由崧为皇帝。銮,皇帝的车驾。据《明史·奸臣传》载,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帝自杀。南京诸大臣闻变,商议拥立新君。多主张拥立潞王,而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总兵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勾结,发兵将福王从淮安迎至南京,立为皇帝。
展开
目录
五月寻山夜寒话雨<br>夜泊汉口<br>穿山<br>墙子路<br>临江参军<br>梅村<br>洛阳行<br>子夜歌十三首(选二)<br>白门遇北来友人<br>有感<br>永和宫词<br>避乱六首<br>琵琶行并序<br>读史杂感十六首(选四)<br>再简子俶<br>采石矶<br>感事<br>和王太常西田杂兴八首(选一)<br>与友人谈遗事<br>追悼<br>吴门遇刘雪舫<br>晚泊<br>遇旧友<br>毛子晋斋中读吴匏庵手抄宋谢翱西台恸哭记<br>后东皋草堂歌<br>松鼠<br>座主李太虚师从燕都间道北归寻以南昌兵变避乱广陵赋呈八首(选二)<br>课女<br>海市四首次张石平观察韵(选一)<br>乱后过湖上山水尽矣赋一绝<br>海溢<br>琴河感旧四首(选二)并序<br>听朱乐隆歌六首(选二)<br>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br>萧史青门曲<br>圆圆曲<br>杂感二十一首(选三)<br>冬霁<br>鸳湖感旧<br>鸳湖曲为竹亭作<br>过朱买臣墓<br>芦洲行<br>捉船行<br>马草行<br>堇山儿<br>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br>自叹<br>钟山<br>台城<br>鸡鸣寺<br>功臣庙<br>秣陵口号<br>赠寇白门六首(选二)<br>野望二首<br>江楼别孚令弟<br>扬州四首<br>过淮阴有感二首<br>新河夜泊<br>下相怀古<br>项王庙<br>旅泊书怀<br>临清大雪<br>任丘.<br>自信<br>将至京师寄当事诸老四首(选一)<br>曹秋岳龚芝麓分韵三首赠赵友沂得江州书三字(选--)<br>病中别孚令弟十首(选三)<br>送孙令修游真定<br>送周子俶张青碉往河南学使者幕六首(选一)<br>送穆苑先南还四首(选一)<br>题帖二首(选一)<br>读史偶述四十首(选三)<br>怀古兼吊侯朝宗<br>临淮老妓行<br>雁门尚书行并序<br>松山哀<br>送纪伯紫往太原四首(选一)<br>猿<br>打冰词<br>雪中遇猎<br>郯城晓发<br>矾清湖并序<br>赠陆生<br>吾谷行<br>悲歌赠吴季子<br>送友人出塞二首<br>赠辽左故人八首(选二)<br>遣闷六首(选四)<br>江城远眺<br>过韩蕲王墓四首(选二)<br>石公山<br>登缥缈峰<br>咏拙政园山茶花并引<br>哭亡女三首<br>送王子维夏以牵染北行四首(选二)<br>别维夏<br>中秋看月有感<br>咏月<br>楚两生行并序<br>口占赠苏昆生四首(选二)<br>短歌<br>赠学易友人吴燕馀二首(选一)<br>三峰秋晓<br>戏题士女图十二首(选一)<br>古意<br>楼闻晚角<br>暑夜舟过溪桥示顾伊人<br>过吴江有感<br>叶君允文偕两叔及余兄弟游寒山深处<br>寒山晚眺<br>丁未三月廿四日从山后过湖宿福源精舍<br>题华山蘖庵和尚画像二首(选一)<br>直溪吏<br>临顿儿<br>感旧赠萧明府<br>临终诗四首(选二)                    <br> <div class=right_blank>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