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有害物质分析:仪器及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2091864
  • 作      者:
    方晓明,刘崇华,周锦帆主编
  • 出 版 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有害物质分析:仪器及应用》以有害化学物质检测为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各种实用仪器的应用,以及样品溶解、分离与富集等实用方法。作者中绝大多数为检验检疫实验室从事研究及检验工作15年以上、样品分析量超万的科技人员,他们将自己长年实验室工作的心得全部融合于《有害物质分析:仪器及应用》的从头至尾。<br>    《有害物质分析:仪器及应用》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色谱/质谱分析,第二部分为光谱分析,第三部分为样品预处理及分离、富集方法。同时书中还刻意安排了色谱分析方法比较和光谱分析方法比较,以及附录——与青年分析化学工作者交流等特色内容。<br>    《有害物质分析:仪器及应用》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用性。即每种分析仪器或分离、富集方法均介绍了2个以上应用实例(均为作者多年来实际应用且有代表性的检验方法),以便读者尽快理解和掌握。<br>    《有害物质分析:仪器及应用》可供高等院校化学、检验检疫、商品质量、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材料、医药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及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有关人员参考。此外,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若能真正掌握《有害物质分析:仪器及应用》内容,将有助于其掌握有害物质分析的大型仪器,从而有助于就业。
展开
精彩书摘
    1.1.3 化妆品的化工原料<br>    化妆品原料包括油、水、乳化剂、化学添加剂、粉质、香料、颜料等,各种成分采用不同比例混合并经过乳化及粉碎、碾磨、混合等物理方法最终制成各种产品。在化妆品中种种原料保留了其原有的特性,因此原料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优劣。某些原料中含有少量有害杂质和中间体,可造成对皮肤的刺激。化学添加剂中诸如防腐剂、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收敛剂、抗干燥剂等都可引起皮肤损伤。此外某些原料成分本身具有强致敏原性,如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化妆品基质中的羊毛脂、丙二醇可引起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此外化妆品中某些成分尚有诱发基因突变的作用。法国某研究所分析了169种染发剂,发现其中156种具有致癌潜能,长期接触此类物质可能诱发癌症。<br>    1.1.2 纺织品中的有害化学物质<br>    纺织品和服装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有:可裂解出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不易降解的蓝染料,阻燃整理剂,五氯苯酚(PCP),有机锡、汞、镉、镍等可萃取重金属,以及游离甲醛等。<br>    1.1.2.1 甲醛<br>    甲醛具有阻止织物收缩并使产品抗皱、平整干燥、抗静电,保证成品色牢度等作用。纺织品中游离甲醛主要来源于防腐剂、硬挺剂、树脂整理剂、人造树脂交联剂、静电植绒黏合剂、印染颜料或活性染料固色剂。整理剂、固色剂、交联剂、硬挺剂等化学物质多数是以甲醛为原料合成的或是在使用的同时产生了甲醛,而且产生的甲醛含量较高。棉、粘胶等纤维素纤维由于容易起皱,尺寸变化大通常需要进行树脂整理,涂料印花需借助交联剂或黏合剂的作用才能具有较好的固色效果,因此印花部位更容易产生游离甲醛。甲醛具有防腐功能,活性染料印花浆常加入甲醛以防止腐变。<br>    1.1.2.2 可萃取重金属<br>    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含有金属络合剂的染料及某些助剂,如固色剂、阻燃剂、催化剂中的重金属离子以及某些天然纤维对环境中重金属的富集。<br>    纺织品中的铅多数存在于染料之中;镉在颜料油漆塑料稳定剂中应用较多,在纺织品行业中应用较少但对于涂层材料也有含镉的可能性;对于一些具有阻燃性能的纺织品经溴一锑阻燃剂阻燃整理后如果不经水洗会沉积大量的三氧化二锑:砷可能来源于天然棉纤维喷洒过的杀虫剂;铜主要来源于钴铬铜对应的络合染料:六价铬主要来源于皮革鞣剂:镍一般存在于纺织品的辅料当中;如金属拉链、纽扣等纺织品有汞存在的原因可能是以汞盐作为定位剂而生产出来的染料。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br>    1.1 常见有害化学物质的来源<br>    1.1.1 化妆品中的有害化学物质<br>    1.1.2 纺织品中的有害化学物质<br>    1.1.3 塑料中的有害化学物质<br>    1.1.4 纸制品中的有害化学物质<br>    1.1.5 食品中的有害残留物<br>    1.2 样品前处理技术<br>    1.2.1 固相萃取<br>    1.2.2 固相微萃取<br>    1.2.3 超临界流体萃取<br>    1.2.4 加速溶剂萃取<br>    1.2.5 微波辅助萃取<br>    1.2.6 凝胶渗透色谱<br>    1.2.7 基质固相分散<br>    1.2.8 分子印迹合成受体技术<br>    1.2.9 免疫亲和萃取<br>    1.3 仪器分析法|<br>    1.3.1 色谱分析法<br>    1.3.2 光谱分析法<br>    1.3.3 其他分析方法<br>    <br>    第2章 气相色谱仪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br>    2.1 气相色谱<br>    2.1.1 概述<br>    2.1.2 气相色谱原理<br>    2.1.3 气相色谱仪组成<br>    2.1.4 提高检测分离条件的技巧<br>    2.2 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br>    2.2.1 概述<br>    2.2.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br>    2.3 GC-MS仪器主要性能<br>    2.4 与GC-MS有关的其他联用技术<br>    2.4.1 MDGC/GC-MS多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br>    2.4.2 GPC-GC-MS凝胶色谱在线样品前处理与GC-MS联用技术<br>    2.5 气相色谱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在有害物质分析中的应用<br>    2.5.1 GC-NCI-MS法分析牛奶饮品和奶粉中多种有机磷农药残留<br>    2.5.2 G:PC-GC-MS检测植物性食品中75种农药残留<br>    2.5.3 PFPD检测香蕉中的有机磷农药残留<br>    2.5.4 PFPD和FPD在柴油检测中的应用比较<br>    2.5.5 色谱直接进样杆和串联质谱技术结合检测蔬菜中的49种农药残留<br>    2.5.6 三重四极杆GC-MS/MS在多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br>    2.5.7 植物性样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的测定<br>    参考文献<br>    <br>    第3章 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液-质联用仪<br>    3.1 概述<br>    3.2 高效液相色谱仪系统<br>    3.2.1 高压输液系统<br>    3.2.2 进样系统<br>    3.2.3 色谱分离系统<br>    3.2.4 检测系统<br>    3.2.5 恒温装置<br>    3.2.6 数据处理系统<br>    3.3 典型的液相色谱仪介绍<br>    3.3.1 高效液相色谱仪<br>    3.3.2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br>    3.4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br>    3.4.1 接口基本原理<br>    3.4.2 接口形式<br>    3.4.3 液-质联用的分析条件选择<br>    3.4.4 ESI谱图的解释<br>    3.4.5 串联质谱<br>    3.4.6 典型的三重四极杆质谱仪介绍<br>    3.5 应用实例<br>    3.5.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10种生物胺<br>    3.5.2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化妆品中的15种激素<br>    3.5.3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奶粉和牛奶中的8种糖<br>    3.5.4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br>    参考文献<br>    <br>    第4章 离子色谱<br>    4.1 概述<br>    4.2 离子色谱的基本原理<br>    4.2.1 离子色谱的分离方式<br>    4.2.2 离子色谱的检测方法<br>    4.2.3 离子色谱的新进展<br>    4.3 离子色谱仪<br>    4.4 离子色谱的应用<br>    4.4.1 饮用水中溴酸盐的检测<br>    4.4.2 食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检测<br>    参考文献<br>    <br>    第5章 毛细管电泳<br>    5.1 概述<br>    5.2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br>    5.2.1 电泳<br>    5.2.2 电渗流<br>    5.3 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br>    5.3.1 毛细管区带电泳<br>    5.3.2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br>    5.3.3 毛细管凝胶电泳<br>    5.3.4 毛细管电色谱<br>    5.3.5 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br>    5.3.6 毛细管等速电泳<br>    5.4 毛细管电泳仪基本结构<br>    5.4.1 进样系统<br>    5.4.2 分离系统<br>    5.4.3 检测系统<br>    5.5 毛细管电泳在食品分析中的主要应用及实例<br>    参考文献<br>    <br>    第6章 超临界流体色谱仪<br>    6.1 概述<br>    6.1.1 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发展简史<br>    6.1.2 超临界流体色谱的特点<br>    6.2 超临界流体色谱原理<br>    6.2.1 超临界流体的概念<br>    6.2.2 超临界流体的特性<br>    6.2.3 超l临界流体的传递性质<br>    6.2.4 超临界流体色谱常用的流动相<br>    6.2.5 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分离原理<br>    6.3 超临界流体色谱仪<br>    6.3.1 超临界流体色谱仪流程<br>    6.3.2 超临界流体色谱仪主要部件<br>    6.3.3 超临界流体色谱仪分离操作条件<br>    6.4 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应用<br>    6.4.1 超I临界流体色谱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br>    6.4.2 超临界流体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br>    6.4.3 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br>    6.4.4 超临界流体色谱在法医毒物分析中的应用<br>    6.4.5 超临界流体色谱在石化产品分析中的应用<br>    参考文献<br>    <br>    第7章 常用的色谱方法比较<br>    7.1 概述<br>    7.2 各种液相色谱法的比较<br>    7.3 色谱方法的性能比较<br>    参考文献<br>    <br>    第8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br>    8.1 概述<br>    8.1.1 仪器发展历史<br>    8.1.2 分光光度计的特点<br>    8.2 仪器工作原理<br>    8.2.1 物质对光的吸收及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br>    8.2.2 定性原理<br>    ……<br>    第9章 原子吸收光谱仪<br>    第10章 原子荧光光谱仪<br>    第11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br>    第12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br>    第13章 X射线荧光光谱仪<br>    第14章 不同原子光谱仪器的比较<br>    第15章 PH玻璃电极和氟离子选择电极<br>    第16章 霉菌毒素测验<br>    第17章 放射性检测<br>    第18章 加速溶剂萃取仪<br>    第19章 固相萃取技术<br>    第20章 粒子交换分离<br>    第21章 微波消解与微波萃取<br>    附录 与青年分析化学工作者交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