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邓拓评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514998
  • 作      者:
    王必胜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必胜,湖北荆门人。1952年9月生。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当过农民、干部、教师、记者。1973年开始写作,曾出版有《邓拓评传》(1986年,群众出版社)、《缪斯情结》(1991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梦中的风景》(1997年,浙江文艺出版社)、《雪泥鸿爪》(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曾有作品获奖,也曾担任多个奖项评委。现在北京某报社任职。
展开
内容介绍
  他的社论,一挥而就,切中肯綮;他的诗歌,即兴而发,挥洒自如;他的《中国救荒史》,被称为中国经济史上的“扛鼎”之著;在他的倡议下,首部《毛泽东选集》诞生;他多才多艺,“搜奇访古”,献宝于国家……他也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第一位殉难者。其多舛的命运,与其说是个人的,不如说是时代的。
  《邓拓评传》以翔实客观的笔触,勾勒了邓拓传奇的一生。作者(王必胜)以传为主,以评为辅,注重史实,引人思索。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故乡和童年蜿蜒秀丽的闽江,滔滔东流而下。这条古老的河流以它甘美的乳汁哺育着八闽大地。在它的下游,有一座经济、文化的重镇——福州。福州,古时候又称“闽侯”。据史书记载,两千多年前的汉高帝时,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闽越王,在这里设建“冶城”,尔后历经晋、唐、五代、宋、明各朝的修缮扩建,到北宋时,已成为雄踞东南沿海的重要都市。元朝时意大利著名航海家马可·波罗曾率船队到达过这里。他还在所著的游记中描绘了当时“珍珠宝石的商业很盛”、“许多船只从印度载着商人,来到这里”的情景。
  19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不断发展,他们以“船坚炮利”显示其赫赫威势。为了寻找海外的原料市场,西方殖民主义者在19世纪末叶把侵略魔爪伸向了中国。他们发动了一次次的鸦片进攻,打开了古老封闭的中华帝国的大门。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曾是外国殖民者人侵中国的重要口岸,早在1844年就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着“西学东渐”,西方列强经济文化的不断浸入,这里得风气之先,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福州就出现了像林则徐、严复、林纾等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我国当代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无产阶级文化战士、诗人、杂文家邓拓就出生在这里。
  在“第一山房”福州俗称“三山”,有所谓“三山藏、三山现”之说。“三山”即城东的于山、城北的屏山和城西的乌石山。三山鼎足而驻,成犄角之势,又似三支长剑守护着古老城池。进得乌山脚下道山路口,穿过一片茂林修竹,可以看到一个刻有“第一山房”的石碑,相对雄峙威视的“三山现”来说,“第一山房”是所谓“藏”者。这里多是一些依山而傍的小院落和低平的房屋。
  1912年2月26日(农历正月初九)清晨,邓拓诞生在“第一山房”树木葱郁的小院里。这时,正是春节后的不几天,屋檐下纸灯笼和院子里飘洒的爆竹屑,让人感到新春喜庆犹存。邓拓降临人世,给家人平添了几分欣喜。当教员的父亲给小儿取乳名“旭初”,意为“生在旭日初升之时”。
  “旭初”便成了邓拓上学前所用的名字。
  同家庭增丁添口的欢乐气氛不同的是人间世态的炎凉和生活的严峻。
  邓拓的祖家在宋代时从外乡迁居到福州。至今,福州城东郊的竹屿乡邓家是邓拓祖上的同一族姓。祖父邓燮香常年以做酱菜生意谋生,为人正直,家务操持得辛勤节俭。他受时务的影响,把读书看成是进身仕途之道,对子女“读书习文”很是看重,常常催促邓拓的父亲求学上进。他用自己勤俭的劳动和精明的操持,供给孩子们读书。邓拓的父亲邓鸥予在老父亲的指教下,读书上进好强争胜,先后多次参加考试。
  1903年,他在一次考试中中榜,成为清代最末一科举人。
  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父亲邓鸥予继承祖辈清廉洁身的传统,无多嗜好,却喜欢读书,曾开玩笑说:“鱼与熊掌吾不求也,独取书中之乐。”按当时规定,中举后的读书人要担任一定官职,他被委任到广西名叫土中外的地方任县官。他在任职时期,一次外出时遭到土匪的抢劫,被抢去一些财物。后来,他有感于兵燹匪祸灾难,愤然辞职,跑回家来,在福州道山路中学担任国文教员。虽远离官场,他对于急迫的政治形势,也多为关注。
  这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福州城里革命党人组织集会,欢迎孙中山到福州,他任教的学校离孙中山演讲的会场不远。他听说之后,即向家人传递了这个消息,并说:“有幸、有幸,乃吾国人之大幸。”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帝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中华民族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革命不彻底性,“赶跑了一个皇帝”,对于国人来说,并没有消弥灾难战祸的根源,黎民百姓仍饱受贫困动乱的祸害。
  辛亥革命后第二年,邓拓出生。来到这个家庭,父母膝下共有三男二女五个孩子。作为家中最小的成员,他感受到长辈们爱的温暖,但一个九口之家,长辈们要终日为生活事务操劳。邓拓出世后,如果说最早的人生体味的话,那就是同父兄们一样,过早地承受生活的担子,尝到人生的艰辛滋味。他在后来上大学时,曾同一位同乡谈到过:我们家孩子多,家底很薄,生活过得艰窘,因此,我也就学会了干许多活计。
  全家人的生活主要靠父亲微薄的教薪来维持。邓拓刚懂事,哥哥们常带他到屋前屋后的竹林、菜地干活。乌石山的北端有风景秀丽的小西湖,那里长年流过来的小溪经乌石山下转流而过,形成了一块块大大小小的水沼地,农民们在这里种上了稻子、芋头之类的庄稼。
  庄稼地和一些小水沟有不少蟛蜞(即小螃蟹),能做一种味道鲜美的菜肴。每每在雨后,邓拓和哥哥们便去捕捞回来做菜。除此,他还到山上拣拾树枝,到屋前园地上剥竹笋。在这些儿时的劳动中,他结识了一些小伙伴,有些是附近农民家的孩子,他们教会邓拓不少的活计。
  邓拓的儿时劳动是多方面的,种菜、挖野菜、钓鱼蟹、剥竹笋、打柴禾,有时也帮助母亲从店铺里租来手工活等。在邓家附近,居住的多是些做小买卖的生意人,早出晚归,忙于生计,这样一个生活环境,对他质朴、坚韧的思想性格的形成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邓拓很早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刚刚懂事时,祖母拿来许多枣仁杏核教他练习“心算”,开启他的童知。有时候,家里收了南瓜,摘了豆角,祖母也让邓拓数数。这些潜心的辅导,使邓拓接触了众多有趣的知识。
  祖母识字不多,却能看画本,会记账,是一精明干练的老太太。她爱给孙儿们讲故事,每每在夏夜,暮霭初合,晚风习习,一轮澄净的明月悬在天边,萤火虫飞来扑去的时候,奶奶就搬来一把竹椅放到院子里,手中摇着大蒲扇,向围过来的孙儿们“说古”。而哥哥们的发问又往往在小小的邓拓心灵里引发出一些新奇的联想。从这些口头文学中邓拓开始吮吸文学的乳计,向着丰富而广阔的知识世界跨去。
  ……
展开
目录
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拓评传》代序
第一章 故乡和童年
在“第一山房”
在“凤池书院”

第二章 上海一开封时期
“补读平生未见书”
铁窗风雨唱高歌
哲学论战——崭露思想光芒
“中州客梦寒”
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历史
一部“扛鼎”之著

第三章 晋察冀边区十年
“奋翅越重山”
“战史编成三干页”
引线与号角——数百篇社论的写作
党的新闻事业的财富
宣传毛泽东思想
革命友谊战斗情
“战歌诗思倍匆匆”
文艺理论的探求
散文和报告文学写作

第四章 在人民日报社
“为新生活而奋斗”
社论、时评及其他——深沉思考的结晶
《人民日报》改版前前后后
关于报纸与社论、新闻与哲学
“文章 常助百家鸣”
“屈指当知功与过”

第五章 文之殇:捍卫真理的斗争
《前线》社论和“于遂安政论”
《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
绘画艺术研究和诗歌散文创作
不屈的抗争
不能忘怀的纪念

第六章 结束语
附录一 邓拓生平年表
附录二 邓拓主要著述目录
后记
修订补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