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台湾民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13538
  • 作      者:
    李乾朗,阎亚宁,徐裕健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李乾朗,教授,台湾淡水人,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学系,专长为建筑史、古迹保存与研究,在台湾组织民居研究会,推动民居研究,兼事海内外古迹修复研究之工作,现任中国文化大学建筑系教授、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教授、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台北市开放空间文教基金会董事、中国民居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各县市古迹评鉴委员等。曾参与《高雄前英国领事馆调查研究与修护计划》、《传统营造匠师派别之调查研究》、《淡水鄞山寺调查研究》、《阳明山国家公园传统聚落暨建筑调查研究》、《彰化节孝祠调查研究》、《狮球岭清代铁路隧道调查研究》、《艋胛龙山寺调查研究》、《垦丁国家公园传统民居与聚落环境调查研究》、《台湾传统建筑彩绘之调查研究》、《新竹市古迹公园潜园调查研究》、《马祖大埔石刻调查研究》、《关西郑氏祠堂整修规划研究》、《嘉义县历史建筑调查》、《理学堂大书院调查研究及修护计划》、《台闽地区近代建筑调查》、《台北县文化景观普查计划》等计划。著有《台湾建筑史》、《台湾近代建筑》、《金门民居建筑》、《台湾建筑百年》、《台湾建筑阅览》、《19世纪台湾建筑》、《20世纪台湾建筑》、《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古迹新解》、《台湾十大传统民居》、《台湾古建筑鉴赏二十讲》、《台湾传统建筑匠艺》及《巨匠神工》等书。<br>    阎亚宁,教授,1979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系,1981年获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1996年获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博士,专长为建筑史、城市史、古迹保存及建筑设计。现任中国科技大学建筑系副教授、中国民居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建筑学会理事、中华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常务监事等。曾参与《彰化县第三级关帝庙调查研究与修护计划》、《金门县县定东溪郑氏家庙调查研究》、《云林县第三级大埤三山国王庙调查研究》、《台北市国定士林官邸调查研究》、《金门县县定金门观德桥调查研究》、《彰化县第三级古迹鹿港文武庙研究规划》、《台中县县定古迹日南追分车站调查研究》、《嘉义县县定古迹朴子配天宫调查研究》、《台北县定古迹偕医馆调查研究》、《桃园县古迹吕宅著存堂调查研究》、《金门县文化景观普查计划》、《捷克文化遗产及文化景观经营管理研究计划》、《“古迹、历史建筑与聚落修复准则”研究》等计划。<br>    徐裕健,教授,开业建筑师,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现任华梵大学建筑系专任教授、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兼任教授、文建会古迹历史建筑及聚落修复或再利用劳务委任主持人,专长为建筑史及城市史调查研究、文化资产保存修护设计实务、历史街区再生活化实务等,曾任古迹评缢委员、建筑学会及文化资产维护学会理事学术委员、公务人员特考典试委员、大专院校评鉴委员等。著有《都市空间文化形式之变迁——以日据时期台北为个案》、《城市埋藏性文化资性的发掘与城市风格的重塑》、《台湾传统建筑营建尺寸规制之研究》、《王益顺匠师营建设计口诀导读》、《大木匠师“落篙”程序之研究》、《传统建筑大木“落篙”技艺中“节路”及“缝声”之意义及设计观念之研究》。曾计划主持之文化遗产修复再利用工程计有古迹台北宾馆解体调查暨修护工程、古迹大溪李腾芳宅修复工程、当代美术馆古迹修复再利用工程、9·21集集大地震集集火车站灾后重建工程、新竹县湖口老街修护工程、三峡老街修复暨景观道路工程、剥皮寮老街修复再利用工程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幅员辽阔,宝岛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面积虽小,却多崇山峻岭,拥有诸多民族,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了丰富的民居类型。《台湾民居》三位作者均系台湾民居研究专家,长期从事建筑历史、古迹保存研究工作,《台湾民居》是他们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台湾民居》立足于大量实际的田野调查工作和民居个案测绘研究,结合民俗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了台湾传统聚落格局与形态,台湾各民族住居特点,台湾民居的结构、装饰、施工以及台湾传统民居的保存与活化等。《台湾民居》的出版将弥补中国大陆有关台湾民居研究的空白。<br>    本套丛书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元鼎总主编,各分卷主编为长期从事民居研究的国内专家。全套丛书精心编撰,集数十年民居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可供建筑工作者、建筑院校师生、民族学工作者、历史学者、美术工作者和广大读者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距今400年至2000年之间的台湾史前文化,包括淡水河口的十三行文化、中部的番仔园文化与大邱园文化、南部的茑松文化与北叶文化等,已经大量地运用金属器。十三行文化的考古显示,已经具备冶铁技术,并且发现不少木柱洞的遗迹,推测他们可能建造一种干阑式高床构造的住屋。十三行文化在1990年代因政府建造污水处理设施而大部分遭到破坏,所幸经考古学者紧急抢救一小部分,近年在现场附近已经设立博物馆,展示出土的文物。从出土的地下柱洞看,柱子呈圆断面,应属自然树干,但柱洞分布呈不规则状,无法研判地上建筑物的平面形式。至于其墓葬区与聚落相邻,骨骸显示为屈肢姿势,可能系其特殊信仰或仪式产生的结果。<br>    在这个阶段的史前遗址中,出现较多山区高海拔的聚落,以苗栗泰安的二本松遗址为例,它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同时聚落的规模也比前期扩大许多。<br>    台湾的原住民在人类学或考古学的研究上都被视为是一种南岛语族。南岛语族包含范围很广,地理上被称为大洋洲的部分是最主要的,但事实上也包括很南部的新西兰,很东部的太平洋大溪地、复活岛,西到非洲附近的马达加斯加岛,当然大本营还是集中在中国台湾、菲律宾、婆罗洲、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岛、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这一带,甚至包含夏威夷,范围广大分布在太平洋与印度洋,所以或可推测在古代他们就有很好的航海技巧,足以航行这么远的距离。但南岛民族究竟始于何处,前已述及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有学者认为台湾是一个集散点,在台湾会合后,再往南、东、西分布。台湾岛面积虽然不大,但包含的原住民种族甚多,所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台湾的原住民拥有非常丰富的建筑文化,值得深加研究。
展开
目录
总序——中国民居建筑的分布与形成<br>前言<br>第一章 台湾民居之渊源、类型及历史发展概述<br>第一节 台湾民居之历史发展概述<br>第二节 台湾民居之渊源与类型<br><br>第二章 史前时期的台湾建筑<br>第一节 自然岩洞为住居<br>第二节 干阑式建筑<br>第三节 石造建筑<br>第四节 聚落之选址<br><br>第三章 原住民诸族的建筑<br>第一节 泰雅族建筑<br>第二节 赛夏族建筑<br>第三节 布农族建筑<br>第四节 邹族建筑<br>第五节 阿美族建筑<br>第六节 排湾族建筑<br>第七节 卑南族建筑<br>第八节 鲁凯族建筑<br>第九节 达悟族建筑<br>第十节 原住民建筑的外在影响因素<br>第十一节 平埔族的建筑<br>一、17世纪的平埔族聚落<br>二、平埔族善用竹材<br>三、从清代文献中所见的原住民建筑<br><br>第四章 台湾民居的格局及聚落之布局<br>第一节 台湾民居的格局<br>第二节 常见的住宅平面格局<br>一、一条龙式<br>二、单伸手式<br>三、三合院式<br>四、四合院式<br>五、多护龙式<br>第三节 台湾村落形成之自然地理背景<br>第四节 村落之形态及空间组织<br>第五节 亭仔脚与骑楼<br>一、亭仔脚与骑楼之差异<br>二、传统亭仔脚与骑楼的构造<br><br>第五章 台湾民居聚落之形成与演变<br>第一节 环境与选址<br>一、龙脉<br>二、空间原型<br>三、城市风水<br>四、聚落与农田水利<br>第二节 城市<br>一、道路系统<br>二、城门方位<br>三、城垣外形<br>四、重要公共建筑物<br>五、住宅<br>第三节 庙埕与广场<br>一、庙埕<br>二、广场<br>第四节 移民社会与聚落<br>一、背景<br>二、移民拓垦路径<br>三、移民祖籍与分布<br>四、聚落的形成与发展<br>第五节 台湾传统移民社会的建筑特质<br>一、前形的引入<br>二、衍化的过程<br>三、洋风式样的影响<br>四、衍化过程的特质与成熟蜕变<br><br>第六章 台湾民居建造习俗<br>第一节 建造过程与祭神仪式<br>第二节 营造过程视同为生命礼俗<br>第三节 民居建筑的空间形式与人体之对应<br>一、民居建筑与人体功能之对应<br>二、民居建筑装饰与人体功能之对应<br>第四节 匠师的养成<br>第五节 匠师施工器具的崇拜<br>第六节 台湾匠师用之鲁班尺<br>第七节 设计房屋的原则与禁忌<br>第八节 台湾工匠常用之工具<br><br>第七章 从大木结构探索台湾民居与闽粤古建筑之渊源<br>第一节 大木结构之渊源<br>第二节 斗棋、瓜筒与束木的分析<br>一、斗的分析<br>二、瓜筒的分析<br>三、弯枋的分析<br>四、连棋的分析<br>五、捧前桁的分析<br>六、束与束巾的分析<br><br>第八章 台湾民居之构造与施工<br>第一节 营建材料<br>一、自然材料<br>二、人工建材<br>第二节 构造类型<br>一、夯土构造<br>二、土墼构造<br>三、木构造<br>四、竹构造<br>五、石构造<br>六、砖构造<br>七、钢筋混凝土构造<br>第三节 建筑细节<br>一、台阶与地坪<br>二、墙体<br>三、柱<br>四、梁<br>五、天花板<br>六、屋檐<br>七、屋顶<br>第四节 排给水设计<br>一、给水设施<br>二、排水设施<br>三、防水设施<br>第五节 通风与防风设计<br>一、通风设施<br>二、防风设施<br>第六节 采光及照明设施<br>一、采光设施<br>二、照明器具<br>三、防晒设施<br>第七节 防火设施<br>第八节 防御设施<br>第九节 防鼠设施<br><br>第九章 台湾民居之装饰<br>第一节 台湾民居彩绘<br>第二节 泥塑与剪黏装饰艺术<br>一、台湾古建筑泥塑与剪黏之传统<br>二、泥塑的基本技术<br>三、灰泥的制作<br>四、泥塑内部的骨架<br>五、模印的技术<br>六、垛头盘长的技术<br>七、加彩泥塑<br>八、剪黏的特点<br>九、剪黏的材料与工具<br>十、剪黏施工技巧<br>第三节 近代台湾民居的交趾陶及泥塑匠师<br>第四节 泉州来台的陶艺匠师柯训与洪坤福<br>第五节 泉州洛阳桥来台的苏阳水<br>第六节 安溪来台的陶艺匠师廖伍<br>第七节 闽南来台陶艺匠师作品之特色<br><br>第十章 台湾民居与生活形态变迁<br>第一节 19世纪台湾民居的家庭生活<br>一、民居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br>二、民居中的生活文化<br>第二节 清末住宅迈入封闭的平面布局<br>第三节 日治时期台湾民居空间与形式之转变<br>一、20世纪初台湾民居建筑的背景<br>二、时代设计思想的影响<br>三、民居平面、空间与形式的变化<br>第四节 20世纪的洋风与和风住宅<br>一、早期洋式住宅多为回廊殖民式样<br>二、20世纪初期的洋风与和风住宅<br>三、1930年代的现代主义住宅<br>第五节 台湾民居中的家具<br><br>第十一章 台湾各地民居之特质<br>第一节 北部大屯山区之聚落与民居<br>一、人文发展背景<br>二、大屯山区之传统聚落<br>三、聚落之布局<br>四、北部大屯山区之燕楼李氏匠派<br>五、燕楼李家匠派建筑的特色<br>第二节 中部平原民居之特色<br>一、中部地区的移民<br>二、中部民居的平面格局<br>……<br>第十二章 台湾经典民居<br>第十三章 台湾历史老街的保存与活化<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br>作者简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