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政府惟一目的在速定共和,本总统受职誓言,即以专制倾覆,民国成立为解职之条件,所以示为民服务之本心也。清帝退位,共和既定,袁有大功,为众所属,第一条件(按:指北方提出的举袁世凯为大总统的谈判条件)自无不能。”④所以有的学者说,孙中山后来的卸任交印实属“还位”于袁世凯而非“让位”⑤,有其一定的道理。
第二,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掌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国家一再拒绝对其予以承认,而对袁世凯上台执政则表示信任与支持。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当时明确“告诫上海的共和领袖们”:“指望对中国国情一无所知的孙逸仙去争取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尽早承认是痴心妄想。……只有袁世凯才能得到外国的信任。”⑥孙中山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说:“在我就职后不久,我便辞职让位于袁世凯,因为我所完全信赖的一些朋友们,在当时对中国内部关系有更确切的知识,他们以袁世凯得到外国列强信任、能统一全国和确保民国的巩固来说服我。”⑦十分清楚地表明了他当时所感受到的帝国主义压力的存在。
第三,南京临时政府处境艰难。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和内部的诸多矛盾,在政治上、财政上、军事上都面临着相当巨大的困难。它名义上是独立各省的中央政府,但是政令难于下达,各地自以为政。孙中山虽为临时大总统,手中却并无多少权力,自谓“忝为总统,乃同木偶”⑧。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武装北伐夺取全国性胜利的希望甚小。作为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的黄兴就表示:“假若完全靠武力解决,将来鹿死谁手,尚难预料。”“和议若不成,自度不能下动员令,惟有割腹以谢天下。”⑨既然北伐难于进行,只能寄希望于和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