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读书方法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儒家”学说,编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修订“五经”,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50岁以后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专心执教,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整理古代文化典籍,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言行、思想,后人整理,结集成《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到晚年非常喜欢读,据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称为竹“简”,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便于阅读。通常,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就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把《周易>反反复复地读了许多遍,久而久之,串联竹简的牛皮绳子被磨断了,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才能再使用。此后“韦编三绝”作为勤学读书的典故流传至今。
孔子高度重视阅读在培养人的道德才智和经邦治国中的作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把《书>等典籍的研读作为教育手段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知识传授的教育家。在长期阅读实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问结合、读行结合、博约结合等阅读原则,并且总结了一系列的读书方法。(),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他强调读书学习要出于兴趣和爱好,并且要最终喜欢它。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