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21780
  • 作      者:
    何明升,白淑英等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白淑英,1971年生,管理学博士、法学硕士、法学学士。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社会学、政治社会学。主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信息化进程中.政府与公众互动规则创新与制度耦合研究”、“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作用机制研究”等课题。在《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两部。

    何明升,1956年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工学学土,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院访问学者。现任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法社会学与社会管理方向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网络社会治理、社会管理与政策分析、司法社会工作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发展战略研究”、“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研究”、“网络互动:一般理论与实证研究”等4项课题,国家博士点基金课题“电信技术路径选择与政策协调研究”、国家软科学课题“基于技术选择的电信管制模型研究”等重要课题10余项,在《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获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兼任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 
展开
内容介绍
  互联网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活空间——一虚拟世界。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如何进行沟通和互动?虚拟世界的发生和发展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由何明升、白淑英等人编写的《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一书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思考对此问题进行了回答。
  《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基本观点是:虚拟世界是具有独特结构的亚社会形态,其结构及共变迁具有超越仟何个体行动的内在机制。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不是并存或拓展,而是互相嵌入,人类正在形成.种超越虚拟和现实的实践逻辑。
  《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揭示了虚拟社会的结构和独物的行为方式以及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路径。通过《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我们能了解虛拟世界中的权力结构、虚拟世界中信任关系的建立和维持、网络侵犯行为的意义建构和结构化后果等。《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也通过对互联网中的群体性事件如何影响公共决策、互联网对都市社区的再地方化效应等实证研究向我们展示厂虛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机互嵌入的关系状态。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对虚拟与现实关系的哲学思考
第一章  在线生存的概念
一  在线的生存意蕴与存在状态
二  在线生存的生成方式
三  在线交往实践
第二章  在线与在世的关系
一  在线与在世的存在状态
二  在线与在世的生成关系
三  基于在世的在线
第三章  在线生存:现代性的另一种呈现
一  现代性论域中的在线生存
二  在线生存呈现的现代性样态
三  在线生存现代性的实践意义
第二篇  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关系的专题研究
第四章  虚拟公共领域的功能及其对社会决策的影响路径
一  绪论
二  程序安排与操作过程
三  虚拟公共领域的构成及特征
四  虚拟公共领域功能实现的过程
五  虚拟公共领域影响公共决策的路径模型
第五章  虚拟社区的权力结构
一  绪论
二 研究设计
三  虚拟社区权力的存在及其类型
四  虚拟社区权力结构特征
五  虚拟社区权力与现实权力的比较分析
第六章  企业博客的话语权
一  绪论
二  研究程序与过程
三  话语权的结构性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四  企业博客发展趋势及其现实影响
第七章  网络侵犯行为的意义建构及其结构性后果
一  绪论
二 研究设计与操作
三 网络侵犯行为意义建构的情境与过程
四 建构意义的结构性后果
第八章 网络信任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一 绪论
二 构成要素与基本特征
三 影响网上人际信任的因素
四 网上信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九章 互联网对都市社区的再地方化效应
一 媒介与社会发展:时空结构的视角
二 时空分离的辩证法
三 从逻辑到实践:互联网的再地方化效应
第三篇 互联网——社会研究的方法论
第十章 从技术思辨到社会哲学:虚拟世界研究的方法论转向
一 虚拟世界研究的逻辑起点及其误区
二 社会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三 社会哲学视野下的虚拟世界研究
四 对几个热点问题的再认识
第十一章 复杂巨系统:网络社会研究的新视角
一 网络社会——复杂巨系统的生成
二 I-S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三 复杂性视角下的网络社会研究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