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中的泅水技术,在我国古代出现也很早,汉代沿海的合浦郡盛产珍珠。当时人海采珠就采用了游泳中的泅水技术。这类水上生产活动,为水上运动的普及创造了条件。
秦汉以后,水上活动日益兴盛。地处我国西北部的敦煌莫高窟,有着反映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形象画面。在第257窟的后部平基顶上,就绘有北魏时代的弄潮游泳图像。4个畅游于水中的健儿,有的手臂高高地扬起,像是在同时拨水,仿佛现在的蝶泳动作:有的两手前掠后划,又有点像今天自由泳的意思。
宋代,是我国古代水上弄潮最为活跃的时期。当时的弄潮活动以浙江之潮为最,南宋词人辛弃疾在回忆当时弄潮儿表演的壮观场面时,曾留下了这样的词句:“吴儿不伯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旗惊飞,跳鱼直上,蹴踏浪花舞。”游泳健儿的高超技艺跃然纸上。
我国的游泳比赛始于汉魏时期,那时已经有端午节举行弄潮游泳比赛的民间习俗。到唐宋时,每年端午节在钱塘江上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游泳比赛,而且与民间的游泳活动相适应。
明清民间的游泳活动仍以每年八月钱塘江“弄潮”为代表。每当涨潮之际,当地的人们便开展各种游泳活动,且花样越来越多。如游泳健儿在水上表演的“踏滚木”及“水傀儡”、“水百戏”等,这是游泳与杂技的综合技艺。除了江南一带的多水地区,就是北方,当时的游泳活动也有一定程度的开展。清末南海人关赓鳞作《都门竹枝词》,有咏北京人春泳的一首诗,诗中有“游泳新成石白池,分曹竞赛树红旗”这样的诗句,描绘的大约就是一次民间的游泳比赛。
在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保存着一幅清代的游泳壁画,其游泳者拨水、仰泳的姿势形象逼真。看来,就是在被人们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人们也已经掌握了相当高超的游泳技术。
中国古代的游泳活动就是这样,在民间以及各个阶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