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格的弱点:历史大变局中的悲剧人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0201019
  • 作      者:
    邱紫华,李社教著
  • 出 版 社 :
    京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人格的弱点:历史大变局中的悲剧人物》读史使人明智,读人使人明达。透过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畅了解人物悲剧命运背后的性格弱点邱紫华《百家讲坛》“历史上的悲剧人物”讲座的完整版。
展开
作者简介
    邱紫华,重庆市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东方美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已出版学术著作《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引论》、《东方美学史》(上、下卷)、《西方美学史》(第二卷)、《印度古典美学》、《禅悦如风》等。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湖北电视台《荆楚讲坛》等栏目特约嘉宾。
    李社教,湖北大冶人。教授、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文艺学学会副会长、湖北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出版专著《审美欣赏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人格的弱点:历史大变局中的悲剧人物》所选择的悲剧人物不以其社会地位的高低、不以其忠奸善恶、不以其成功与失败为标准。一句话,不以传统的政治价值论和社会价值论作为遴选人物的标准,而以悲剧人物所显现出来的悲剧美学的特征为标准。在历史人物中,谁更充分体现了悲剧人物的特征,谁的悲剧性命运更具有震撼力,更具有惊心动魄的悲剧美就选谁。《人格的弱点:历史大变局中的悲剧人物》在写作上,力求语言浅白、流畅;在理论阐释上,注意深入浅出;在表述人物的人生经历时,精心架构,大量运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突转、吃惊、发现的手法,把悲剧人物的故事讲得峰回路转、曲折动人,以达到文学阅读的效果,使之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此外,《人格的弱点:历史大变局中的悲剧人物》在介绍历史上悲剧人物的故事时,对一些历史现象和历史名词进行了详细阐释。所以,《人格的弱点:历史大变局中的悲剧人物》是集知识性、历史性、审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美学悲剧性视角透视人格的弱点:从人物的性格去解读悲剧人物的命运:从人物的命运去品味人生的滋味。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著名美学家 彭立勋
    人生的悲剧是一剂苦药——它能让人品尝百变的世态;悲剧人物的命运看似神秘——它能让人领悟到人格的弱点。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美学家 李建中
    本书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历史事件来解说人物的悲剧命运,以人物的悲剧命运来解说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对现代人有极强的启迪与警示作用。
    ——网友评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公孙鞅认为干大事的人必然是出类拔萃的人。出类拔萃的人在思想上、见解上必然高人一筹。杰出的人的思想观念不被普通的人所理解,这是完全正常的,因此而受到别人的攻击和误解也是很正常的事。要干大事的人,就不应当理会别人的议论,如果害怕别人议论,计较别人的指责,那就干不了大事;反过来说,也就不是干大事的人。所以,公孙鞅的意思是,杰出人才和社会精英高高在上,超越了俗众,他们的思想天马行空,普通民众的思想根本无法同他们比拟。第三,公孙鞅认为老百姓都是愚昧无知的。一个人想要干大事,却又要去同愚昧的老百姓商量,那就是把自己等同于愚昧的人了。公孙鞅认为干大事的人只要能够同老百姓分享成果就行了,而不必事先同他们商量。事先同愚昧的老百姓商量,那不就等同于愚昧的老百姓了吗?如果是这样,那什么事都干不成了。社会上的法度、规则是由智者制定的,愚昧的老百姓只要遵守奉行就是了;礼教是有才干的人确立的,无能的人只要能够接受约束就行了。也就是所谓的“能者治人,愚者治于人”。统治者就是统治别人,被统治者必须接受别人的统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仅如此,公孙鞅还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所以他明确地说“民愚易治”,认为没有知识的人都很愚昧。为了便于强权统治,为了让老百姓服服帖帖,他主张采取“愚民”的方式来对付老百姓。
    公孙鞅不仅主张“愚民”,而且主张“弱民”。他说:“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而不殆。”其意思是:要让民众不注重读书学习,他们就只能处于愚昧的状态;而处于愚昧状态中的民众,就根本不知道外边世界的情况,更没有与外界交往的能力。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就安定无事了。老百姓之所以可怕,就在于他们懂得太多的东西,应当让老百姓不读书、不学习,老百姓只要像牲口那样,能够种田、拉车、打仗就足够了。这一思想成为秦帝国专制集权主义统治的思想基础。后来“焚书坑儒”的愚民暴行的理论依据就出自公孙鞅。
    第四,公孙鞅以国家权力、国家利益为重,以百姓的利益为轻。
    公孙鞅到了秦国之后,_心想的是让秦国快速富强起来。他在秦国的全部“国务”活动,不是为了任何一个小的政治集团或任何一个政治派别。更不是为了普通的老百姓,而是为了整个秦国。
    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历史上,有人说他“一心为公”,应当充分肯定。其实,说公孙鞅“一心为公”的人是偷换了概念。因为“国家利益”的“公”包含的范围极广:既有整个国家利益,又有包括国君在内的一切阶层的个人利益。公孙鞅的“公”仅仅是以国君的集权的利益为“国家利益”、为“公”,而排除了其他人的个人利益。他认为,为了国君的“集权主义的国家利益”的“公”,可以牺牲全部其他人的利益。其他一切阶层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所以,公孙鞅其实是以集权主义的国君的“私”为公。
    这样,所谓的“公”也就成为一己之私;而这“一己之私”就排除了其他一切人的“公”的权利。所以,公孙鞅把集权的秦王的事业和利益当做“国家利益”,把他自己个人的事业和利益推崇为“公”——“国家利益”。公孙鞅把“国家利益”即君王和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全民之上,其实是把广大的民众(包括贵族)置于了“国家利益”的对立面,把君王和自己置于了民众的对立面。他的变法和改革必然要遭到民众和贵族的反对。
    儒家的思想家苟子就曾经用“舟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君王与百姓之间的关系。荀子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表面上看,似乎舟总是漂浮在水之上,其实,没有水的承载,舟是漂浮不起来的。水既可以使舟漂浮在水面上,又可以把舟倾覆。舟对于水来说,是依存的关系,没有水也就不可能有在水面上行走的舟。然而,水对于舟而言,就不是依存的关系了。水不依赖舟,而舟必须依赖水。水是舟能漂浮行走的依据。可惜公孙鞅的认识没有达到荀子的思想高度,他把水同舟的关系看成了互相依存的关系,把舟看得比水更重要,认为舟更有特权和主动权。所以,他最终陷入了全民反对的浪潮之中,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是必然的。
    第五,公孙鞅认为古代社会是由圣人确立法律、制定典章,但时代变了,情况也变了,因此,古代圣人所制定的规定也得加以改变,不能抱着祖先的教条不放手。
    只要能使国家富强,老百姓获得利益,有才能的君王就不必遵循先贤的规范,而敢于创造新的规范和原则。这就是说君王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权力,君王不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应当按照自己的意志而行。
    总的来说,公孙鞅所宣扬的思想观念就是:君王的权力是绝对的;普通的人没有文化是愚昧无知的;君王的意志是独立的、自由的。可以看出,在公孙鞅的心目中,老百姓是没有地位的、低贱的。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贪恋功名的铁血丞相——商鞅
四处奔波谋发展
重君轻民埋隐患
铁血政策惹众怒
贪恋功名终毁己

第二章  姑息养奸的超越者——李斯
超越自我,实现梦想
逢凶化吉,步步高升
助纣为虐,濒临深渊
姑息养奸,走向灭亡

第三章  飞鸟尽良弓藏的淮阴侯——韩信
几经波折,初登高位
功高盖主,惹祸上身
愚忠愚信,招致毁灭

第四章  孤注一掷的篡位者——李世民
心理暗示激野心
血刃兄弟夺皇位
内心分裂苦余生

第五章  被政治化的美人——杨玉环
贵人相助
脱胎换骨
兵变劫数
红颜堪怜

第六章  入错行的天子——李煜、赵佶
阴差阳错当上皇帝
错位人生的悲哀
昏庸无能苦百姓
同命不同时的两个皇帝

第七章  罪孽深重的僭越者——魏忠贤、客氏
步步为营,扶摇直上
祸国殃民,国将不国
最毒妇人心
隐而不发,一招制敌
多行不义必自毙

第八章  冤沉大海的一代名将——袁崇焕
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含恨而死冤沉百年

第九章  毁于积弊的悲情皇帝——崇祯
惊恐中登上帝位
秋后算账,清理门户
吏治不治
民不聊生
边防无防
在垂死挣扎
难逃悲剧命运

第十章  昙花一现的农民皇帝——李自成
为生存而拼搏
从农民到皇帝
短命皇帝悲剧的必然性
农民英雄的末路

第十一章  摆脱不了“两难”魔咒的人——吴三桂
少年得志,平步青云
与李白成决裂
同胞反目,引清入关
与清决裂,陷入毁灭

第十二章  在恶名与冤屈中挣扎的钦差大臣——叶名琛
效忠皇室,官运亨通
相互推诿,矛盾初显
逃不出的悲剧
无法申诉的冤屈

第十三章  孤独的先知先觉者——秋瑾
一个年轻生命的转瞬即逝
民众与良官的愤愤不平
九次迁葬的悲哀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