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京电影学院2009届毕业联合作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6044640
  • 作      者:
    谢晓晶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内容介绍
  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一所以培养电影创作、制作与管理人才为主体的高等艺术专业院校,实践教学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毕业联合作业作为学院实践教学*重要的教学环节,对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套书是北京电影学院2004-2013届毕业生的联合作业,参加毕业联合作业的学生有文学、导演、摄影、美术、录音、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专升本及高职学生,类型涵盖剧情短片、纪录片、动画短片、实验片等形式。其中有不少作品参加了国内外电影节的展映活动,一部分作品获奖。
展开
精彩书摘
  《北京电影学院2009毕业联合作业》:
  昭子和华军出场时,华军站着踢雪,昭子躺在草丛里,一个侧面小全借用高位和低位展示出二者性格的差异,华军强势,昭子弱势。在昭子跟青山扯淡时,昭子拉开军大衣,露出橘黄色的羽绒服,这表现他外表忠厚,内心油滑的特征。
  另外青山的家是依山而建的茅草房。我在选景时坚持要白色的屋子。这在画面上并没有什么美观的需要,我觉得白色的房子和青山性格很贴切,显得单纯,硬朗,他穿黑色的衣服,应该住白色的房子,他的世界是黑白的。
  片子最后的落幅,在一棵枯树的树冠上。我本想找到一个枯树全景的机位,但最后没有实现。如果整个枯树都充满镜头,应该震撼得多。在这一场戏里,两个男孩儿走了,青山没有走。他像这棵树一样留在了这山上,他老了,但这里有他的伙伴。关于青山最后的命运,我是留白的。本片大量采取了这种留白的处理方法,或者称为“省略”。因为我定义过本片的观众,应该是“电影学院内部或者其他院校受过电影训练的师生”。我不必过分考虑一些情节观众是否能“看懂”。因为是短片的缘故,没有大量的篇幅让我去交代始末,那些信息量小,但细节丰富的交代性段落我只保留了很小的一部分,多数都是简练的电影语言,比如打架,怎么打的,青山怎么赢的这些,我觉得对放事没有帮助。再比如为什么青山推车出来,华军要送他去河龙,两人就化敌为友,并肩向前了。这个过程一定是琐碎的,浪费篇幅的,而结果很重要,是推动故事发展的。省略的部分我看来都是无聊的对话,动作,观众不一定想看清楚,观众看不清楚也不会特别抵触。我把我想讲的部分告诉观众,这些信息是有效的。而留白呢,是一些可以想象的信息,比如青山最后的归宿,是回家了,还是再去找金家说理,这拍出来就没意思了,故事到这儿,要讲的核心思想已经阐述完毕。那封信究竟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大哥看完之后抹了一滴泪,不重要,这里传达的信息是大哥知道了一切真相,烧信意味着信上的东西都会被他藏在心里,不会让弟弟和妈妈知道。
  在前期征集剧本的意见时,我发现老师的意见和学生的意见大相径庭。多数老师都建议把视角放在青山这个人物上。是什么让他们的婚姻被唾弃,是什么让他的妻子亡故。而年轻人就愿意看到华军和昭子他们都干吗了,青山会不会原谅他们,把视点放在这一组人物关系上。我选择了后者,还是因为这个视点是我容易把握的,也是贴近大部分观众的。如果按前着的思维和需求,那么信上的内容就至关重要了,不可不念,但我的成片中,这封信写的是什么,都跟昭子华军与青山的关系无关,所以没有正面的揭示,而用大哥的一个动作来反映了。
  3.导演信息传递中的得失:以上谈的都是我作为导演,站在创作者的立场上,主观判断的一些信息传递。下面说说片子做完以后,观众的反应和我反省到的问题。
  第一,让我最为感叹的一点是,在前期,我非常明确地指出这是一部男性电影,充满了男性符号,讲的是男人的故事,男人的情感。而见过观众之后,我发现,被触动的女性要远远多于被触动的男性。很多男性观众看完片子后存在很多质疑,而女性观众则可以直接帮我回答这些置疑。
  也就是说,女性观众在看完片予以后接收到的信息要比男性观众完整,准确。这是我一直忽略掉的一个问题。男性观众较之女性观众更为理性,关注的信息点集中在叙事逻辑、人物关系、细节刻画上,而女性观众的感性认识让她们很快就把注意力集中到情感线上,她们更快地被情感打动,被情感牵制,最后敞开胸怀迎接我输出的价值观。而男性则始终保持保持怀疑态度,不能很快进入影片营造的情感世界里。
  第二,中年观众更容易接收到导演信息。青年观众看完片子后,很多人表示“不过瘾”,这是我之前就考虑到的问题,鉴于毕业作业的特殊性质,它决然不是一部随心所欲的作品。青年人更注重电影营造的“超现实”世界。这不是一部表现主义的作品,虽然里面有许多我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但毕竟拍得很“实”,很朴素。这制造了与生活在城市里的青年观众的间离感,但争取了有相应生活经验,有相似性格特征的中年观众。“间离感”和“亲切感”是创作时的一对矛盾体,很难双赢,我制造的“间离感”并没有使我失去一大部分观众,我还是感到庆幸的。
  第三,上文中提到的,我所有在美术、景观上制造的隐喻符号,没有被任何的观众发掘出来,这是值得欣慰的。至少告诉我,我选择的符号不那么粗糙,简陋,不那么直白,浅显。当然,这些信息是隐藏在故事里传达的,观众的认知系统不可能像导演本人一样恰如其分地与情感系统对接,但这些符号对核心思想的表达起到关键作用。尽管观众不能说出我要“通过什么,表达什么”,但他们最终接收到我要传达的,关于“男人共性”的主题,就足够了,至于那些符号,只是传达的载体而已,它是否被解构出了,一点也不重要。
  ……
展开
目录
河龙川岗
主创人员简介
文学剧本
创作阐述与总结
路口
主创人员简介
文学剧本
创作阐述与总结
震动
主创人员简介
文学剧本
创作阐述与总结
姐妹
主创人员简介
文学剧本
创作阐述与总结
克伊尔塔图
主创人员简介
文学剧本
创作阐述与总结
那时年纪小
主创人员简介
文学剧本
创作阐述与总结
鲸鱼座
主创人员简介
文学剧本
创作阐述与总结

主创人员简介
文学剧本
创作阐述与总结

主创人员简介
文学剧本
创作阐述与总结
爷爷的还珠格格
主创人员简介
文学剧本
创作阐述与总结
十一天
主创人员简介
文学剧本
创作阐述与总结
回家
主创人员简介
文学剧本
创作阐述与总结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