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百”方针提出后,也出台了一些为繁荣创作提供的制度的保障,北京的戏剧演出日趋活跃。“剧本创作是戏剧运动的中心环节,它的繁荣程度是戏剧运动发展程度的最准确的标志。”。《剧本》月刊1957年一年发表的全部多幕话剧都被搬上舞台。在1957年的北京舞台,轮番上演着《上海屋檐下》《北京人》《沙恭达罗》《玩偶之家》等“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和国外的经典剧目。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例,全年演出14个剧目,演出场次最多的依次为《骆驼祥子》(72场)《虎符》(66场)《带枪的人》(65场)《日出》(52场)《风雪夜归人》(50场)《北京人》(41场)《布谷鸟又叫了》(39场)《名优之死》和《潘金莲》(37场)……
1957年小说《骆驼祥子》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搬上舞台。亲近底层的老舍作品第一次迎来了真正的最广大的底层观众。《人民日报》报道了北京西四三轮工会包场的实况,记录了剧场门前出现的这个亘古没有的奇特景象:
三轮车特别多。其中有不少是平板三轮车,也有不少客运三轮车,车上坐的是穿新衣的观众。到剧场门口,观众进去了,蹬车的也进去了。剧场内的情况也和往常不一样,观众反应特别热烈,不时发出赞许的声音:“够样!”“是那么回事!”舞台上一个小动作或是一句台词,都引起了与平常大不相同的反应。戏散了,许多观众没离开剧场,却到休息室去了,演员们也去了,座位不够,大家四处找椅子、凳子及一切可以用来当座位的东西,休息室顿时挤得满满的。一个观众站起来说:“今天来看戏的,都是祥子。”话声未落,笑声四起,因为今天是西四区三轮工会包场。……
1957年1月26日的《人民日报》刊发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海屋檐下》的导演金山致青年观众的短笺,从中可以看到剧作家、导演和观众之间无形中存在的两个时代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