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的人物原型是19世纪初纽伦堡一个长期受到封闭、与世隔绝的叫卡斯帕·豪泽的男孩子。他本是一户权贵的私生子,为了防止家丑外扬,权贵把他关在一所乡村小屋里,独自生活到16岁。当人们发现他时,他只会说一句话:“我要成为像我父亲那样的骑手。”为了让卡斯帕·豪泽融人人类社会,获得“新生”,学习语言就成为一个必要的途径。后来,这位传说中的人物被人刺死。汉德克在这一历史事件当中,找到了他的创作素材,以此来探讨和分析语言的社会塑形能力问题,他将卡斯帕·豪泽的那句话改成了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我想成为一个像别人一样的人”。维尔纳·赫尔佐格曾于1974年以同样的历史故事为素材,拍成电影《卡斯帕·豪泽:人人为自己与上帝反全体》。
与以往“说话剧”不同的是,汉德克在《卡斯帕》中分出了场次,且略略带有一点情节,演员也有一些舞台动作。剧中,这个自闭的主角卡斯帕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着他仅会说的那句话:“我想成为一个像别人一样的人!”事实上,他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所指,但这句话显然隐含着卡斯帕被别人/社会所认同的希望。卡斯帕在每次说出这句话时,语调和情绪都有所不同,有时疑问、有时快乐、有时愤怒、有时恐惧、他唱歌、他哼哼、他低语、他尖叫,表面上看似纯粹的语言游戏,其实隐含着卡斯帕在受到语言思维和社会同化的同时,对个性被吞没的危险的疑虑和抗拒。在语言游戏当中,卡斯帕确立了自我,建立了自己与社会共同体的联系,但当他接受了整套社会性语言的时候,个人的非个性化趋向便显现出来。由此,语言沦为了个人异化的中介,后现代主义关于语言的一个最基本的观念便呈现出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
《卡斯帕》全剧共分65场,前32场中除了主角卡斯帕以外,还有三个不出场的提词员(导师)。卡斯帕不会说话,也从未接触过世界,因此这个世界没有给他施加过任何影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