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之中,他并不刻意张扬自己在演奏技术上的“发明”,上述技巧名称并非他所自定,而是后辈总结得来,对此,他不置可否,一笑置之。谈起技术突破,实际上都是源于音乐需要,如气震音运用,在他的眼中就是心中“歌唱性”的延伸,也未曾想使其成为个人演奏范式、风格特征。指法技术上的追求是为准确音高,才能表达音乐韵味。“律有数、韵无穷”就是访谈中刘森刻意表达的音乐美学观,音律是具体振动数字,演奏技术可以探究,但韵味则是无穷尽的。
(3)中国笛子吹奏外国音乐
自20世纪50年代笛子登上独奏舞台,几乎所有笛曲都与民间音乐息息相关,当时较为出名的笛家大多数来自民间,经由调演、音乐周等活动而名满全国。充满草根气息的笛乐就如同一张能发出声响的名片,在外国贵宾到访之际,可作为招待,向外宾推介、展示中国文化。在此类交流活动中,演奏家们既向外展示本国音乐,也向友邦学习当地音乐文化,将所接触的外国音乐以中国乐器演奏,自然也是一种友好的象征。再者,外国贵宾到访,出于礼节演奏他国音乐,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演奏家而言,演奏外国音乐是一项学习、一种挑战、一份荣耀,也是一个任务。
当时的信息交通并未像21世纪这般四通八达,天涯若比邻,能够出访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或担当招待外国贵宾等任务的演奏家,才能有较多机会吹奏外国乐曲。刘森出于工作需要以及对演奏技巧探索,比起当时其他笛家,在演奏外国音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他所移植《霍拉舞曲》、《云雀》等,由于音乐语言有别于中国民间音乐,新鲜感十足,震撼力强大,在当时亦受到中国听众喜爱。4.谱系的断裂——传承关系改变1954年,16岁的青年刘森参加工作,进入专业音乐团体,青年才俊,名满天下。与同时代笛家相较,刘管乐、冯子存、陆春龄等人都曾长期浸濡在民间乐种,而后踏上专业道路。生长于北京的刘森,虽受家学熏陶,积极向民间学习,但要明确道出他的作品与特定民间音乐之间的关联,又非三言两语能道破。
刘森清新、潇洒、秀逸的音乐风格,像朝阳般活力四射,感染无数听众。相对于冯子存、刘管乐等人豪迈、粗犷的北方风格,有别于陆春龄江南丝竹的温婉秀美,业内始以“新派”称之,一说兼容南北,另说则是指独树一格。“新派”一词最初出自于何人之口?源自何种因缘际会?已无从考证。然“新派“一词见诸文字,则是1984年《简广义笛曲创作诌议》:
五十年代后期,“新派”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其特点,既不是南派,也不像北派,对传统笛子技巧掌握得好,但是演奏现代创作乐曲为主。刘森以一曲《牧笛》征服了听众,使“新派”站稳了脚跟。之后,“新派”人物成长之快如雨后春笋,简广义则是其中之一。
若论及“流派”问题,除溯其渊源外,还需考虑传承情况。刘森只有简广义(1944-2000)、黄尚元(1944-2006)两位弟子“登记在案”①,余者向他问学请益虽多,但都未受长期指导。②创作并演奏《牧民新歌》而遐迩名闻的简广义,是刘森的高徒,也是公认刘森演奏风格继承者:“简广义是刘森大师正宗的笛子传人,他大扬了笛子如歌之风韵,承继师父之笛子须兼容‘二人台’之刚毅,广东音乐之清柔的特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③黄尚元则是在附中毕业后,赴内蒙古艺校担任笛子教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