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亚音乐院考察访问一年半。1994年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教授。2004年、2006年起分别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因此,金湘至今之七十七岁高龄,自幼年到青年学习音乐十七年,下放新疆二十年,重返音乐界时四十五岁,又用近五年时间“充电”,对被迫荒疏的音乐“温故知新”,此时已是知天命之年。自此,他的音乐创作能量犹如火山般喷发,在三十年时间中精品迭出,震惊乐坛,声誉遍及海内外。这样一种被长期压抑、肆意践踏人生而自强不息、且有大成就者,他的生命本身不就是一种震撼吗?二、再言其曲金湘的音乐作品所体现的历史感、厚重感、沧桑感与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理性思考、哲学观念、技术功底具有前因后果关系本在意料之中。但是,那种非凡的人性力量,缤纷的音响色彩,动人的音乐魅力,却只有热爱人类、热爱民族、热爱生活,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和丰富想象力的作曲家才会在人声和各种乐器中调动出达于极致的音响美感,给人以深刻的哲理思考和高度的音乐美感享受。这是金湘的音乐个性风格不同冷暖色调两种极端对比之统一。笔者在聆听《塔克拉玛干掠影》(以下简称《掠影》)后,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
位于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腹部的塔克拉玛干是仅次于横盘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面积为三十三万七千六百平方公里。在人们印象中,和中东地区盛产石油的沙漠国家中那种人造绿洲、世界第一高楼、城市繁华、生活富裕景象完全不同,塔克拉玛干的维吾尔语意即为“进得去出不来”的死亡沙漠。沙海茫茫,沙丘起伏,一片空H、死寂、荒凉。在这部长达三十五分多钟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掠影》中,作曲家究竟想以什么样的美学观念与技法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哲学理念呢?笔者以为,有这样一些闪光亮点是值得引起人们重视和思考的。
1.以客体为对象的宏观构思
人的生命和沙漠景象属于主体与客体两个范畴。金湘在新疆二十年,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阿瓦提、麦盖提一带。“独在异乡为异客”,而且是失去自由的被劳教管制之“客”。他曾有一段令人心碎的“独白”:“每当我一个人面对塔克拉玛干,灵魂总是受到强烈的震撼,它使我直面人生、宇宙、历史、民族……沙海茫茫,壮观而绚丽,奇异深沉,一种无以名状的情感在我心中升起:炽烈中含着几分悲怆,纯情中又带一点哲理……”①因此,他在恢复创作自由后写作题材的选择完全可以像屈原《离骚》一样,采用大型民族交响诗的形式,以主体感受构思一部遭遇离别的痛苦反映人间失意的时代悲哀与荒谬。然而,作曲家恰恰以客体塔克拉玛干沙漠为陈述对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