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蜀中琴人口述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44693
  • 作      者:
    杨晓主编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蜀中琴人口述史》主要介绍的是谁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候坚守对琴的挚爱?又是谁在古琴文化再度高热的今天平心静思?谁在弹琴,为谁弹琴,为何弹琴,如何弹琴?《蜀中琴人口述史》关于琴的记忆之书,由蜀中二十位琴人的口述,及五位琴人的回忆文章所构成。在百年家国巨变的洪流中,他们的生命轨迹或必然、或偶然地与琴有了交集;在这丰富的人生的土壤中,便生发出许多琴的故事、琴的思考。愿它为百年琴坛留住一隅西蜀之声,记下民国至今跌宕起伏的蜀琴命运。

展开
精彩书摘

  序蜀琴:本土文化的经典记忆谭继和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汇集了蜀中琴人口述有关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有关蜀琴的琴艺、琴事、琴思、琴学诸方面的珍贵史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琴人群体的口述历史。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除了有关口述历史必须遵循的一般准则外,无现成章例可循。难得的是,编者能始终坚持“真实的记忆”与“全方位具象文化生活”的原则,经过长达两年之久的艰辛的口述记录与整理,终成此古琴本土文化的经典记忆之作。
  口述历史的特征是“保存记忆、研究记忆”,它是“展现人的色彩、人的感情和人的思想”以及“最精彩、最有活力的人的活动”的社会文化生活史的真实记录。新世纪以来,口述史的国际潮流从政事、要人的记述,相继转向地区地域的历史记忆和底层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口述记忆这两大重点。虽然这些方面已出版了一些著作,但在音乐艺术领域还非常少见。因此,本书作为第一部琴人群体的口述史,也是第一部有关蜀琴文化的口述史,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以蜀中琴人个体作为“记忆”的单位,记的是个人琴学的生涯和经历,也可以说是芸芸琴生所见世、所闻世、所声闻世的曲折复杂的活动。但其透露的却是背后的宏大叙事,是百年来中国文化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以琴人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人的传承、思索、困惑、痛苦、挣扎、新生的情感与心灵;也是百年来民族文化复兴的进程中,以琴人为中心的一批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守者,通过口述所展示的非同常人的共有精神家园。直到现在,也还有人目他们为“文化保守者”,但正是这批“保守者”的“保守”,才使数千年的古琴艺术得以被当今世界认识和尊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本书的特别之处,正在于重点记述了民国时期直至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这批“文化保守者”的“保守”。我想在这里着重说一说古琴艺术作为本土文化经典记忆的价值。
  礼乐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根干,是中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密不可分,也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核心文化素质的体现.乐是礼成的形态,自古就得到祖先的重视。古琴源远久长,从殷周以来即为乐以成礼的重要乐器,《诗经》首篇《关雎》即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唐中六先生所编《中国乐舞诗》把“琴卷”列为首位,是很有见地的。诗之源流分为风与骚两大家,乐之流亚分为雅乐与俗乐两大系统,历史上分途发展,又相和相生。而古琴从古到今都是在雅乐体系中传承,最早的七弦琴被历代文人目为“阳春曲”,不属于“下里巴A”。它是文人雅集的产物,也是知识精英情志的结穴之处。
  历代有关古琴的记述很多,但可惜古人并未重视古琴乐曲和古琴艺人的口述记载。虽然自西周以来,我们已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口述历史传统,但口述史并没有得到真正发展。《尚书》有口述,但主要是在位者的口诰,百姓的口述记载很少。古代人只南宋有一篇《釆石瓜洲毙亮记》的宴间话谈写本,是难得的一篇历史口述记录。到近代,中国的口述史仍然不多。而口述历史哈恰是历史的原生态。
  ……

展开
目录
序谭继和
辑一琴谈
曾成伟
江嘉祐
唐中六
喻文燕
何明威
俞伯荪黄明康
胡锦蓉
王铁军
寇文犀胡济璋
郑光荣
黄公绪
宗性法师
六位道长
辑二琴忆
我的祖父裴铁侠裴小秋
学无遗力心系丝桐——我的父亲朱泽民与巴蜀古琴音乐朱江书
琴者情也——追忆王华德先生唐中六
敬记蜀中琴家何朝现先生王铁军
一条河与一个谜——遥寄曾祖喻绍泽曾河
跋七弦后学四人谈
致谢与说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