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音乐中和声思维发展的轨迹是我们理解20世纪以来和声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承袭“色彩性弱功能”的印象主义和声与承袭“力度性强功能”的表现主义和声所走过的不同道路是这一时期和声发展的两条最重要的轨迹,同时这两条轨迹亦是古典大小调体系和声发展到一定程度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从量变逐步积累到质变突破自身局限性。
《音乐博识学位论文系列:德彪西(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与贝尔格(沃采克)和声比较研究》试图通过对印象主义与表现主义的代表性歌剧——德彪西的《佩里亚斯与梅利桑德》与贝尔格的《沃采克》的和声研究来管窥古典大小调体系和声瓦解后和声发展的两条不同轨迹,并通过比较研究进一步探寻这两种轨迹的历史继承性以及创新思维特征与技法特征。
本文以尤.霍洛波夫有关20世纪和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为基础,对这两部歌剧的和声作分析研究及比较,同时对于《沃采克》的分析论述中结合采用了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理论。在对和声材料作分析吋,又借助于刘康华在霍洛波夫理论基础上对“20世纪和声的基本结构成分”的提法和分类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