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亦腔亦史:音乐在戏曲继替变革中的作用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955273
  • 作      者:
    韩启超著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韩启超,1977-,汉族,河南人,音乐学博士。北京大学语言学博士后,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发表论文有:《一代有一代之戏曲》、《音乐在戏曲继替发展中的作用》、《戏曲音乐继替变革之原因》、《宋代宫廷燕乐盏制探微》、《宋代乐语名实考辨》、《六朝世家大族乐舞的生产、消费及其经济关系分析》等十余篇,合著有《六朝音乐文化研究》、《戏曲鉴赏》等。论文曾荣获浙江省社科联第六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戏曲嗓音发声类型声学分析及建模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中国音乐经济发展史》,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江南音乐经济发展史研究》,浙江省社科联、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十一·五国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等多个国家、省部级课题。
  2009年荣获“浙江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11年入选浙江省首届“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展开
内容介绍
  纵观中国戏曲形成、发展的整个轨迹,有两个突出问题非常值得关注。一是中国戏曲尽管早在上古时期已见萌芽,为何仍需经历干百年之久的孕育、成长,直到宋元时始有“成熟的戏曲”登台?二是“成熟戏曲”产生后,却又经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阶段性嬗变,其行程如九曲黄河般曲折,有时甚至如凤凰涅槃般艰辛,但始终波澜壮阔,日趋辉煌。其原因何在?本论文参照史学、哲学的相关理论成果,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和多重证据相结合的方法,宏观、微观交织,以探索揭示戏曲发展史中的上述奥秘。我们欣喜地发现:音乐不仅是中国戏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孕育、催生、哺育戏曲成长的巨大推力,可以说,戏曲是在远古以来中华乐舞温暖的子宫里安然孕育和逐渐成形的,即便宋元“成熟戏曲”呱呱坠地之时,透过大量“官本杂剧段数”,仍不难发现戏曲的脐带,还紧紧连接在音乐歌舞的母体上。
  我们还惊喜地看到,音乐也是引导戏曲战胜干难万险,“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希望女神。成熟的戏曲,依然面临无数“挑战一应战”的考验,音乐体制的巨大创新能力,时时显现。例如,南、北曲的产生,促成了南戏、元杂剧的形成与兴盛;当元杂剧面临衰落时,是南北合套的音乐体制挺身而出,既延缓了元杂剧的颓势,又促进新声传奇勃然生发;入明后,南曲在音乐方面的“改调歌之”,衍生了昆山、弋阳、海盐、余姚等众多地域声腔,而魏良辅等人的昆山腔音乐改革,更宣告昆曲艺术取代元杂剧地位,揭开了数百年昆曲辉煌的帷幕。
展开
精彩书摘
  《海港》人物主题的运用,并不仅仅限于剧种这最主要的人物,还为另一个人物高志扬及码头工人整体设计了音乐主题,并在全剧中贯穿运用。如《序曲》中用《国际歌》作为码头工人的主题音调,这一主题和表达码头工人热情积极、忘我工作的劳动主题在《序曲》中交织迭置出现,极富感染力。总之,作曲家在借鉴运用西方歌剧、交响乐主题动机创作手法进行样板戏音乐改革的过程中,力图把中西不同的音乐理念融为一体,解决样板戏音乐既具有民族性又兼备时代感的问题。人物音乐主题在京剧“样板戏”中的运用,使京剧在现代化进程中,摆脱了传统戏曲依靠固定曲牌和板式变化来塑造人物、展开矛盾冲突的单一模式,史无前例地克服了传统京剧人物唱腔仅有类型化特点而缺乏个性的弊端,形成了既有浓郁京剧风格又有鲜明时代性和深刻社会内涵的经典作品。
  更重要的是,主题音调在全剧中的变化发展、贯穿运用,将本来具有相对独立表情意义的唱段和器乐段落,有机地串联一起,使全剧音乐变化多端,既有对比、又整体上统一,极大地提高了音乐戏剧性表现功能。因此,类似交响乐人物主题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戏曲音乐继板腔体形成过门音乐以来的又一次重要变革。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京剧“样板戏”的主题音乐,存在着某些贴政治标签的公式化倾向,在对戏中人物的塑造上多有雷同。但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戏曲音乐工作者能够从具体内容、人物出发,尽可能做到在感情、性格和时代感方面的“三对头”,通过各种变革来打破传统京剧音乐流派、行当、旧格式的局限,已经是巨大的进步。这一过程也自觉和不自觉地促进了京剧音乐发生巨大变革。①6.突破了传统戏曲音乐的“程式化”、“类型化”。传统戏曲分曲牌体和板腔体两大类型,20世纪以来渐趋出现了二者融合的现象。音乐的程式化、类型化是其特有的标志,是戏曲特定的美学原则。但由于时代的变迁,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完整、严谨、自成为体系的戏曲程式呈现出了绝对化、公式化的趋势,从而限制了戏曲艺术的发展,成为“不合时宜”的艺术。
  ……
展开
目录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章 戏曲形成前期音乐要素的嬗变及影响
第一节 先秦乐舞中的戏曲萌芽
第二节 戏曲基因的嬗变走向——音乐体制的不断突破
第三节 戏曲形成前期的特征
小结

第二章 南、北曲时期戏曲音乐要素的多元汇集与定型
第一节 音乐要素的多元汇集
第二节 音乐体制的定型与“一代之绝艺”的形成
第三节 音乐变革与南戏、元杂剧的继替发展
小结

第三章 昆、弋时期戏曲音乐要素的综合与突破
第一节 南戏向传奇的演进
第二节 “改调歌之”——传奇内部音乐体制的突破及对语言的适应性
第三节 魏良辅的音乐改革与一代昆曲的形成
第四节 音乐戏剧性的停滞发展——昆曲萎缩不前的主因
小结

第四章 梆子、皮黄时期戏曲音乐要素的深层变革与引领
第一节 音乐体制的重大变革与新的戏曲艺术形式产生
第二节 花部乱弹的繁荣与音乐戏剧性的加强
第三节 南北声腔的交流融合与京剧的形成
第四节 戏曲音乐的再次变革
小结

第五章 综论:音乐变革在戏曲代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节 戏曲继替发展的阶段性
第二节 音乐变革与戏曲代继发展之关系
第三节 戏曲音乐变革的深层原因
第四节 音乐体制的突破——引领戏曲发展的突破口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